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有良:传承经典 翰墨寄情

日期:2019-06-21 09:37:42 来源:杭州日报

资讯 >夏有良:传承经典 翰墨寄情

禅声清远

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诗画书印,后又坚持学习书画。夏有良从事书画教育四十余年,如今,身兼数职的他,仍然坚持着自己所热爱的书画艺术。

转益多师 从小与书画结缘

1964年,夏有良刚满十二岁,进入上泗中学学习的那几年,可以说影响了他的一生。其中有两位老教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位是美术老师汪执之,他教我画‘欧阳海之歌’的插图,给我讲色彩、构成、虚实,讲中国画的染、填、涂、勾等常规技法,同时给我讲‘齐以静心,解衣般礴的境界’”。五十多年过去了,老师的教诲和传统的审美观念,夏有良记忆犹新。“另一位是管图书馆的老师吴绿莺,她每次都会主动向我推荐书籍,讲解人物故事,历史背景,在她的推荐下,我读了很多名著。”

1979年,夏有良在杭州量具厂工作,做过翻砂工、钳工、磨床工等职,因为文字功底不错,调入厂部任宣传干事。尔后夏有良跟随李文采学习书法,“他不光在技法上给予我指导,还经常带我去看许多书画真迹。”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夏有良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5年,夏有良考入杭州成人科技(大学浙江美术学院教学点)绘画专业,在王伯敏、徐永祥、闵学林、周诗成、邹广明、王冬龄等浙江美院优秀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美术理论知识。

“四年后,毕业创作时要找一位指导老师,李文采先生带我去李震坚先生家,李震坚先生没有问我一句和绘画有关的事,就问书法如何?”夏有良回忆道,“李文采先生说我已经跟他学了五年,李震坚先生说‘那就行了!’在教绘画时,他教我仔细看他沾多少水、多少颜料,用笔的层次……”

一路以来,夏有良遇到了许多好老师,吕迈、林锴、朱关田、陈振濂、马世晓等,他们的教育观念也时刻影响着他的人生,他的生活与书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润笔和墨联

研习书画是每天的必修课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夏有良的书画艺术,这与他多年的苦心钻研是分不开的。以书画为媒,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砥砺、共同进步。从艺以来,他不问名利,潜心翰墨,找到了一条快乐之路。

忠于传统,恪守法度,耐得住寂寞。在创作中,他十分注重线条和笔墨,同时不丢境界和气韵。他的书法作品,虚实相互结合,用笔有迟急、起伏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他的山水画,常给人无限美感:江南雨季的烟雨朦胧,水墨画式的清淡典雅,欣赏他的山水画,令人心境舒朗、恬淡从容。

在夏有良看来,书画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临帖2小时,这和吃饭一样,是每天必修的功课。”除了利用空余时间,在书桌上挥毫泼墨,夏有良总能从生活中寻到书画的灵感,他也一直在琢磨研究如何把字写好、画画好。

如今,书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家长们的关注,作为一名教师,夏有良想要把更多好的东西传承下去,仍在带班教书的他,愿意将正确的方法技法传授给下一代,带领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翰墨飘香 三十多年坚持送春联

1989年起,夏有良坚持在每一年春节前,亲自手写春联送到各个基层去。“算一算也有三十多年了,每年年前给各个乡镇基层送春联仿佛都成了一种习惯,每年至少得写两三千幅。”过年前的那段时间,也成了夏有良特别忙的时候,有时甚至还要“赶场”,一天参加几场写春联送祝福活动。

在送春联下乡前,夏有良还会根据当年的生肖设计一些颇有创意的形式。“要想每年的春联都有新意,必须要做‘功课’,一个‘福’字在我这里就有一百种写法。”

“很多东西你一旦喜欢它,爱上他,你就把所有心思都投入到上面了,并把他当成是自己一生的追求。”三十多年来,夏有良写的春联走进了千家万户,也带去了万千祝福。“多年的坚持,我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基层老百姓也得到美的享受。”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向广大群众义务书赠春联,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书法艺术,让更多市民群众了解书法和楹联,另一方面让书法艺术扎根基层,扎根群众,深入人心,“这也是每一位书法家应尽的责任和时代担当”。

他说,“送春联送福,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小事情’,在做这件事的同时,我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人物名片

夏有良,字修缘,毕业于杭州科大绘画系,受业于李文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