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介
吴蒙,现任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入选参加国内外的一些重要展览,并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宁波美术馆、岭南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吴蒙作品集》。
部分作品欣赏
黄山山水
劲松出危崖 123cm×123cm 2015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雨遇涯石生五色 86cm×57cm 2013年
(岭南美术馆收藏)
黄嶽风骨 96cm×178cm 2015年
(企业集团收藏)
黟山揽胜 69cm×69cm 2014年
(宁波美术馆收藏)
料得云山更深处 102cm×69cm 2014年
满壑松涛 45cmx68cm 2015年
墨泼黄山 69cm×69cm 2016年
北太行写生
太行山滚龙沟之秋 68cm×45cm 2018年
太行狮子坪远眺 68cm×45cm 2018年
北太行五岳寨揽胜 68cm×45cm 2018年
清风峡高秋 68cm×45cm 2018年
太行清秋 68cm×45cm 2018年
造化•灵性•意趣
——画家吴蒙印象
文/许向群
吴蒙的山水画,得造化之灵性,写心中之意趣;澄怀观道,苦心经营,渐臻佳境。
吴蒙执着绘事,精心求艺,深受徽文化人文底蕴和区域特色的浸染与滋养,以“师古人兼师造化”(黄宾虹语)为正途,笔耕不辍,将江南的文人风骨与心性笔墨融入当下情境,形成了具有个性面貌的山水语汇。他尤喜亲近自然,重视对景写生,其佳作大多源于自然的启迪或亲历的灵感,有外师造化的灵动,亦有中得心源的感悟。
吴蒙以黄山系列为代表的山水画创作,能够在借古开今中找到自己的路径,显示了他具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和明晰的时代追求。如《黄岳风骨》《雨遇崖石生五色》等作品,格调高雅,气象正大,意境清远。腕底的黄山松尤其令人称道,得“势”尚“质”,既状竞异争秀的千姿百态,更现生机勃发的伟岸气度。
吴蒙的写生纪行作品,是行万里路的探求结晶,显示了他开拓的视野和宽阔的表达空间。不少在艰苦环境中完成的写生作品,虽尺幅不大,却能够做到用笔灵动苍茫,设墨洒脱澄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水墨品质。如《喜报春消息》《天池山岚》等作品,均颇具小中见大的格局和魅力。
吴蒙善于总结,注重修为。浏览其简明扼要的创作谈就不难看出,他在艺术上是一个勤学苦练、融会贯通的实干家,他对家乡的山川景物熟稔于心,他的写生作品有扎实的传统功底和淳厚的地域人文特征,取景不大,却境阔韵浓。其《变奏》系列的可贵探索,在笔墨与色彩的纯形式转换方面举重若轻,值得鼓励和期待,同时期待他的艺术更加精进。因为,对于有追求的画家来说,最好的永远是下一幅。
(作者系解放军出版社编审、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天山写生
天山之角 40cm×40cm 2016年
清谷幽泉 40cm×40cm 2016年
天池山岚之一 40cm×40cm 2016年
天池山岚之二 40cm×40cm 2016年
川西北写生
桃坪羌寨 61cm×45cm 2015年
待归 60cm×45.5cm 2016年
云来云去岭上峰 248cm×65cm 2016年
溪畔 46cm×68.5cm 2016年
天柱山写生
天柱山凤凰溪写生 66cm×44cm 2017年
皖山清韵图 67.5cm×67cm 2017年
群峰竞秀图 66cm×44cm 2017年
皖源之韵天柱山下 66.5cm×66.5cm 2017年
感 怀,永 远 的 天 柱 山
文/吴蒙
纵观古今画坛,大凡成就卓越者,无不具备勤奋、博学、广涉、交游四大要素,盖知非勤奋无以精进、非博学无以达理、非广涉无以旁通、非交游无以多闻。尤其读书、游历至为重要。读古今之典籍,是创作之灵魂;览天下之胜境,是创作之源本。胸中有千古江山,笔下有万种风情,画表物象,更抒心声。
所以数十年间,读书、研帖、临古为吾必修课,游历、览胜、写生为主题。其间足迹遍留名山大川、古镇村落,观山川湖海之雄姿,察风云雨雪之变幻,虽是笔落纸上,然则画在胸中。当我第一次登上天柱山时,倍感惊叹,她奇特的山形地貌,别是一番奇观,具有泰岳之雄、峨眉之秀、黄山之奇,是为画家写生创作绝佳之处。在最近的几年中,余十多次登临览胜,遍游天柱山六十景点,于此兴之所至,情有独钟,多少次顶烈日挥汗砚墨,又几番冒严寒呵冻锋毫,写意创作大量的以天柱山为题材的山水图幅,每每挥毫泼墨,实则画由心出。景在天地之间,意在领悟之中,须遵游历是绘画之要素,读书是创作之灵魂。画入天柱有感怀。感怀,永远的天柱山!
皖南写生
徽乡之晨 67cm×40cm 2017年
岭下白云绕古村 66cm×45cm 2017年
古寨风韵之一 60cm×40cm 2016年
龙溪人家 70cm×70cm 2015年
巢畔写生
湖畔 59cm×39cm 2015年
喜报春消息 67cm×40cm 2017年
十里长冲远眺 67cmx67cm 2018年
山乡春早 67cmx67cm 2018年
闸山春晓 67cmx67cm 2018年
吴蒙 水墨金池 66.5cm×66.5cm 2017年
桂林写生
遇龙河新秋 68cm×45cm 2017年
(深圳美术馆收藏)
龙头山下 44.5cm×62cm 2017年
芦笛清韵 68cm×45cm 2017年
桃江新秋 68cm×45cm 2016年
竹林写生
修竹雅韵 68cm×68cm 2018年
(岭南美术馆收藏)
绿竹入幽径 65cm×44cm 2017年
竹林清韵 68cm×68cm 2018年
(岭南美术馆收藏)
自在家园 68cm×68cm 2017年
小院春风 68cm×68cm 2019年
徽乡人家竹林风 68cm×136cm 2019年
竹林新雨 扇面 2017年
几株芭蕉疏雨过 扇面 2017年
苍松写生
松风吟 67cmx67cm 2019年
风姿 43cm×65.5cm 2017年
清涧鸣泉 66.7cm×45.5cm 2019年
品读天柱松 66.7cm×45.5cm 2019年
天柱苍松 66.7cm×45.5cm 2019年
笔 端 流 出 心 中 景
文/吴 蒙
我的家乡在巢湖南岸。记得小时候我经常站在圩堤上远眺,清楚地瞧见焦湖(巢湖的俗称)中矗立在姥山上的文峰塔,湖光山色,帆影点点,一种非常神秘而美妙的感觉浮在眼前。
几十年后,我拿起了画笔,驱车数百里,在焦湖四周寻觅儿时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美好景象。看龟山霜晨,听冶山梵音,上石涛曾客居过的中庙寺,登临姥山文峰塔,流连在三河古镇三县桥上,驻足于巢北黄麓洪家疃张治中故居清水塘前,探访远在肥西大潜山深处的刘铭传家园刘老圩子……这些都是引人入胜、让我忍不住画它一幅半张的地方。
沉浸在此情此景,我总有一种相见恨晚、不吐不快的冲动和欲望,遂境由心生,拙笔草草,有了《霜晨渔归图》《湖畔》《冶山岚》《清水塘边》《喜报春消息》等写生作品。
随着写生脚步的延伸,更多徽乡人文与自然的至美召唤着我。查济、郭村的小桥流水,屏山老屋老墙和山野绿丛中的幽居人家,素有皖源之说古称南岳的天柱山峦……锦绣河山,风光无限,真有“满眼芳丛叠翠微,醉倒画徒青山间”之感。在相看两不厌、物我两忘间,情不自禁地勾勒、泼墨,《溪畔》《徽乡之晨》《黟山幽居》《皖山清韵图》《千年谷城》等一批水墨新作跃然纸上。
走出画室,广接地气,深入自然和社会,是艺术家社会责任和情感体验的需要。承袭传统精髓,拥抱客观自然,行万里路,修养性情,化客观物象为主观表现,使眼中之景、胸中之情、腕底之境融为一体,日积月累,笔端定会流出心中最美的景。
彩墨意向作品
变奏系列之三 67cmx47cm 2019年
变奏系列之一 67cmx47cm 2019年
变奏系列之四 67cmx47cm 2019年
变奏系列之二 67cmx47cm 2019年
春之奏鸣曲 136cmx67cm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