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唐欧阳询行书仲尼梦奠帖卷》中欧阳询行书全文。(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唐欧阳询行书仲尼梦奠帖卷》,是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存世真迹,这一珍贵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去年,《唐欧阳询行书仲尼梦奠帖卷》时隔十余年再次展出,共接待了30多万海内外参观者。这一书法神品上有152枚印章,讲述了国宝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秃笔疾书”是误传
《梦奠帖》书心全文为行书,共78字,其内容为:“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俱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这段话讲的是,孔子梦见自己坐在房子正堂的两个楹柱之间,于是在72岁的时候去世,周文王活到90多岁,他们都不满百岁;彭祖修道养性,控制情绪,才过百岁,但是最终也是冥灭,没有能永远留在世上的。因此,没有生下来不老去,老而不死的人,人的形体最终要归于坟墓当中,将神魄归还给授予者。人生的病痛辛酸怎么能总是挂在心上呢?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肯定不会差一分的。
欧阳询通过引证史事,讲述了自己对生老病死的看法。研究者据此推测,《梦奠帖》应该写成于欧阳询年迈之时,也是他书法技艺炉火纯青之时,更能反映出欧阳询书体的特征。
欧阳询有《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传世。其中,《八诀》对汉字笔画的写法进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人们可以在《梦奠帖》中一一找出实例对应。
在资料中,有欧阳询“秃笔疾书”一说。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董宝厚引领记者仔细观察《梦奠帖》的清晰图片,指着其中的“不”“未”“生”等字说:“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些字的起笔和收笔带有明显的笔锋,这些笔锋是那种无毫的秃笔根本无法完成的。”
通过专家指点,记者注意到,欧阳询的《梦奠帖》每字之间,字的每个笔画之间都有着严格的内在联系,稳重刚劲,正像后人评说的那样,如“龙蛇飞动,矛戟森列”。
展出3个月,吸引30万参观者
去年8月,《唐欧阳询行书仲尼梦奠帖卷》(以下简称《梦奠帖》)在省博物馆展出。展览现场,游客发出阵阵惊叹声。
300年前,面对这一书法珍品,时年26岁的乾隆也发出这样的惊叹声。他非常少见地在明代装裱的手卷纸本引首上,提笔写下了“真迹无疑”四个大字,然后又写道:“向已论梦,此文不复赘言。乾隆丁巳孟冬,御笔。”下面盖“乾隆”白文连珠印。乾隆丁巳年(1737年)为乾隆二年。
董宝厚说:“从书画鉴赏角度,我们说此帖与史料中记载的欧阳询字体的风格高度吻合。”为了从不同角度揭示《梦奠帖》的重要价值,不少媒体使用了各种标注这一文物珍品身价的称谓,包括“十大传世名帖”等。董宝厚笑了笑:“民间泛泛地凭印象说‘十大名帖’,既不科学,也不可取。”
董宝厚调出了国家文物局在2012年公布的《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他告诉记者:“第一批目录中没有书画类文物,所以这是目前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的书画类文物。”
在目录中,辽宁省博物馆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卷”排在第四号,目录中列入的文物只有37件,这足以说明《梦奠帖》的珍贵。
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这类文物不会轻易展出,《梦奠帖》上一次展出时间是2004年。
因此,早在省博物馆策划布展阶段,各种传媒就做足了宣传,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据介绍,根据展厅有关统计数据,文物展出3个月间,海内外参观者超过了30万人。
在众多参观者中,除了被《梦奠帖》盛名所吸引,前来亲睹千年文物精品的粉丝之外,还有相当一批书法爱好者,他们借助文物展出的机会,走近欧阳询真迹,细致体会欧体字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