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评论

师友评论

师友评论

日期:2017-12-19 17:41:54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资讯 >师友评论

    于先生是江南水乡孕育出的艺术家,他的家乡出过茅盾、木心这样的大家,水乡的古镇本身就是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校,此外还有江南的酒和茶、社戏的锣鼓声和船娘的哼唱。于兄绘画只是某个图形的表象,骨子里是江南的浪漫和哀伤。

——潘嘉来(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于雄略先生擅长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撷取精华来营构自己的精神家园,无论是绘画还是写作,他一方面走进传统,一方面又推陈出新,将传统元素融入自己的笔墨造境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澳大利亚水彩画协会会长Sue penny在欣赏了他的洞窟山水画作品后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完全不同于西方审美的平面表现,让我非常渴望能够领悟到于先生作品中所提示的东方文化内涵。”

——唐晓辉(澳大利亚索菲亚国际艺术机构主席)


    书更进禅,颇贵灵性。灵性是书画真情流露处,非至情至性中人未能及也。
    雄略先生、生于江南名镇一一乌镇,是人文荟萃之乡,历史的渊源和文化的积淀,养育了一方学子。从芥子园入手临摹贯通,幸得沪上名家顾炳鑫先生发蒙,得天时地理人和水乡古镇旅游开发,与翰墨结缘。
    雄略先生性谈泊而情真纯,工作之余几十年如一日地锻练自己敏锐的观察力,熟悉描写对象的结构、特点、把握形体特征,做到心手相应。汲取真山云、峰、松、泉染在瑑端,在筆墨奇巧上化古归已,在色彩上颇具特色温故出新,而富有丰富、明快、轻灵、具有音乐感。
    雄略先生画册即出,夺造化,移精神,一以贯之胆魄“边鸾雀写生,赵昌化传神"。而得大匠之门,九天之外,最希望于雄略先生未来。

——袁道厚(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理事 西泠印社社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于雄略先生《中国传统竹雕》一书于此专辟一章《文人竹雕与民间工匠竹雕》,无疑是新时代艺术思潮的充分体现,同时也填补了竹雕艺术思想的空白。细读原文,深为于先生对于纯艺术的执着精神而感动不已。他的这一章,虽然着墨不多,却言能尽意,予人启发不鲜。

——郁震宏《三读于雄略》(中华书局编辑、学者)


    于雄略有丰富的画外功夫。在题材上,人物花鸟山水全面覆盖;在技法上,水墨、浅绛、青绿、泼墨都有涉猎。风格清雅高逸、含蓄隽永。特别是他的洞窟题材国画,有道家游仙诗的意味,人物和洞室、林树、山石、流泉,都透出充满山野灵气和远古神话的宁静之美,又表现出自然造化的巧夺天工。

——文木公(知名策展人)


    十多年前,老于在江南水乡的临水阁楼里有过一段悠闲的生活,他一边喝着碧螺春、青豆茶,品着姑嫂饼,一边平心静气地写作,完成了这两本工艺美术的专著。他经常单独行动,几乎走遍了江浙、皖赣、云贵一带和国内的名山胜景,脚步还远涉西域、东南亚和欧洲。看了他的画,才知道他是在厚积薄发,用心在作画。如今,他的目光似乎已经定格在黄山的奇松怪石之间。

——李萍(《香港新闻周刊》主编)


    一直关注师兄的艺术创作,无论是雕刻、绘画、专题写作,他都让我感觉是个精力充沛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是自由、浪漫和真诚的。说他自由浪漫,因为他只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创作,绝不迎合世俗;说他真诚,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创作的快乐。

——沈晓红(知名竹刻家)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