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书法典范:孙中山手迹欣赏

日期:2020-03-16 15:08:46 来源:古籍

资讯 >文人书法典范:孙中山手迹欣赏

1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华民国的创立者,被尊称为国父。 

孙中山一生中手书了大量的书信、电报、文稿、手令、委任状和题字题词等,其书法主要有楷书和行书两种字体。在其作品中,除明显的师法颜真卿和苏轼的痕迹外,还融入了魏碑和章草的笔意与体势。用笔自在从容,简净平和,刚柔相济,力含字中。结字宽博敦厚,寓巧于拙,朴实无华,无过不及。整体气象正大浑穆,冲和渊雅,既有一股浩然正气充溢其间,坦荡磊落,又示人以亲和温润,韵味绵长。

2

题赠马湘“共和”中堂 年代不详 

孙中山好写字,身前留下的大量墨宝,不仅是珍贵的革命史料,也是难得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案头小牍或辟窠巨构,所书皆开阔雄浑、朗健清逸,字字独立却气脉浑整。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一种正大、沉毅、豪迈的阳刚精神和恢弘独特的美感,在雍和中透着高雅不俗,体现了孙中山的伟人气魄和不朽精神。 

孙中山当然不是书法知名,但他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孙中山的字,结体紧密,气象雍容,有一种大家风范。他放笔直书,随意挥毫,不受任何拘束,但不离书法其宗,刚劲有力的书法中透出了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不拘泥于传统布局排列,突破旧规,而更注重书写内容及笔下情感的表达,一气呵成。 

3

书赠佐佐先生“明德亲民”条幅 年代不详 

孙中山是一位革命的实践者,不可能临池学书般地只专心于书法。他的书法不是练出来的,而纯粹是从心灵里流露出来,是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与伟大理想自成一体,“字如其人”在孙中山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孙中山的书法墨迹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民主革命历程,透过字迹,我们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大道。正如项穆《书法雅言》所述:“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功将礼乐同休,名与日月并曜,岂惟明窗净几,神怡务闲,笔砚精良,人生清福而已哉?”又曰:“所谓有诸中,必形诸外,观其相,可识其心。……书法乃传心也。”对于书法而言,纪辞乃其最基本之实用功能,书虽小技,可以通道。

4

5

孙中山手书、宋庆龄跋《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折 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二日

6

题赠南洋路矿学校“造路救国”横幅 一九一七年

7

题赠何侠“预备杀贼”横幅 一九二二年 

在从事长期国民革命中,孙中山有一特别的习惯,即在书写手令、信函时,往往喜用“西纸”,不用石砚磨墨,直接用毛笔沾外国墨水书写,取其便利而色调,不需磨墨功夫,以求节省时间从事革命活动。但他在题词赠送同志,鼓励仁人革命斗志时,使用的仍是毛笔、砚台、墨条和中国宣纸。孙中山书法风格一脉相承,无论是案头小牍或挥椽巨构,所书皆开阔雄浑,朗健清逸,笔势舒敛有致,字字独立却气脉浑整。

8

题赠萧萱“致虚守静”横幅 年代不详

9

书赠黄兴“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对联 一九一二年

10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对联  年代不详

11

书赠赵成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对联 一九二二年 

孙中山先生命笔作书时思想上法制性强,态度上严肃认真,文字上基础深厚,在书艺上广泛吸收,反映到他笔下来的。他未尝以书法家自鸣,但谁说他没有书法上的艺术修养呢!对书法艺术的吸收与发挥,正好为我们后人学习。通过对孙中山书法墨迹的欣赏,我们可以由此追溯并领略其高远的志向,感悟其坚韧不拔的革命信念和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怀,汲取努力奋斗、不懈前行的鼓舞力量。

12

“夫天下之事……”中堂 年代不详

13

为指示政事及例外发生之事处理办法致胡汉民、程潜、廖仲恺、杨庶堪函 一九二三年八月四日

14

题赠李仙根“知难行易”横幅 年代不详

15

题赠邓荫南“博爱”横幅 年代不详

16

书赠杨寿彭“天下为公”横幅 一九一三年

17

为指点治病注意事项致张静江函 一九二三年一月八日

18

为反袁运动中不宜分途并进事复黄兴函 一九一四年六月三日

19

为将东莞电船转交石龙兵站差遣事致廖湘芸函 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五日

20

​为请与王绍一接洽促湘军出兵攻桂事致朱执信函 一九二〇年八月四日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