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历
丁华雷,山东莘县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画学会副秘书长兼编辑出版部主任,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教授。作品多次参选省内外大型美展并获奖。
2005.9主编《民族之光——纪念中国人民抗战60周年大型书画作品集》
2009.10主编《祖国万岁——庆祝建国60周年山东百老书画作品集》
2011.5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书画百家精品丛书——丁华雷卷》
2014.4《大众日报.收藏》做书画专题报道
2014.10中国国际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实力派画家典藏丛书——丁华雷卷》
2015.8特邀参加山东省社科界人文艺术作品展并担任大赛作品评委
2015.9参加齐鲁山水画院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名家书画邀请展
2015.10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委员会捐赠国画作品,并出版《大爱无疆》书画作品集
2015.12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国画作品及作品赏析
2019.9《联合日报》“庆祝建国70周年书画作品选”刊登其作品
2019.11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书画集《雅风在兹》,收录其作品
傲岸超然的清逸之风
——丁华雷山水画欣赏
鲁先圣
清人戴熙在《习苦斋题画》中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观赏画家丁华雷的山水画,其追求的清逸之风和傲岸超然的骨性,不但让人有所思,更让人如参禅般有所悟。
近年来,丁华雷杜门避扰,专心绘事,其作品幅幅笔精墨妙,酣畅淋漓,从构图到设色,无不透着一股傲岸清逸之气。最近华雷赠送我他新出版的画集。打开画集,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细细品赏,幅幅作品,均构图别致,笔墨丰润,平中见奇,拙中藏巧,让人很是喜爱。
纵观他的绘画,从鸿篇巨制到尺幅小品,无不率意而为,以势取胜,于古朴中见灵气,于雄劲中见隽永,于严谨中见豪放,于淡雅中见厚重,于清秀中见空灵。他的山水画雄奇险峻,苍劲浑厚,野逸清雅,韵远意深,让人仿佛可以身入其中静听流水鸟鸣,坐观古树流云,在草庐庙堂内信步,和高人雅士对话,陶然忘却尘世的喧嚣与浮躁,得到身心的净化和洗礼。
艺术贵在创新,而要真正画出自己的个性、特色来却非易事。古往今来醉心绘画艺术者千千万万,但能开宗立派、独树一帜者可谓凤毛麟角。但华雷悟性高、有灵气、有才气,虽然深知画途攀援之难,但他矢志不渝,始终满怀了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与探索。
他笔下的山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颇具大家神韵。其作品乍一看似无多少新奇,但细细品读,就会感到平淡中含自然,平淡中含和谐,平淡中含真情,平淡中含深沉,意味无穷。每一幅作品构图灵巧,简逸潇洒,气韵生动,含蓄幽远,宁静飘逸。
何为文人画?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是这样界定的:“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他同时还提出文人画之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华雷曾做过教师,为人质朴率真,文化底蕴深厚,笔下自然有凛凛学者之风。他的作品,也契合文人画主张“物我两忘”、“澄怀冥想”的悟道特征,大都恬静散淡,快乐安闲,清逸脱俗,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虽逸笔草草,却千人千面,个性鲜明,形神兼备,笔简意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他采用的也多为夸张变形之术,恰如齐白石老先生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画中那些闲云野鹤般的鸿儒雅士,貌似简约朴拙,实则天真自然,拙而不笨。粗一看东倒西歪,有的还似醉非醉,有眉无眼,一片混沌,细细品赏,却瑞气润心,滋味悠长,文化内涵极深,很有一种“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意境。
华雷绘画,既重视中国画传统的精华,对八大、石涛、董其昌、黄宾虹、黄公望等大家,广采博收,深入研究,择善而从,取其神韵,又同时注重深入生活,师法造化,悉心观察体验自然万物,用心捕捉和表现对象的特征与精神内蕴。聚万趣于神思,寄奇境于笔墨。因此但凡见过他绘画的人,都由衷地称赞其画作,出新,出奇,出味,出色,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更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画家在笔法上力求简洁明快,用寥寥笔墨和少量的施色就把画面表现的主次分明,错落有序,显示了画家对人生状态的终极关怀和不可遏制的表现激情,让观者不尽体味到中国画“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山水之间,与灵魂相遇
文/赵存吉
多年以后,面对丁华雷老师的山水作品,我一定会想起他站在讲台上为我们朗诵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句话不是向马尔克思斯致敬,而是向魔幻现实主义致敬,抟沙转烛,生活向来魔幻。除此之外,我无法表达两年前面对丁老师时复杂而含混的感受。过去与现实,甚至将来,所有一切的心思奔泻而来。三十年前,在我还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丁华雷老师离开县一中调到省城工作,自此音信入海,两相杳然。
其实,我知道,丁老师只是在济南。在载沉载浮的怀想里,相隔那么近,却又那么远,远到他所有的人生变动都成为身边触不可及的传说。但这一切都不妨碍我去理解他。荏苒而来的时光之后,我也有过相似的遭际,不断地搬家,不断地换工作,到现在,仍然难说安稳。人生苦短,现在我也已过不惑之年,多少体悟得出举止进退,现实理想总是咫尺天涯,却也勉强调停得相安无事。
但我知道丁老师不是这样的人,他有超乎我辈的洒脱与决绝,他的画,恣意纵横,捭阖自若,画山,画到开门见山,劈面相逢;画水,画到水尽之处,云起之时。画里有孤傲的气概,有阔大的气象。他画《收尽万壑烟云气》,壁立千仞,云烟苍苍。他画《山乡秋韵》,溪流淙淙,枝叶阑珊。他画《高山流水觅知音》,端的是山高水长,风清云淡。其间,素履执杖,踽踽独行的那个人是谁?乃至于到《溪山渔隐》,孤舟自横,寂静无声,而悄然隐去的那个人又是谁?
胸有丘壑,却又不能鸥鹭忘机。丁老师的画中总会流露出那么多的心有不甘。如果说闲适恬淡是理想的话,而世事萦怀则成为画外之音。他有古道热肠。他不忍心把自己的山水放到孤绝之处。他把画面处理得干净妥贴,又安放上红瓦粉墙,石阶历历——这是质地柔和温润的眼神——他为那些归去与隐匿的人画上树木与家园,画上温暖与安宁。冷清之中,却有那样滚烫的热泪。我知道,这是他对世俗的关切,是他放心之外的牵挂。他从来不服输于那些世事的限定,他让我们与他的山水相看不厌,他在隐于洒然超脱之后,偷偷巴望。画面那样满,烟火那么盛,世俗的自己在清丽卓绝的山水中隐去,却又无处安放那个焦心关照的自我。
所以,在这里,不妨说,通过丁老师的画,我们看到了一颗倔强而又纠葛的灵魂。在他的画作里,他用画笔去构筑一个坚固巍峨的工事,把世俗的堪与不堪隔开。不为与现实处境的厌弃与对抗,只为超脱与归隐。他有他强大而独立的内心,却又有那么多的心有不忍。山水纵横,隐逸于你我的心宇之内,行藏天下,却怎么也遮不住与现实世界的深情对视。我总觉得丁老师是个受尽颠沛流离的人,经起沉浮起落的人,不然怎么会有那样冷峻的笔触?他热,他冷,他克制,他放达,这是丁老师的山水,我们在这样的山水之间,与这样的灵魂相遇。
我们很少在看一幅画之后,去关注作者的去处,多半是因为我们没有在意,其实,是因为我们不关心。他的画室叫“醒梦堂”。大梦一醒方觉晓,觉悟何如?梦醒之后,身在何方?看到丁老师的画,也许会苦苦追问,在层峦叠嶂,山水铺陈的画作之后,丁老师,你又在哪儿?
请横屏欣赏
《层林尽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