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件清代晚期银杯,高19厘米,杯口直径8.8厘米,重325克。与普通酒杯相比,该银杯不但体积算得上是“巨无霸”,其造型设计及杯身体现的文化,更加令人叹为观止。只见菖蒲丛中,莲叶田田,亭亭玉立,三朵莲花姿态各异,或含苞待放,或恣意盛开,或摇曳多姿,栩栩如生。杯身与底座之间,全靠莲叶与莲花相接,设计精巧,匠心独具。细看杯身浮雕,一女子拄棍而立,对面老人长髯飘飘,手执竹杖,身背葫芦,两人正相互应答,画面耐人寻味。整件银杯雕工细致精湛,人物形神兼备,底座款识“仁信”清晰可辨。
藏品的主人告诉我,杯身的故事为“韩康卖药”。三国两晋时期医学家皇甫谧所著《高士传》记载,东汉人士韩康,字伯休,他常游走于名山大川采药,然后拿到长安集市上叫卖。向他买药的人只要告诉他病情,他就会选择适合的药卖给对方。不过,他有个习惯,他说药价多少就是多少,不许别人讨价还价。如果买药人讨价还价,他就不卖。几十年来,这个规矩一直未变。一次,一个外乡女子想便宜点买韩康的药,他坚决不肯。女子不高兴道:“我只听说长安城中有一个叫韩康的卖药言不二价,你难道也是韩康?”韩康长叹一声说:“我本不想出名,却妇孺皆知。罢了,何必再卖什么药哦!”从此逃入山中隐居去了。
银杯上的韩康身背一只葫芦行医,也是有来历的。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记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诗经》中提到,“瓠”或“壶”,指的都是葫芦,古代的葫芦的确可用来盛放药物,因此民间称行医为“悬壶”。“悬壶济世”便成为治病救人的代名词,也是古代医家追求的人生境界。元代诗人张昱《拙逸诗》中有“卖药不二价,悬壶无姓名”一句,恰好与银杯所刻典故相合。直至现代,人们常用“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来形容不明对方用意。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