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建 求索山水间 ———论汪涛《天工》系列作品的后现代特征

解构与重建 求索山水间 ———论汪涛《天工》系列作品的后现代特征

解构与重建 求索山水间 ———论汪涛《天工》系列作品的后现代特征

日期:2017-08-11 09:53:08 来源:艺术创可贴
关联艺术家:

资讯 >解构与重建 求索山水间 ———论汪涛《天工》系列作品的后现代特征

  中国画《天工》系列作品是汪涛先生近年来的创作,它直接代表和反映了先生一方面对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吸收和扬弃,另一方面对现代社会环境和人的融入和困惑,感受和表达。二为一体,对立又统一地共同构成其后现代主义特征。它是汪涛先生继(外国诗/中国画)成功探索之后的又一次全新的展示。

画家汪涛作品
苦旅中寻求欢娱
  《天工》系列作品,尺幅虽大小不同,但都独立成篇,或绢本或纸本,用‘点”的变化,或排列组合层层叠映,或浓淡相间依赖共鸣,构成其壮阔与神奇,陌生与茫然。
  那是令人欢欣的‘点’的游戏,令人感慨的“点”的征程,它宣判了“点”这一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时,暗示了意义选择的无穷可能性,直达对‘点’这一语言符号的确定与批判。在唤起人们沉睡的知觉的同时,点燃起人们无尽的情怀,抚平那因忙乱而浮躁的心。与其说是毅力加耐心在支撑着他,不如说是忘我的感受力和心境所体验到的生命气息在鞭策着他。毛笔尖上坠落的’点”来自内心的震颤,是几十年求索之途留下的足迹。他从内在的直观验到外化于山、于石,从博大精深的传统中走出,走向今天的极致——“点”!用无数个点编织起(天工篇)。那正是先生的一次逃遁,一次进入的精神苦旅,他是在用自己燃烧着的生命,去映照出创造旅程的长度和深度。那元气淋漓的自由,崇高而悲壮的欢娱是不难从那山、那水、那石头和那‘点”在所构成的作品中寻求到的。

画家汪涛作品
繁茂中寻求空灵
  繁茂、浓郁、叠障的山、石、涧、溪、草、石……这一切的一切是由他那无尽的‘点”的碰击而形成,是以敦厚而极富张力的整体所展现。然而,画面上全然没有客观意义上、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山、石、草、云,它力求拆解、删除、转移之能事,解构与重建并存,强烈地体现着后现代式的“不确定性’。
  “点”的变化在这里是绝对的,但点的变化是在不动声色中聚集扩散的。情感如盐在水,有味而无形般地代替了先生对传统审美与现代体验的尊重和感动,寄托和超越。“尽其心则能尽其性,尽其性则能尽其天”(孟子语)。在(天工)系列作品所体现的真切实在中有一种虚空和禅静;苍劲、幽暗中有一种雅逸和致远。在这里,繁茂与空灵都在共同吟唱同一首歌,一首高古沉重、现代忧郁的诗篇。在芜杂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从先生心声与天籁的和鸣中听到、看到的是对自然与生命的肯定与消解、虔诚与超然的状态,是对至纯至静可望而不可及的企盼向往——只要灵不灭,点画之趣不息;只要音不止,点画之意无尽。

画家汪涛作品
单纯中寻求深邃
  单纯与深邃,这一对立而统一的构成,是汪先生(天工篇)所追逐的两极,一极是整体的自足性,另一极是精神的开放性。
说它单纯、简洁、自足是因为在画中除了“点”的变奏,似乎没有再借助其它的手段。画面构成的基本形是石头,石头的团块结构的单纯化,是作品之表象;说它深邃,是因为那不仅仅是石头,人们最终不能够一劳永逸地看到石头,因为先生本意就不是为了画几块石一头,他是在利用整体上的’偶发性’,取石头符号化特征,自由驾驭,无始无终,导致某些不可读性,这种不可言说的结局,使人不安,且越发想读,结果是倍感困惑与深邃。石头符号在此不仅具有任意性特征,同时具有区别意义、拓展意义的功能。
  这种面对大自然而产生的一片虔诚之心,一种类似宗教的崇拜意识,导致近乎‘自虐性”行为,从而带来的单调与重复、平实和神秘,成为汪先生乐此不疲的原始动力之一。

画家汪涛作品
渺小中寻求磅礴
  人人都有捡石子,甚至揣摩玩赏石子的经历或偏好。汪涛先生对石头也情有独衷,但作为一名山水画家,他不仅把自己融入石子的渺小当中,更能从渺小中寻求着磅礴之势,唤发出勃勃生机。
  《天工篇》中那湍湍流水、峨峨高山、缕缕白云全都包容在硕大的石子当中,完成于层层点画之后,由尺幅之大,创作周期之长,只能‘加’不能‘减’等等,可见其难能可贵,更见其勇气和功刀;汪先生在点画过程中,重视最直接的运笔的随机性变化,并从中尽可能地把握住画面崇高与磅礴、神秘而深邃的指向性。他既不为传统法则所束缚,也不被笔墨所左右,既不滞心于物象,也不让理念牵着跑。但凭一颗真心直觉去妙悟,使精神进至一种奇妙的、难以言说的空寂与渺小的微观世界,甘于在空寂渺小中跋涉、耕耘,避开了那种装模作样好似大气深沉的技法准砌,暗示或引伸作品以外的精神内涵。
  “物我冥会”“化机在手”的审美境界、理想,是依据着汪先感知去“点’而实现的。
  综上所述,《天工》系列是“苦旅——欢娱,繁茂——空灵,单纯——深邃,渺小——磅礡多重矛盾对立意义的游戏。任何单个封闭的结论,任何传统的解读行为都是不可思议的荒谬。它内含的多变与弹性结构中体现的创造性,才是它真正后现代精神价值所在。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