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性:2019张家港当代水墨国际双年展
学术研讨会
主题 / Theme
“间性” Intertextuality
时间 / Time
2019年10月27日下午2点
2:00p.m.,27 October 2019
地点 / Venue
张家港市文化中心第一会议室
Conterence Room1,Zhangjiagang Municipal Center
议题要点 / Topics
1. 水墨、书法与现代主义的关系
Ink Art, Calligraphy and Modernism
2. 六、七十年代以后,艺术已经很难再开拓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全新体系,更多是在两个体系的交界地带探索语言的间性
Since the 1960s and 1970s, it has been difficult for art to construct a new system that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past. Most often, art has been exploring the intertextuality of artistic language over the boundaries of the two systems.
会议议程 / Symposium Agenda
1.专题发言 / Keynote Speech
千叶成夫 ( Chiba Shigeo,日本)
卞吉铉 (Byun Gil Hyun,韩国)
理查德·凡 (Richard Vine,美国)
钱志坚 (Zhijian Qian ,美国)
苏丹 (Dan Su ,中国)
吴克军 (Kejun Wu ,中国)
2.茶歇10分钟 / 10 minutes Tea Break
3.圆桌论坛 / Roundtable Forum
与会的艺术家与批评家自由发言
Panel Discussion of Participating Artists and Critics
学术主持 /Academic Chair
朱其 (Qi Zhu,中国)
艺术学博士,著名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任798艺术节艺术总监,在798创办国内首个当代艺术的跨学科课程“19层空间当代艺术高研班”。
1990年代初从事艺术评论和策展,为国内最早的当代艺术的独立策展人之一,在九十年代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当代艺术展,并撰写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评论。之后,对当代艺术作学术梳理和文献整理,并将当代艺术放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框架,以及中西艺术比较史的视野,从而将当代艺术的探索推进到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的继承性转换的领域。
1994年在《江苏画刊》发表了第一篇艺术评论“装置艺术的有效性”,为国内最早的讨论装置艺术的评论之一,并尝试将西方的战后文论及文化理论的视觉研究的方法论应用于国内的当代艺术评论,推进了艺术批评的方法论的转型,建构了当代艺术批评的话语。
1996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策划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装置艺术展“以艺术的名义——中国当代艺术交流展”。1998年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策划了第一个观念摄影展“影像志异:中国新观念摄影艺术展”。参与建构了中国的独立策展体制,将当代艺术批评实践化。在九十年代,由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展示,构成了后殖民主义的批评语境,九十年代的独立策展推进了后殖民语境的文化批评。
2000年至2003年期间,开始对70后艺术现象的研究、批评和策展,先后策划了“青春残酷”、“70后艺术:市场改变中国之后的一代”、“卡通一代:高和低的游戏”等展览,并撰写了一系列艺术论述文章,推进了对青年艺术的关注,使一批年轻艺术家受到了艺术界和艺术市场的关注。2007年,因艺术策展的贡献,获得上海《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奖”。从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策展了“前卫•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这是历时一年的大型展览,作为填补当代艺术地方史的项目,在艺术界产生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2008年,随着国内当代艺术市场的高涨,率先对国内天价拍卖做局等市场操纵行委作出批评,并在《读书》杂志发表了“艺术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艺术市场的批评文章,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由于对艺术市场的功利主义的批评产生的反响,获得2008年中国批评家年会“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美术报》2008年度中国美术界十大人物奖。
当代水墨与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性实践也是一个研究重点。近年将“晚明以来的水墨现代性”作为一个主要课题,这一课题还延伸至20世纪初的新日本画对水墨画的改造、五六十年代日本的物派以及书法表现主义、美国和欧洲五、六十年代抽象表现主义的相关性研究,即有关中西艺术比较史视野下的“20世纪东方主义的现代主义”,涉及水墨、禅宗与抽象主义的相关课题。由此,将当代艺术的探讨推进到与中国传统的继承性关系的思考。2019年8月,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了学术文集《重申水墨的现代性》。
由于对当代艺术批评的十几年来的贡献,2012年获台湾《艺术》国际英文杂志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写作奖”、2013年523海安艺术思想论坛“年度艺术批评奖”。2015年入选北岳文艺出版社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丛书”,出版个人论文集《朱其自选集》,主要为2000年以来的艺术批评和九十年代当代艺术的研究论文。
与会评论家 / Invited Art Critics
千叶成夫 ( Chiba Shigeo,日本)
1946年出生于日本岩手县,成长并定居于东京,是日本当代著名的艺术批评家,主要方向为艺术史和东亚当代艺术。
教育背景:
1976年东京早稻田大学欧美现代艺术方向博士后课程毕业
1972至1974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附属美术考古研究所学习,取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职业背景:
1975年至2001年,任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策展人
2001年至2017年,任名古屋中部大学教授
2002年创办艺术杂志《HAIKAIKO》并出任编辑。
千叶成夫曾策划过多个国际性展览,包括1985年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kumenta)、1986年巴黎蓬皮杜中心“日本的前卫艺术”(Japon des Avants Gardes)展、1999年纽约皇后区艺术博物馆“观念艺术”(Conceptualist Art)展、2010年釜山市立美术馆“中国与日本的当代艺术” (Contemporary Art of China and Japan)展等等。
千叶成夫还出版过多部艺术专著,包括1986年出版的《1945年至1985年的日本当代艺术:艺术的背离》(Japanese Contemporary Art 1945-1985, Art as a Deviation)、1990年出版的《极简艺术》(Minimal Art,译有韩文版)、2006年出版的《日本艺术尚未生成》(Japanese Art Yet to be Born,中文版在2014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
卞吉铉 (Byun Gil Hyun,韩国)
1967 出生于韩国首尔,现为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学艺研究室长(副馆长)。
教育背景:
弘益大学研究生院美学系硕士毕业
暻园大学英文系毕业
主要艺术经历:
2017 光州设计双年展特展 策展人(光州,韩国)
2010 获第1届年度青年策展人奖(国立中央博物馆,首尔,韩国)
主要策展:
2017 "第四次媒体艺术-后人类"展 策展人(光州设计双年展特展,光州,韩国)
2016 “韩国当代艺术20人”展 策展人(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4 “光之城市-光州”展 策展人(Bank Art 1929, 横滨,日本)
2012 “无等传说3幕9场”展 助理策展人(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精神的地形”展 策展人(国立台湾美术馆,台中,台湾)
2008 “春天将要过去”展 策展人(光州市立美术馆,光州,韩国)
主要著作:
2018 《美微多房》策展人卞吉铉艺术散文集 ( Balhae Graphic,光州,韩国)
主要论文:
2006 石涛’一划论‘的法与变化研究(弘益大学硕士论文,首尔,韩国)
理查德·凡 (Richard Vine,美国)
理查德•凡(Richard Vine)是《美国艺术》(Art in America)杂志执行主编。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芝加哥艺术杂志《Chicago Reviewand of Dialogue: An Art Journal》总编辑。他曾执教于芝加哥艺术学院(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美国音乐学院(the American Conservatory of Music)、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大学(the University of Riyadh in Saudi Arabia)、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和纽约大学。
理查德·凡在包括《美国艺术》、《格鲁吉亚评论》(the Georgia Review)、《现代诗歌研究》(Modern Poetry Studies)和《新标准》(the New Criterion)等多个期刊上发表了逾三百篇文章。其著作包括《奥德·诺德姆的绘画艺术》(Odd Nerdrum: Paintings, Sketches, and Drawings)和侦探小说《苏豪区罪案故事》(SoHo Sins)。他的专著《新中国,新艺术》(New China, New Art)对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前卫艺术兴起进行了梳理。
理查德·凡还策划了在中国美术馆和印度新德里国家艺术学院等地举办的多个国际性展览。
钱志坚 (Zhijian Qian ,美国)
钱志坚博士是艺术史家、批评家和策展人,现任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理工学院艺术史助理教授,兼任纽约室内设计学院(New York School of Interior Design)中国部主任。他曾执教于纽约新校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和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他在纽约大学艺术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Fine Arts, New York University)获得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央美术学院获得美术史论硕士学位,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他在1990年代曾经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资深编辑。他专攻现代和当代艺术史,教学方向集中在中国和亚洲现当代艺术史、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研究方向侧重于全球化时代的当代中国艺术、海外华人艺术与文化身份和超越民族主义、当代艺术与都市文化, 艺术与社会和政治等课题。
他的若干论文和译文发表于英文和中文专业刊物《艺术杂志》(Art Journal)、《亚太艺术》(Art AsiaPacific) 、《美术观察》、《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典藏》、《收藏》、《画刊》、《画廊》等杂志,以及《绘画中的符号叙述:艺术研究与视觉分析》、《千禧年末的中国艺术》(Chinese Art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当代中国文化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中国绘画三千年》、《西方现代艺术史80年代》、《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等学术著作,以及若干展览图录。他曾参与孙美兰主编《艺术概论》和王宏建主编《美术概论》的编写。他多年来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等艺术机构提供艺术教育和出版方面的专业咨询。
他独立策划和共同策划的展览,包括《跨文化的实践》(2019,纽约市立大学理工学院)、《开放的书页:新的对话》(2018,康州学院)、《模糊的边界》(2018,纽约室内设计学院)、《对话中的抽象艺术》(2017,纽约室内设计学院)、《跨文化的对话:中美艺术高校联展和中美青年艺术联展》(2016-2018,纽约贾维茨中心和大都会展览馆)、《意随笔行》(2017,旧金山华文文化中心)、《传统重绎》(2016,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亚洲艺术博览会:中国当代艺术》(2014,纽约捷克总领事馆)、《此地此时:纽约华人艺术家》(2009-2010,纽约美国华人博物馆)、《文化之间的行旅》(2006,新泽西视觉艺术中心)和《东方移植西方》(2006,凯恩州立大学)等。 他翻译的阿纳森经典著作新版《现代艺术史》将于今年底在北京出版。
苏丹 (Dan Su ,中国)
生于1967年。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知名设计师、设计教育家、评论家和艺术策展人。主要从事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任职:
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
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
北京市政协委员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论著:
《1001页:苏丹艺术与设计微言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设计学卷》 环境设计条目 主编
《迷途知返—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年
《工艺美术下的设计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
《交流与交融》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年
《意见与建议》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
艺术活动:
2019年3月,意大利米兰,第22届米兰国际三年展中国馆“设计中的环境意识”总策展人
2018年10月,山西永乐宫,策划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文化之美·漆心可见”年度成果展
2018年9月,中国北京,作为联合策展人,与杨澜女士合作策划展览“匠心传奇 国匠大展”
2018年3月,中国北京,担任“2018清华大学艺术与资本论坛”总策划
2017年10月,中国上海,策划作品《仓声·品》参加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2017年4月,中国北京,策划“清华学群个案研究系列展第四回-冯海的世界:冯海摄影作品展”
2016年10月,四川成都,策划“首届成都大地艺术文化旅游节”
2016年9月,意大利佛罗伦萨,策划展览“土地·乡情·记忆文献展”
2016年3月,意大利米兰,联合米兰新美术学院、多莫斯设计学院共同策划展览“21世纪人类圈——一个移动和演进的学校”参加第二十一届米兰三年展
2015年12月,中国深圳,策划展览“城·家”,参加2015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2015年10月,韩国光州,策划展览“古老都市的前世今生”参加2015年第六届韩国光州设计双年展
2015年7月,意大利米兰,策划展览“流水席”
2015年5月,意大利米兰,策划舞剧PUZZLE ME(《谜》)
2015年4月,中国银泰中心,策划展览“巍峨的城堡:波兰版画展”
2015年4月,意大利米兰,作为荣誉会员参加Domus设计学院主办的Metaphysical club,第一期活动The Age of Earthquakes. Education in the Extreme Present并发表演讲《环境中的设计意识》。
2015年4月,中国成都四面空间艺术中心,策划展览“天真者的秘密花园“,展出自闭症儿童画作200余幅
2015年3月,意大利都灵大学孔子学院,发表讲座《大屋顶—一种中国文化的表达》
2014年12月,中国银泰中心,策划展览“花样五、六、七”
2014年,中国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清华学群个案研究系列展之首展—水流镌心• 陈流水彩画展”与清华学群学术研讨会
2014年7月,中国成都四面空间艺术中心,与西班牙艺术家Miguel Guzman Pastor 教授共同策划“四面空间·微驻留”展览
2014年,中国成都四面空间艺术中心,策划“2014波兰克拉科夫版画展”
2013-2014年,中国江苏南通,担任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展览策划负责人
2013年,中国上海,与米兰新美术学院合作,策划展览“都市丛林计划”参加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并获得“最佳策展团队”
2013年,中国北京798四面空间画廊,策划展览“异度想象”,展出波兰艺术家 TYMEK BOROWSKI 和 PAWEL SLIWINSKI 的作品
2013年,瑞士苏黎世黑来曼区,策划 “乡土·记忆-乔万英油画展” 2013年,意大利米兰,与米兰新美术学院合作,策划展览“Happiness: Being & Doing ”参加米兰设计周
工程设计项目:
2015年至今,担任中国驻外外交机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总负责人
2014年,北京APEC会议“金秋颐和”环境设计项目总负责人
2014年至今, 丁肇中科技馆设计项目负责人
2013-2015年,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负责人
2009-2011年,南通唐闸1895工业遗迹复兴规划项目负责人 2009-2011年,宁波和丰创意广场景观与室内设计负责人
2006-2008年,北京前门大街景观设计负责人
2000年,清华大学工字厅改造设计负责人
科研课题:
2015-2018年,大型国际活动中国家形象设计研究负责人
2013年,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设计(意大利米兰国际设计周展览)项目负责人
2012-2014年,北京中轴线景观嬗变与北京精神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2-2014年,中国环境艺术发展史研究项目负责人
获奖情况:
2016年,被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授予“2015年中国设计大师勋章”
2016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获得201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公共建筑类金奖
2016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获得国际展览局颁发的“米兰世博会大模块建筑奖铜奖”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获得意大利Class集团颁发的“世博展馆遗产大奖”循环利用杰出奖一等奖
2015年,被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评选为“2014中国设计年度人物”
2014年, “2015米兰世博中国馆方案设计”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铜奖
2014年,“南通唐闸1895工业遗迹复兴规划项目景观设计”入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14年,“2015米兰世博中国馆方案设计”获第十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2014年12月,因在中波艺术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波兰驻华大使馆“中波建交65周年纪念勋章”
2014年10月,获得亚洲室内设计联合会杰出贡献奖
2012年,“南通唐闸1895工业遗迹复兴规划项目景观设计(油脂厂地块)”获得第二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艾景奖金奖;
2012年,“中国南通唐闸1895工业遗迹复兴规划项目景观设计(油脂厂地块)”荣获第五届“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
2011年,“哈尔滨哈西中兴大道及中兴广场景观设计”获得2011首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艾景奖银奖;
2011年,“宁波和丰创意广场景观设计”获得2011首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艾景奖铜奖;
2009年,“北京前门大街景观规划设计”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铜奖
2008年,入选美国《INTERIOR DESIGN》杂志 2008年度设计名人堂
吴克军 (Kejun Wu ,中国)
1969年出生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主任
社会职务: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
西安中国画院理论研究员
陕西省国画院花鸟画院学术委员
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刘斯奋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艺术市场、美术史和美术批评。
提出中国书画潜市场理论及书画的凡勃伦效应、书画创作内卷化效应、书画家强迫接受、书画家身份士工商杂糅论、中国书画家文化贡献率负值论等观点。
以直面本质、批评犀利著称。
艺术家 / Invited Artists
(按姓氏拼音排序)
芭芭拉 爱德斯坦(Barbara Edelstein,美国)
保科丰已(Hoshina Toyomi,日本)
陈心懋(Xinmao Chen,中国)
东方涂钦(Tuqin DongFang,中国 )
郭志刚(Zhigang Guo ,中国 )
刘德维(Dewei Liu,中国)
罗平安( Pingan Luo,中国)
李山(Alessandro Rolandi,意大利)
沈忱( Chen Shen,中国)
沈沁( Qin Shen,中国)
谭天圳( Tianzhen Tan,中国)
徐华翔(Huaxiang Xu,中国)
张健君( Jianjun Zhang,中国)
张羽(Yu Zhang, 中国)
特邀翻译 / Invited Translators
范钟鸣(Zhongming Fan,中国)
翻译家、艺术家
朴雄珪(Park, Woongkyu,韩国)
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北京创作中心 负责人
王靖( Jing Wang ,中国)
中央美术学院艺管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