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民间文化中,由和合文化衍生出的和合二仙,因其和乐祥和、一团和气的寓意而备受人们喜爱。
明代学者田汝成在其所著笔记《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中有言:“宋时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著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万回。”在他看来,和合之神乃是万回。不过,和合二神为寒山和拾得的说法更为广泛。正如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中所言:“今和合以二神并祀,而万回仅一人,不可以当之矣。”于是,民俗便以寒山和拾得取代万回,将二人并称为“和合二仙”。
雍正年间,皇帝下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由此,寒山和拾得更成为官方承认的和合二仙。事实上,“寒山问拾得”一说闻名于世。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正是我国和合文化的精髓。
笔者收藏有一只清代五彩瓷枕,上面描绘的正是和合二仙图。瓷枕长55.5厘米,宽15.3厘米,高15.5厘米,在瓷枕前后两面绘有和合二仙图。在瓷枕上下两面,各题有一首诗。上面为“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下面为“和气乃众合,合心则事和。世人能和合,快活乐如何”。可看作是和合二仙的自说自话,警示世人如能和合相处,世间便有和谐。在瓷枕左面镂空雕刻的正方形四周各有椭圆形,组成铜钱图案,边缘有一圈回形纹,内部铺满冰裂纹,四角各点缀有梅花纹;在瓷枕右面镂空雕刻有四瓣花朵纹。瓷枕下方有“大清康熙年制”的款识。
在古代,和合文化的内涵极为广泛。可是夫妻之间的琴瑟和鸣;可是朋友之间的患难与共;可是家和万事兴……即便在今时,和合文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夫妻和顺、朋友和乐、家庭和谐,都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史记・循吏列传》所言:“施教导民,上下和合。”
君子和而不同,是处世和合;万邦协和,是世界和合;天人合一,是宇宙和合;人人和合,世界大同。如此,和合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我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