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建安《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
作为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85新潮”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迈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步。不过,时至今日,屡屡遭受诟病的它似乎依然没有走上康庄大道,且不说普通观者一次次感叹难以理解,就连专业人士也直呼玄奥非艺术。
正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集中呈现遴选出的138位艺术家在2018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试图推演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动向,透过艺术为时代存留一份档案。
引入传统文化予以改造
不可否认,中国当代艺术从学习西方肇始,也因为此,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乃西方实验艺术山寨版的争论从未停歇。中国当代艺术能否破茧重生,走出自己的美学高度,是圈内外关注焦点。
此次年鉴展亦关注到一些新的创作现象。譬如早期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叛逆,演变成如今挪用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念、哲学体系转化成当代性的作品,在审美层面构建起现代意义的转换。不得不说,利用传统文化的天赋,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容易脱颖而出。
在表达形式上,这些实验艺术异构同质,虽然在材料、手法,还是展示方式上,各擅所长,但这些作品呈现出人与自然的交叉互动,传达人类精神世界迷离扑朔的复杂情感。参观者需脑补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譬如,刘|作品《周期》中装载的物体都在移动和运转着:用水泥浇筑的巨型球体和其他形态的拼装物件分别在各自轨道运行,如同在车间内的装配过程,又像一个小宇宙在缓慢运行。这种宇宙天体的思路来自中国古代朴素哲学观。
对中国文人画领域大系统外的民间非遗手艺的聚焦和现代性切换,也包含了对民间信仰仪式感和民间传说的当代移植,同样是中国当代艺术独立发展的一个发力方向。参加过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邬建安,对民间非遗有割舍不掉的情怀。这次参展作品《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便是民间非遗“剪纸”的现代性切换。作品上一张张印着“刀的影子”的牛皮重叠悬挂在一起,构成了幽深而有秩序感的素色“迷宫”。邬建安没有刻意去镂刻,一切痕迹都是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材料自身表达了更多东西,也因此具有了某种图腾和神话的意味。他相信传统文化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