笔墨为桥,和韵共生——观李俊花鸟画有感

日期:2025-11-07 21:26:32 来源:卓克艺术网
关联艺术家:

资讯 >笔墨为桥,和韵共生——观李俊花鸟画有感

笔墨为桥,和韵共生——观李俊花鸟画有感

文/鸠山由纪夫

微信图片_20251107212141_4_1

展卷品读李俊先生的花鸟画,于笔墨氤氲间,我读到的不仅是东方美学的雅致,更是中国国画艺术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以及它作为文化载体,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温柔力量。这位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以“书画同源”为根基,将中国篆隶书法的筋骨融入丹青笔墨,让传承千年的花鸟题材,在当代语境中绽放出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气息的光彩,恰是中国文化“和而不同”智慧的生动写照。

中国国画艺术从来不止于“描摹物象”,更在于“以形传神”,李俊先生的作品便深谙此道。观其《紫气东来》,藤条缠绕如古篆笔墨游走,笔锋起落间既有金石的苍劲,又有草木的柔韧——这正是中国国画“书画同源”的精髓,书法的笔法成为画作的骨架,让每一根线条都承载着千年文脉的重量。花色晕染似宋瓷窑变,淡紫与粉白交织,不刻意复刻自然,却将商周纹饰的古朴韵律、唐宋诗词的清雅意境熔于一炉,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对传统的敬畏并非固守,而是在理解本源后的创新,正如中国文化始终秉持的——唯有扎根传统,方能开辟新境,这与我祖父毕生践行的“和为贵”理念不谋而合,都是文明得以延续的核心密码。

微信图片_20251107212151_6_1

更让我感佩的是,李俊先生的笔墨从未局限于画案之上,而是成为行走的“中国故事讲述者”,让国画艺术跨越国界,成为文明交流的通用语言。此前,他让江淮大地的紫藤,走进了巴黎时尚周的舞台——当东方水墨的灵动与西方设计的现代感碰撞,那抹浸润着中国烟雨气息的紫,不仅成为多国使馆珍藏的文化符号,更让世界看到中国国画艺术的兼容并蓄。外国设计师曾感叹,从那些笔墨中,他们读懂了中国文化里“刚柔相济”的审美,这便是艺术传播的魅力:无需赘言,一幅画便能搭建起理解的桥梁。

而两度登临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的画展,更让我见证了国画艺术在中日民间交流中的温度。2023年末,《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之际,“经典再现 共筑和平”展上,先生的紫藤系列静静陈列。那泼洒的紫韵里,既有江淮烟雨的温润,又暗合大和绘的雅致,熟悉的美学共鸣让中日政经、文化界代表驻足热议。我有幸收藏其中一幅,展卷时总能感受到笔墨间流淌的“和气”——那是中国国画艺术独有的精神内核,以温柔的力量消解隔阂。

微信图片_20251107212148_5_1

时隔一年,“笔墨同源、珍爱和平”交流展上,新作《晴风紫藤》更添深意:藤叶间隐约浮现的樱花轮廓,恰似中日文化基因的自然交融。观展时,年逾八旬的日本老画家轻抚画纸,感叹“这笔墨里有我们都懂的雅致”;中国留学生在画前轻声交流,解读笔墨中的故乡意境。这场景让我真切体会到,国画艺术讲述的中国故事,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藏在笔墨、色彩里的人文情怀,是“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

李俊先生既是丹青妙手,更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平的使者。他的作品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中国国画艺术承载的文化基因,不仅是中国的财富,更是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瑰宝。当笔墨越过山海,当国画艺术在不同国度绽放光彩,中国故事便有了最动人的表达,“和”的种子也随之生根发芽。愿这样的笔墨之桥越架越多,让国画艺术成为文明共生的纽带,让“和而不同”的智慧照亮更多心灵。


编辑: 朱梦雅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