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崇德 《山居读书图》
清明时节,雨泪纷纷。在这伤春感怀时节,我们尤其缅怀那些在二十世纪里雄立杭州画坛书苑的艺术大家,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陆抑非、余任天、寿崇德等等,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汇聚于杭州,一起构筑起那个时代的艺术群峰。
诗书画印,互相唱和,他们在西子湖畔创作了众多的艺术杰作,其中许多作品更是国艺重宝。当我们回顾二十世纪艺术史的时候,这些艺术家以及他们众多美好的艺术大作,总是印刻在我们脑海深处,而创作这些美好的艺术家,更是铭刻在我们心底。
丹青之业,绿树成荫;艺德大美,永铭众心。“学其成时念吾师”,这些艺术大家的子弟及学生在这清明时节,回忆大师的过往点滴以及谆谆教诲。回望大师的背影,循着大师的足迹,在这春和景明的时代里,秉承文化自信,肩负艺术之旗,我们继续前行。
一味霸悍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声望的大师之一。
倾注心血去经营和构筑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吴山明
潘老作画似乎都是画前严格规划好的,画面从不会出现多余之笔,尺页小品更如此。潘老一般用大号硬毫作画,并喜欢自己研墨以及做准备工作,因此我一般插不上手。作画时执笔较高,蘸水蘸墨非常准确,很少有因所蘸之墨浓淡不妥而反复洗笔之事,尽管画面上粗笔浓墨,实际上真是惜墨如金。落笔后往往干湿浓淡都恰到好处,喜以中锋与侧锋划长线,有时也接笔,但气贯而笔与笔之间衔接十分自然。
记得有次去潘老家,巧遇他正在画丈八的大幅指头画,潘老将所需之墨水在小盘中调好后,端着到画中蹲下用指蘸盘中之墨水,边蘸边画,因指头不吸水,粘附墨少,因此一条长线要蘸很多次才能勾完,但潘老运指如运笔,尽管长线需多划相接而成,但波折极为自然。运指比运笔难度大得多,因此,这么大的一张指画,工程是极大的,然潘老一丝不苟,倾注大量心血去经营和构筑,这种精神实是我们后辈的楷模。
潘天寿 《鹰石山花图》
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 姜宝林
潘老人品高,画品高,并有坚定的艺术理念和系统的艺术思想。
潘老有四方押角印,我曾做过反复的研究和思考。这四方押角印分别是“一味霸悍”“强其骨”“不雕”和“宠为下”。我认为,这四方图章实际上代表了潘老一贯的创作理念。确切地说,他继承了传统但又反传统、化腐朽为神奇、独创自己的形式语言。
虽然当时潘老并不是有意识地追求绘画的当代性或现代性,但他追求的方向和几十年后我们现在追求的正好吻合,我认为潘老是传统中国画向现代形态转轨的一面旗帜,他不仅是文人画的高峰,也是中国画、现代画的一个标杆。因此,对潘老的定位是承前启后、空前绝后的一代大师。
千寻气势陆维钊
陆维钊(1899―1980),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绝非等闲之辈,乃是“书神”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陈振濂
陆维钊先生是当之无愧的高等书法教育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仅这个60年代的年份记录就无人可以企及;当时的书法教育是零起点,从他的手里把高等书法教育作成一个大家可以参照的模型,这一点也是没有人可以企及,我们众多后来者,也就是步他的后尘而已。60年代时,陆维钊先生与刘江老师为办书法篆刻专业,跑到上海的古籍书店卖古碑帖的专门柜台部门挑来许多珍贵书籍,从北碑到南帖,那时不像我们现在印刷这么发达,黑白印刷,品种也少,但他就把专业所需要的古书碑帖买来。他制定的教学计划是,所有的书体、所有的经典碑帖都要求学生临摹。但那时候正值特殊年代,政治运动不断,他在课堂里有机会上课的时间非常少,都要到农村接受思想改造,都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根本无法像现在我们在这样政通人和的年代大规模地在课堂上很好地研究古典。但就在那样艰苦条件下他所提出的很多课堂教学的环节与细节,让我们看到很多直到今天高等书法教育还在遵奉和依存的观念。
陆维钊先生传世有很多作品,感觉海雨天风,气势逼人,都很大,应该都是丈二,甚至是丈六。陆维钊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的时候,中国美院办了一个《陆维钊先生展览》。我才看到他的全部原作字迹。我们看到他最大的一个作品,不过四尺,或者最多是六尺。我原来以为陆维钊先生最大的贡献是在把长篆书写扁,叫“蜾扁书”;但是我现在对他已经是彻底重新认识,我现在认为:陆维钊先生的最大贡献,是在咫尺之内,有千寻的气势,四尺的纸往桌上一铺,竟然能写得出让我觉得有丈六的感觉?这已经不光光是物质的笔墨技巧了,这里面有他强大的精神贯注。我们大部分的情况下,凡夫俗手都是把大字写得像小字。我想没有人有本事在一个小册页上写得让人感觉是一张丈二、一张巨幛大轴的大作品。能有这等手段的,绝非等闲之辈,这乃是“书神”。
陆维钊 《潘天寿常用印集》
弘扬陆维钊艺术成就
平湖市陆维钊书画院院长 马抱瑾
陆维钊子女曾两次捐赠父亲的书画作品及藏书,市政府奖励了数十万元,但是他们分文未取,坚持把这笔钱留在院里。从陆家子女身上我学到了什么叫大家风范,什么叫传世家风,确实令人肃然起敬。我赴任陆维钊书画院院长后的几个月,书画院的工作赢得了陆维钊先生家属的一致认可,双方的合作在无形之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应该说,陆维钊家属的全力支持是全院工作的一大动力源泉。如何把陆维钊先生以及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打造成我们金平湖乃至全国文化界的金品牌、金名片,这是我们最近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也是全院上下为之努力的愿景。
近年来,陆维钊书画院以研究、传承、弘扬陆维钊先生书画艺术为己任,积极搭建展览展陈与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地方文化建设。
书史典范沙孟海
沙孟海(1900―1992),二十世纪中国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
艺术学术兼而有之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陈振濂
我认为沙老的成功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他是个经历民国直到改革开放盛世,从吴昌硕、康有为以来书坛发展的见证人。一方面,他有深湛的学问功底,是老辈学问家中的精华人物;另一方面他又经历过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对现代文化艺术理念的变革、更新,他并不拒绝乃至在理论研究、创作中也不自觉地透露出来,如果我们把古典诗与新文学、文言与白话、文学艺术的贵族化、士大夫化与庶民化作为旧、新两个时期基本特征的话,那么沙老的艺术、学术生涯可以是兼有两者,正是这一点,使沙老成为近现代书法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典范。
老人对自己的职责绝不苟且,如对美院书法教学,他不顾九十高龄,经常督促我们要正确引导,但一旦牵涉到具体的内容,他又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宽容与谦和,从我的硕士论文直到我呈他过目的文稿,他的修改从来不直接涂改在原稿上。或不厌其烦地用小纸条作批注或用铅笔在行间标出。他认为这是一种好习惯,如果提的意见不对,可以随时抽去或擦去,不影响原稿。对一个青年学子又是门下弟子的文稿已是如此慎重对待,可知老人家对其他同道书友的谦谦君子之情了。印象中,每逢我有新著出版,或我有一部专著完稿,想请沙老为我题签作序,他总是欣然应允。
随着以后自己年龄的稍长,我也要把这个优秀的传统传下去。不但是为了我当教师的缘故,更为了有沙孟海、陆维钊这样的大家们所留下的高风亮节。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粹所在。
陆抑非 《菊花图》
德艺双馨陆抑非
陆抑非(1908-1997),近现代杰出的中国花鸟画大家,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陆先生真的太全能了
花鸟画家 何水法
我想陆门弟子,虽然性格经历迥异,但对恩师的判断,大抵还是一致的,那就是陆先生真的太全能了。
比如语言,陆老少年时在苏州就读教会赞助的中学,掌握了流利的外语,纯粹的国画家里面,似乎没有谁的外语比他好,拥有了一门语言工具,他的交流和交往,其实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资料需要我们去整理,陆老于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教授了大量达观子弟,学生的视野不同,对他也会有深刻的影响。
次说临摹,他先拜陈嘉庵,学的是花鸟,30岁再入吴湖帆梅景书屋,又在吴门派山水一路下了苦功夫,此外,恽南田的没骨,华新罗的小写意,他都能惟妙惟肖。
再论写生,愚以为任伯年之后,陆抑非先生的写生再次开拓了中国花鸟画写生的新高程,既有逼真,又见画意,堪称四美具,两难并。
最后,陆先生的书法,早岁征明,晚来怀素,也糅合了吴门的秀雅与浙派的老辣。
这样一位如入宝山的卓然大家,值得我们一探再探,也是我们一说再说的底气所在。
先父留下三句话
陆抑非长子 陆公望
从记事开始的数十余年间,尤其在青少年时代,有机会见到不少在沪的书画艺术大家。
我年轻时学的是工科,1957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退休前后,我开始重新拿起画笔,找回了原本中断的“家学”。先父常常教导我们的三句话是:“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辛好为人”,“岂能尽如人意,但愿无愧我心”。
我们三兄妹一直把这三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始终秉持这个原则做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还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都一一遵循着父亲的谆谆教导,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余任天 《西湖之春》
诗书画印余任天
余任天(1908-1984),新浙派绘画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之一,诗书画印兼擅的艺术大家。
追念父亲留下的艺术精神
余任天之子 余抗
又到一年清明时,不知不觉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5年了,缅怀之情,感激之心,油然而生。
父亲余任天,出身在浙江诸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自幼喜爱书画,用惊人的毅力和超人的勇气,刻苦自励,终于在诗、书、画、印、鉴赏等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他在艰苦的岁月中,为生活挣扎了一生,把我们子女拉扯大,更是教育我们要秉持守“立身唯直、处事唯真、待人唯诚”的原则,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父亲把“守清贫、甘淡泊、守寂寞、忘荣辱”作为律己的箴言。“寂寞楼居四十年”,父亲为艺术拼搏了一生,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赢得了无数艺术前辈敬佩和后来者的敬仰。
父亲1984年3月2日逝世后,归葬于杭州南山陵园,与黄宾虹、张宗祥、陆维钊墓相邻。每年的清明和冬至,我们兄弟姐妹都会前往杭州南山陵园父亲的墓地和诸暨“余任天纪念馆”,追念缅怀父亲留下的宝贵遗产――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精神。
让更多人了解他艺术的高贵处
书法家 骆恒光
余任天先生是我非常敬仰的乡贤前辈。他凭着自己的坚强信念和毅力,为艺术奋斗了一生,终成诗、书、画、印齐头并进的艺术大家,他的艺术造诣很高,是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
我于1964年9月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常到余先生家向他请益,看他作画谈诗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他很重乡情,知我和他是同乡,且在浙江美院就读,赠送我书画多幅。而我总以乡贤视之,不时向他请教,获益匪浅。尤其在学习古诗文和书画方面经他指点,颇有领悟。
余任天先生逝世好多年了,但我们非常怀念他,对他的艺术思想、艺术精神还在不断进行学术研究,深入探讨。目前我们对余任天艺术的研究还是不够的,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让更多人了解他艺术的高贵处,他人品的高尚处。
一生丹青寿崇德
寿崇德(1927-2015),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
满目青山意正浓
寿崇德之子 寿再生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方爱龙
“春雨淅沥水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