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绰芳幽缘造化 冷蕊疏枝因无常繁时云锦笔作蝶,世事浮沉亦何妨?

影绰芳幽缘造化 冷蕊疏枝因无常繁时云锦笔作蝶,世事浮沉亦何妨?

影绰芳幽缘造化 冷蕊疏枝因无常繁时云锦笔作蝶,世事浮沉亦何妨?

日期:2016-05-20 11:20:45 来源:卓克艺术网
关联艺术家:

资讯 >影绰芳幽缘造化 冷蕊疏枝因无常繁时云锦笔作蝶,世事浮沉亦何妨?

一、缘何画梅
   城市上空的雾霾与穿梭在城市街道的豪华汽车与幽暗面孔,亦如这时代飘荡的数字与信息流——稍纵即逝;人们还在如西西弗斯般劳作,把自身坚固地嵌入某种特定的社会身份与地位中,并浇铸以钢筋与水泥。在无数的面孔中可分得清哪些是真实的自我?自我的“记忆”又消逝在何处?
   “记忆”是生命自我觉醒的起点,但一般人很少搜寻它;我们急速追赶着向前奔跑而忘掉了自己的文化记忆与节奏;奔跑的原因是社会的标准,但每个生命个体有它自己的目标。笔者近来阅读2014年诺氏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作品,颇有感触。莫迪亚诺通过作品中的犹太人、无国籍者、飘荡的流浪者等角色(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漂泊者),虽生存在处处充满危机的环境中,但仍固执顽强地搜寻着属于自己的记忆;这种记忆也是个体生命特殊性的媒介。通过这种搜寻把自己的记忆联贯起来,否则一切便如柳絮浮萍飘散零落。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有很多个人身份认定,年少时的理想会被社会生存的压力碾碎。但是当我拿起画笔的瞬间,我还是会面对自我;与儿子、父亲、丈夫、教师等自身家庭关系与社会职业完全撇开,重新面对少年与青年时代的我,面对依稀尚存的精神自由——描绘心中所爱……
   我是土生土长的无锡本地人,无悠无虑的少年时代在崇宁路老宅度过。那时的空气是清朗和懵懂的,新生路的小馄饨和飘香的鸡子葱油大饼夹杂在记忆的碎片中挥之不去;崇宁路往三凤桥排骨店方向是花鸟市场,小时候我帮曾祖母买猪头肉与馄饨时就会逗留此处;春夏秋冬、花鸟鱼虫,一年四季各有繁忙的光景。记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选择绘画是因为学校课程的无聊,小学与中学都在无聊中虚度;无聊唯有的好处就是可以慢悠悠地看着教室窗外的树叶、斑驳的灰墙与屋檐上喧闹的麻雀,然后想自己的心事。同时也免不了用铅笔在教课书上作记录,画那些美丽的面孔和大眼睛。
   初中时同班有个女生长得非常美,我用“美”来形容,是因为见到她就有柏拉图《斐多》篇中那断翼天使的感觉,当它观照到美的对象而顿时忆起在天界举着羽翼飞翔的日子,懊悔原先的理想已被无情的现实击落。那是我记忆碎片中最幻彩的章节,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经常远远地尾随;当夕阳懒散而金色的光芒掠过她的偏黄色的头发时,就像定格似的看到——我最喜欢的画面(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坦培拉作品《春》之阿弗洛蒂忒在海上无邪地屹立着),也由此想明白我什么长大以后那么爱看欧洲的电影,这种震颤好像一直躲藏在心底某个角落。在南京上大学的时候我阅读波普尔的自传,他写自己上幼稚园时被一个失明女孩的大眼睛搅得心烦意乱之时,就让我明白:同情与爱是艺术的某种基础,人们籍此相互理解。同时也让我体味到阅读与绘画那撞击灵魂的力量。从而书籍与绘画艺术便伴随着自己长大成人,但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艺术创作中成熟得较晚,兴许一直没有明白与理清技艺与情感的关系,直到最近两年才有所感悟。

二、与梅偕缘
   何谓文化?文化是社会个体与群体生活的某种尺度,即人可以按照这一种或那一种尺度来衡量来安排生活,把个人看成生命,一种活的个体,而不是某种标准或某一种品牌,一种人自身来看待自我的评判标准,可以让诗,散文进入个体生活的一种方式,表现人的闲情雅致。
   人文主义与理性的根源在于认识人的有死性与局限性,但人还是结局相同,两河流域最古老的长篇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所探讨的母题——死亡与永生。从死亡出发就可以推导如何生活。为有形事物而工作实在是人生之悲哀。文化因为对死亡的思考而产生各类生活与艺术的态度。盆栽在中国古典文化遗产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盆栽是一种西方的实验精神与东方的实验情趣之混合的艺术样式。日本和歌圣手纪贯之曾写道:“世间人心叵测,未如家乡花卉芳香如故”。 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写到;人世俗务过分繁重;起早摸黑挣钱花钱......我们丢弃了自己的灵魂和我们的天赋。
   中国盆栽历史由来已久,1973年从浙东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 “万年青盆栽”陶块盆栽图像可以为证。而梅花则据陈俊愉院士考证系六、七千年前中华先民最早之应用经济树种。殷商时便有文献《书经·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而梅花作为历代诗人与画家笔下抒情之对象其文化历史也悠久绵长。先秦《诗经·小雅·四月》中有“山有佳卉,侯粟侯梅”。李白、张谓、李商隐等诗家皆有咏梅之作。杜甫以“冷蕊疏枝”四字状梅,言简意赅。
   宋元时期,梅花诗词文化堪称盛期。《全宋诗》收录的咏梅题材诗有4700多首,《全宋词》收录的咏梅题材词有1120多首。以林通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代表开创了新的审美视角。自此,象征性的审美形态,和对自然界以植物为主的审美对象的喜好自始自终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平和,喜静的东方意趣也间接渗透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表现形式——书画艺术中。
   汉至晋魏南北朝,民间唱颂梅花已十分普遍。汉晋魏乐府以“梅花落”为横吹曲,唱奏流行,多以表时令、抒心臆,花开花谢、亦喜亦忧。面的“枝影美”。元代元准、贯云石等也有传世咏梅之作。王冕创画梅的“繁梅”枝法,《墨梅图》题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梅花精神喻人名节。明清至民国,梅花诗词文化得以延续。徐谓、唐寅、金农多有名篇,乾隆帝喜咏梅,《红楼梦》仅咏红梅诗就多达4首。民国时,梅花被评为国花,对梅之崇可见一斑。
   东方人对界限的敏感是优于西方人的,审美对象较注重实体,具象和具体是可以直接感受到。比如玉、石等 。平朴的说法是可以触摸,并可以界定和界说。孔子对水的美德的引述和对玉的认识,就像儒家的道德生活是一种对界限的认识,盆栽是有界的,比如:有界要如何生活,礼仪、人情、职位,也就是人生之盆,作为中国文人也可以从中对镜自照,反观自身,在与盆景的关照中,体验自身生命的从属性,西方人堆界限的认识比较抽象,比如对自由的界定,因而克制与简约,论证与推断都是有界的,古典文化要求人克制欲望,想法,忍让,而非逃避。古典文化的基本要求是 整伤的,克制的,均衡的,其实也是经典的,典范式的,是自由精神不着依附吗? 何谓文化,即是对人该过是么样的生活,而根本不是社么非文化目的的一种包装或品牌,是可还原的,而不是无法消解的额,就如同我们仍生活在极度有创造力的时代,也极度垃圾的时代。“富营养化”也是生活的写照,文化是减号而不是加号,文化是一种化解,不是为了挣得一个包装。以文化之以缓制急,以愚制巧,以拙卸巧,追求崇高的情怀,文人树“孤高”型素仁,禅宗意味,对心灵的膜拜,有儒家的内涵,性灵的形式。盆栽艺术,源于中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受中国造园,绘画理论的影响,逐步发展到今天流派纷呈的格局,期间沧海桑田之变迁,岁月之历练,非笔墨可以赘述。传统盆栽真正形成栽隋唐以前,盛唐时期盆景空前兴盛。这一点可以从盛唐“遣唐使”“遣唐僧”中国学习文化之余,也把中国盆栽带到了日本。
   种植花木在日本渐演成一种仪式,是为花道,日本人以宗教性狂热的心情来欣赏花木, 从这些诗句的记载中,充分表露了日本民族完美高深的特质及其处世罕见的哲理。盛唐之后的南宋与 日本贸易频繁,宁波港作为当时京都临安(杭州)的对外贸易吞吐口,与日本北九州的大宁府由定期的商船往来。宋代捽山理水的 造园艺术和盆景在日本广为流传,并称为:“盆岛”,“盆山”。日本盆艺大师小林国雄认为日本文化的特征是简约。短诗、俳句、能乐、日本绘画都创造出 "幽玄(幽静玄妙,深奥而令人回味无穷)”的精神世界,在线条舞动及空白和余韵经营中让人意会眼睛看不到的事物。岭南地区流传已久的“素仁格”,应该是长期追求的文人盆景的理想姿态。但蕴藏其间的、追求崇高理想、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不正是人类的本性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素仁格和日本的文人木都有着相同的精神追求。素仁的风格手法应该是现代文人树的起源。"每当我在园中的茶室‘无穷庵’中与文人树相视而坐时,就能体味到人活于世的价值观与永葆青舂的生命尊严。”这与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精神一致。日本文人木盆栽是否与日本茶道,以及禅宗有关。

   梅花在中国文化传统语义中有“道家”的隐逸逍遥之风,相对于儒家而言更显飘逸之风彩。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与梅花结缘,第一次看到梅花盆景是我工作中最失意的时候,我看到梅花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是那么喜欢美好的事物;《诗经·召南·有梅》中“镖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土,适其吉兮……”就以梅喻妹,表达少女盼爱待嫁之情。我在无锡师范教学时在那太湖石旁邂逅那群美丽的少女,亦如我所看到的绿萝与宫粉,我甘愿为她们画肖像;梅花据中科院院士陈俊愉先生考证有几百种品种,和无锡也有缘。相传明代寒士龚勉,世居无锡跨塘桥下。某年除夕走到东门绿萝庵,放眼所见几树绿萼与宫粉,由尔感慨曰:“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今朝大年三十夜,绿萝庵里看梅花。”因东门有绿萝庵,南门有妙光塔,在北起东门吊桥,南至槐古新村的一条路即名绿塔路。崇宁路、绿塔路与我现在居住的东门瑞江花园都非常近。“影绰芳幽缘造化,冷蕊疏枝因无常。繁时云锦笔作蝶,世事浮沉亦何妨?”冬季来临,笔者眼见自家楼顶阳台梅花疏影,看妡红点绿,整装欲发;便拈笔作歌,画梅写性,自语情事。古来与梅结缘者颇众,吾辈后学亦仰慕先贤之道,勉而后进尔。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