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道回眸•杨国新绘画作品展即将开幕

日期:2020-12-30 21:40:27 来源:时代艺品

资讯 >艺道回眸•杨国新绘画作品展即将开幕

未标题-1

艺道回眸--杨国新绘画作品展将于2021年1月9日15点在时代美术馆开幕,艺道回眸,亦是回首过去的岁月、回看过往的一切、梳理在逝去的日子里用画笔刻下的或深或浅的痕迹。因而回眸是为了更清晰地看到前面的路程并从新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省文联、安徽省文史馆联合主办;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宛少君先生为本次展览策展人和学术主持。

张晓凌

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著名美术评论家

我和杨国新都是阜阳人,国新是在阜阳这块有文脉传承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欧阳修做过阜阳的太守,阜阳的文化代有传承,国新从阜阳一路走到安徽美协的掌舵人,他在艺术成长道路上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阜阳1500多万人70年就出了他这一个主席,是我们阜阳的骄傲。

国新主要画人物画,评价他的人物画要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就是历史角度,近百年来人物画的影响应该说是超过山水画,为什么呢?西画对山水、花鸟都不好改造,因此我们的山水和花鸟还是传统的,尽管有革新,但总体来说受西画影响很小。但是西画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就是人物画。传统的人物画只是凭感觉,不讲究科学、光影、比例,因而西画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物画的改造就很大。

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以人物画为基础建构起了现代美术学,我们传统美术是以山水为主的,但是到了近现代,徐悲鸿等前辈把西方的教育引进来,就构成了我们近现代的教育体系,人物画就成了近百年来美术史的主流。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物画大家,把西方的光影、结构、空间、解剖等概念融入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国人物画过去是平面的,现在变得有空间了,杨国新走的也是这个路线,人物画的中西融合是不可溯的,因为整个教育学整个评价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前边有徐悲鸿、方增先等大师,然后有冯远等,人物画一代一代传承到现在,到杨国新这里又有一个新的面貌出来,他用中国画的皴擦把西画的光影很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画的造型上,很好地解决了人物画笔墨和造型的关系。齐白石画人物基本上是传统人物画,是靠感觉来画的。但是杨国新的人物画是沿着科学写实主义路线过来的,但是科学写实主义为什么最近又遭到诟病和质疑呢,中国人物画里有一个最大的难题,包括方增先先生、冯远先生等人物画家都面临这个难题,包括杨之光生前也和我聊过这个问题,就是谁解决好了造型和笔墨关系的问题,谁就是大师,但很多人解决不了。为什么呢?你如果顾造型,笔墨就放不开;你要是顾笔墨,形没了,这是个最大的难题。这个难题,蒋兆和、徐悲鸿解决了一部分,因为他们时间、资源有限,他们凭借着天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且完成的非常好,给中国人物画做了一个非常高的奠基,接着就出了方增先、杨之光等建国后的这一批大家,再接着就到了冯远这一茬,再就到了杨国新这一茬,一茬一茬都是在解决这个课题。

解读人物画,首先看造型,第二是传神,传神概念是中国古典概念,再就是笔墨。人物画最难的就是笔墨,能把造型和笔墨解决得好的当代画家为数不多。当年我去拜访方增先先生的时候,他觉得中国人物画的突破是“以墨破形”“以笔破形”,形在似有似无之间,最后我在他的画上找到了印证,他在中国美术馆做了个大展,他画了一幅《逐日图》,我一看,这个问题解决了。国新面临的问题和方增先先生是一样的,方增先先生从版画里吸收的营养,这是解决人物画笔墨、形神的一个范例;今天我们看杨国新先生的人物画,他也是一个范例。当然这个课题的解决是长期的任务,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就都是阶段性的,希望国新在这个层面还能推进,因为他现在解决的已经非常好了,他的人物画在笔墨和造型处理上应该说是为数不多的处理得好的画家,尤其是这几年进步非常大,解决好人物画笔墨和造型的关系,就解决了中国人物画最根本的问题。以前一直以为杨国新是画油画的,现在看他的国画很震惊,完全是专业的水平。我希望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能有杨国新浓墨重彩的一笔,艺术家最后奋斗的终极目标是要名垂青史,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个人的贡献。

2020年8月8日于北京民族文化宫

(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本源道心、秘境寻真、融古慧今。不同版块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杨国新在平面空间中对世界的描绘,对历史的追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

一 本源道心

表现现实题材的主题性绘画

未标题-3

兄弟  191cm×177.1cm  2016年

未标题-4

群英图  78.5cm×87.6cm  2019年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贾德江在《双峰并峙 各具高迈——关于杨国新和他的绘画艺术》中写道:杨国新的中国画创作,无疑是体现中国画谋求民族化、现代化实现的一种努力。他画人物,也画花鸟,并不拘一格,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的审美创造。就人物画而言,他可以写实,以表现现实题材的主题性绘画,如《兄弟》(2016)这幅作品,是以极富个性化的人物群像,展延了笔墨所能表达体面造型中光影、明暗、质量和空间等因素的最大限度……

安徽省美学学会会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执行主任、教授陈祥明在《化西为中 奔放高逸——杨国新中国画艺术赏析》中写道:对国画人物画,杨国新倾注了满腔激情与心血。他的人物画题材样式丰富,其中两类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首先,表现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擅长描绘社会基层民众,尤其长于表现矿工形象。他笔下矿工形神兼备,不拘形似,重在神似,写照传神,初看似乎是写实,实则是写意人物;画家更注重矿工兄弟们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情感状态的真切表现,以及画家对表现对象的人文关怀、主观情思、审美意趣的深切表达。人物造型语言,多采用传统中国画的线描及笔墨语言,同时适度吸取西洋画的素描及光色效应,以服务于形象的表现与意趣的表达,在中西绘画语言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大胆、恣肆而又冲和、协调。其矿工系列被往往被人们视为“主旋律”作品而大受褒扬。而我以为,其矿工形象及笔墨语言,已经成为以中化西、中西融合的一种艺术范例,将会成为画家的一种“艺术符号”,积淀和保留在时代的记忆中。

未标题-5

矿工写生  60cm×60cm  2020年

未标题-6

印度街头  96.5cm×179.3cm  2017年

未标题-7

最美的风景 190cm×200.2cm 2019年

《中国美术》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徐恩存在文章中写道:特别是在艺术感觉性的表现中,杨国新在语言的“转换”中付出了巨大努力,阅读作品可以发现,他略去细节的描绘,关注整体的框架体现,画面中“实写”与“虚写”的结合分寸有度,在重结构的基础上,把握并表现一种感受和一种氛围。自然的山川万物在“以情舍理”的前提下,呈现出整体的特点,使不同色彩、不同笔触、不同意象的空间在同一时间中,获得重合与多维的表现,时间被空间化了,空间被观念征服,作品在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中展示了特有的美感与魅力。

二 秘境寻真

近乎抽象的视觉舞台

未标题-9

印象  56.1cm×51.7cm  2004年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贾德江评论其花鸟作品:他的花鸟画作品走得更远,水墨与色彩犹如一群脱缰的烈马,在画面上纵横驰骋,而画家如同一位英勇骑手,驾驭着奔腾而来的水墨或色彩洪流,所向披靡。画家采用大刀阔斧的笔法,与不同的水墨、色彩交织与冲撞,凝结为近乎抽象的视觉舞台。其价值取向是多元的,既有古典式的优雅,也有现代性的张扬,既有境界的单纯,也有视觉的丰富,有时强调笔墨韵味,有时注重色彩感觉,这其中,书法性的用笔以其与水和、与墨会的痕迹加强了画面的秩序感和空间感,从而在花、鸟与背景之间形成了浑然一体的苍茫境界,超越了物质世界的表达。

《中国美术》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徐恩存也评到:杨国新的中国画作品,既重造境,又重笔墨美感的独立性表现,他善于在构成关系中确定笔墨的意蕴传达,以及黑、 白、灰关系的比例与配置,在此基础上,给人物以恰切的空间位置,使景物、人物交融完整,浑然一体。而且,画家十分注意画面的开阖聚散、收放有度,譬如,以没骨手法绘画的景物,在淋漓氤氲之中以近乎抽象的意味,与人物相配合,让人产 生诗意的感受,一切都在暗示、隐喻与象征中完成。我们注意到,杨国新以近于工笔画的线条勾划人物,或以小写意的手法 去做人物的意象表现,此举恰恰与氤氲、抽象的景物形成工写对比、粗细对比、黑白对比,甚至是三维之内世界与三维之外 世界的鲜明对比,用以营造一种飘逸、灵动、充满韵致的境界。

未标题-10

舞  21.2cm×32.8cm  2011年

未标题-11

恋爱季节  48.5cm×59.7cm  2006年

未标题-12

淡然  36.6cm×28.7cm  2018年

三 融古慧今

审美理想的观照,主观情思的恣肆书写,率性构成的精炼表达

未标题-16

不染尘  83.6cm×153.2cm   2013年

安徽省美学学会会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执行主任、教授陈祥明表示杨国新的古代人物画与现当代人物画不同,杨国新的古代人物画不是现实状态的写照,而是审美理想的观照;不是人物形神的精心描绘,而是主观情思的恣肆书写;不是既定图式的反复呈现,而是率性构成的精炼表达。他画苏东坡,表达的是对传统文人精神气质的理解与坚守;他画打鬼钟馗,表现的是对当今世道扬善惩恶的呼唤与希冀;他画古代仕女,呈现的是对古代女性优雅审美之回望与现代女性雅逸超拔之渴望。在他的古代人物画作品中,洋溢着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也蕴藉对华夏民族的真善美品格的一种解读诠释。与其现当代人物画形式语言拉开距离,杨国新古代人物画的形式语言采取中国传统的线描和笔墨,但人物造型力主写意,或夸张,或变形,或抽象,自由构成,不拘一格。人物及背景全以笔墨写出,笔线富有节奏与韵律感,墨色纯粹而又丰富。在率意书写中,画家抒发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表达着时代的审美追求,因此作品的艺术个性与时代性水乳交融,自然流露,耐人品味。譬如,他着力较多的古代仕女,其笔墨意象具有古雅格调而脱去俗气,又兼得超拔风韵而具现代气息。

未标题-17

清音  41.5cm×69cm  2006年

未标题-18

钟馗神威图  70cm×138.1cm  2020年

未标题-19

布袋和尚  70cm×138.2cm  2020年

未标题-20

爱松图  68.9cm×137.6cm  2020年

在近现代中国画界,力主创新者大致可分为两种路径:一是坚守中国画艺术传统,尤其是笔墨精进,寻求中国画的“内部突破”。这条路径以“传统派”大师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为杰出代表。一是倡导中西融合,大胆引进西洋画法,寻求中国画的“外部超越”。这条路径以“融合派”大师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为卓越先导。取两者中间道路并卓有建树者,以李可染、赖少其等人为引领。 

杨国新作为画油画出道者,理所当然会受到西方绘画影响;而作为有西洋画背景而为中国画者,受到“融合派”的影响 也势在必然。然而,作为安徽籍画家,杨国新更多地传承弘扬了从新安画派到黄宾虹再到赖少其的优秀艺术传统。他秉承新安画派传统“师古人兼师造化”(黄宾虹语),着力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界,并遵循中西融合“化西为中”,着力构建奔放磅礴、古雅高逸的艺术新风格。杨国新因担任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美协主席,美术组织工作和行政管理任务繁重而琐碎,几乎占去了他日常上班的全部时间,其艺术创作只能用业余时间完成。正因为职责所在,杨国新一方面投身入主旋律作品创作,另一方面致力于现代性作品探索,在传承与开拓、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也许是两种不同绘画风格在他笔下一并呈现的缘由所在。

节选自 陈祥明 

《化西为中 奔放高逸——杨国新中国画艺术赏析》

2020年12月6日 于半塘轩

未标题-1

杨国新,男,1956年8月出生于阜阳,祖籍山西长治,擅长油画、中国画。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第六届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安徽省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九三学社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安徽大学客座教授、阜阳师范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

2002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考察交流。作品曾入选“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纪念毛主席‘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三届全国油画年展”(铜奖)“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当代中国风景艺术展”(芬兰),2002年3月在巴黎举办“杨国新油画作品展览”,2004年作品《霸王别姬》入选“首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作品多被国内美术馆、图书馆及国内外藏家所收藏,并散见于国内各专业画册、报刊。名字载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名大辞典》等。

编辑: 方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