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牡丹亭还魂记》

日期:2020-06-04 16:10:00 来源:广东省现代水印版画研究院

资讯 >明 •《牡丹亭还魂记》

1

卢平/《还魂记 》/2014年复刻

北京国家图书馆馆藏《牡丹亭还魂记》为万历年间镌刻本,系黄凤、黄端甫、黄吉甫等徽派木刻名匠合刻的古代图籍,原本绘刻俱佳,反映了徽派刻技之妙,是明代杭州地区版画的代表作品。乾隆十五年(1750年)冰丝馆重雕本和民国年间暖红室翻刻本,均不及原本神貌。

关于《牡丹亭还魂记》的复刻与研究

卢平

我这次翻刻的是该书的第十七页和第二十页的图画内容,其中十七页有清楚的署名“吉甫”字样,确切说明该画属名工黄吉甫所刻。这两张画整体观感富丽完美,人物生动传情。细观之则用线细腻多变,刀刻纤丽流畅,充分体现了徽派歙工的繁复细密、富丽精雅的版刻风范。两幅画中的楼台殿阁,庭院回廊多以直线来表现,线条排列匀称纤细,分布疏密有致。我在复制这些局部时,以“伐刀”为主,走刀稳健且一气呵成,以“挑刀”为辅,劲挺利落,做到线条流畅,不失原作风味。画中的细小窗格无疑是画中刻制十分精到的地方,两幅画是以不同的样式来表现的,因此在用刀时,所用刀法也就有所不同。第十七页画中的方格较简单写意,但下刀过深,会将线条挤掉,我在复制这些局部时行刀尽量轻刀浅刻,慢“伐”巧“挑”。而第二十页面中的窗格,是以一个个小方格相组合,排列非常工整,在刻制这部分时,我一般先刻去方格中的“明瓦”部分,然后从方格外围一排排刻出方格线。这样的刻法方能使所刻方格大小匀称,排列齐整,从而很好的复制出原作的本来韵味。

画中的草木花树,用笔多变。刀刻变化细微,苍劲而不失圆润,粗细兼得而生机盎然。这部分刻来感觉很顺畅,“伐”“挑”轻松,顿挫有度中凸显原作的机巧精工。最为精彩的当属画中的人物部分。两幅画中的人物精细入微,圆润灵动,在复制时具有相当难度。因此在复制这部分时,我首先要认真揣摩原作,然后在刻制时,先静心调气,作到气匀、眼清、神定方可开始运刀。在具体行刀时则要缓慢,要轻刻细雕,循序渐进,方能得心应手。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