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里的端午

日期:2019-06-12 10:14:00 来源:美术报

资讯 >古画里的端午

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早在吴越之地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大量与端午有关的书画作品流传于世,当我们通过先贤绘制的作品来窥视当时种种热闹景象时,也不禁感叹古人丰富的精神信仰与浓烈的节日氛围。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有驱瘟辟邪的意思。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端午,为屈原,总忘不了吟诗作画。清代著名画家徐扬的《端阳故事图》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生动再现了历代各地的民俗风情。

射粉团

射粉团是一种唐代宫廷比较盛行的游戏。《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角黍就是粽子,粉团则是类似麻团的一种点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

悬艾人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的功效;古人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称为“艾虎”;古代的妹子们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裹角黍

角黍即粽子,以箬竹叶包黍米,是阴包裹阳之象。目前所见最早记录粽子的文献是晋代周处的《风土记》。周处说到粽子的另外一种做法,就是把很肥的乌龟煮烂,去掉骨头,拌上盐、豆豉、蒜、蓼等调味品,与黏米放在一起,名字叫“俎龟黏米”,也是粽子的一种。

系彩丝

汉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的丝线,扎成“长命缕”。这五种颜色很有讲究,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系在臂上,可以驱除瘟病、避邪止恶,同时还是一种饰品。

采药草

采药草是最古老的端午习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特意在端午这一天采集百药有两个目的,医学的目的和辟邪的目的。

赐枭羹

从汉武帝开始,端午赐枭羹给百官食用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枭被认为是一种恶鸟,在端午节这一天赐大臣枭羹,其政治象征意义是驱逐恶人、奸臣。

观竞渡

端午节的重要节日活动当然是为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死去,老百姓划船追赶拯救,驱散江中鱼鳖, 以免屈原的身体被吃掉。后人为了纪念,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

养鸲鹆

鸲鹆(qúyù),其实就是俗称的鹦鹉。古人发现了野生的鸲鹆有模仿人语的能力,于是将其捕来有意地调教驯化,而这个调教的最好时间据说就在每年的端午。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