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路在他脚下延伸——读胡荔萍先生画作随想

艺术之路在他脚下延伸——读胡荔萍先生画作随想

艺术之路在他脚下延伸——读胡荔萍先生画作随想

日期:2016-08-12 16:37:04 来源:卓克艺术网
关联艺术家:

资讯 >艺术之路在他脚下延伸——读胡荔萍先生画作随想

杨士林

   丹青绘画,本乎心发乎情。宇宙时空,去往今来,纳万物,涵大千,观而察之,何能不心为之动,情为之移?“静者心多妙”。置之丹青绘画,全在此“多妙”之心。运思流于笔下,情景交融,“因心造境”,则画事成矣。
   有人说,画在心性,心性高者,画格必高,反之亦然。然,心性并非全出天性,后天磨炼之功不可或缺。
   胡荔萍先生的花鸟画,在平和简静的笔墨背后,深蕴着他的人生、心性、情感。在他七十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过辉煌,也有过坎坷,有欢乐也有苦涩,象一杯酒,浓烈的酒,经过寒暑变迁,变得平和清淡,他的心性,他的情感,化而为笔墨,象一汪清泉,自心田流出,几乎难见波澜,难留斑驳。我们见胡先生的作品,鸟的善良,花草的温馨,秀美的氛围,闲逸的情调,似乎画家在重温孩提时的梦境,在眷恋田园诗般的生活。农业文明的种子深扎于画家的心田,此时此景,思与境谐,变奏出一曲优美的抒情小夜曲。
   人,无法摆脱立足的土壤。艺术,当然也无法跳出它的从属的文化。文化底蕴的厚薄,直接制约着艺术的品位。不论是“街谈巷议总入诗”也吧,还是“胸有诗书气自华”也吧,以雅入俗,以俗入雅,其根总在文化。胡先生是深知其味的。
   四十年代,胡先生就读于安徽大学艺术系,有幸师事于张书旂先生。张先生严谨的治学和艺术创作态度,无疑给胡先生以深刻影响。而胡先生的敦厚笃实,也给张先生留下了美好印象,他曾当着师友面赞扬胡先生为“有希望之才。”中国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心灵默契,或叫“心有灵犀一点通。短暂的师生之谊,往往会给一个人的创作事业铺奠下终生之基。时至今日,胡先生一谈起张书旂先生,敬慕之情溢于言表。他的确沿着书旂先生的艺术之路,进行着艰苦的长途跋涉。
   他走着自己的路,而且是义无反顾。他坚持野外写生。他认为,行万里路,是为了扩大视野,接触社会、自然,增长见识,广积绘画素材。坚持写生,或可小补这一缺憾。张公山麓,淮河岸边,寒暑易移,岁月更替,胡先生的足迹却深深印于此间。他留下了一大批写生素材,也积累了盈箧的画稿。离休后,他多年的夙愿得以小偿,曾作长途漫游,黄山的奇松云海,匡庐的雄伟壮观,泰岱的丰碑旭日,九华的梵音佛迹,孔林的古柏石刻,令他陶醉、痴迷,流连忘返。他抓住每一分钟时间,用他的笔不停地勾描,以图填饱多年饥债。归来后,他在短短的时间里,创作了一百余幅佳作,笔者拜读之后,惊叹之余,发现画家笔下透露出了新的消息;于原先的精细用笔中出现了疏放、简括的线条;在早先的小写意中出现了狂草飞动的意趣。绘画的花鸟中,亦出现了许多过去未曾触及的题材。是的,艺术家不能关在象牙塔中老是重复自我,而应走出去,深入生活,拥抱自然,从中寻找素材,获得创作灵感,方能不断超越自我,永葆长春的艺术生命。
   师传统,师造化,这已不是什么新解词了,然而,中国画家却谁也无法摆脱此二者。差异在于个人的注释和感悟不同罢了。
   荔萍先生一直在走着自己的路,虽然不是那么轻松,然而却是扎扎实实的。他在这古奥优美的淮河岸边度过了几十个年头,也在这悠悠无尽的淮畔沙滩留下了无尽的足迹。如今,他仍在这里踏着有力的步伐前行,走得那么踏实,那么自然……

丁丑之春于怀沙斋灯下
(原载《胡荔萍画集》序)市
作者为蚌埠市画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书画家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