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代王大娘和董一沙在家门前(董希文摄)
2019年,王玉芳大娘长子王少最初通过董希文之女董一沙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方表达了家属捐赠作品的心愿,并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交了捐赠意向书。其全文如下:
我母亲王玉芳生于1910年,故于1991年,终年81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曾在董希文教授家做过家政工作。顺便为董希文先生看护他的小女儿一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董希文先生为我母亲作了一幅画像,家母离世后,我们一直将此画像作为先祖遗像供奉。我弟弟王少峰在前几年离世,我现在年龄也有80有余,我们的后辈也无永久保存此画像的能力,很担心这一国宝级文物受到损毁,现在我们全家人想将此画像无偿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由国家长期保存,以确保董希文大师的遗作永存于世,仅此愿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工作人员前往王少昆家中取作品并合影(右三为王少昆,右二为董一沙)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得知作品捐赠意向后十分重视,很快安排典藏部推进后续捐赠事宜。后因此捐赠项目赶上新冠肺炎疫情反复,耽搁手续办理多时。最终在2021年初,顺利将作品接收并运送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80年代,王大娘家中墙上挂此肖像(董一沙摄影)
如今董希文夫妇和王玉芳大娘都早已经去世多年,这幅肖像记录了王大娘和董希文全家的友情,也见证了画家董希文对一位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两年前王大娘的儿子,年事已高的王少昆多次跟董希文家人提起了他的愿望:为了能让这幅珍贵的肖像画永久保存下去,他决定代表大娘的后代将它捐献给国家收藏。王少昆继承了大娘豁达的秉性,他开明大义的精神令人感动。为了帮他完成这一心愿,董一沙建议他把这幅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肖像捐赠给她父亲曾任教多年的中央美术学院保藏,供广大师生和美术爱好者们研究和观赏。

2019年,王少昆与董一沙谈捐赠事宜(家属提供)
董一沙曾在回忆文章《父亲董希文在大雅宝的岁月》中曾提到:
“我们家的王大娘很不平常,挺直的腰板瘦高个,虽然是小脚,可是爱听戏会武术的她,在操持完一天的家务活后,常会在院子里练练踢腿、翻几个筋斗。说话时俩眼一转一转地论断是非。小时候我无数次地他听她讲穆桂英挂帅和苏武牧羊的段子,所以骄傲地认为戏中的英雄就是我大娘这模样的。大娘在我们家里的地位很高,父母、全家都很尊敬她。多年后,大娘要回家看孙子了,父亲为她画了一幅油画肖像作为送别。‘十年浩劫’时,大娘特勇敢,回到院子里在造反派面前挺身而出替父亲说话。再过了好多年,我和大娘的两个儿子大哥二哥一道,按照大娘的嘱咐把她的骨灰撒进了平静的昆明湖”。
这件作品创作于董希文创作的高峰期,具有他人物肖像的代表风格,展现了董希文谦和、善良的为人,也反映了新中国美术为普通大众造像的时代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