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吴雅琳教授的雕塑人生

“敢问路在何方” ——吴雅琳教授的雕塑人生

“敢问路在何方” ——吴雅琳教授的雕塑人生

日期:2016-05-19 19:30:32 来源:卓克艺术网
关联艺术家:

资讯 >“敢问路在何方” ——吴雅琳教授的雕塑人生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一批文化精英将西方的雕塑系统引入到中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现代雕塑艺术以西方的学院雕塑为主体,长期将中国传统雕塑排斥在外。正是因为这样,吴雅琳教授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雕塑,希望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寻找文化之根、审美之源,充分传承传统雕塑自身的同时,创造体现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

吴雅琳教授

   “传统遇到当代”、“东方融合西方”,走进广州美术学院的展览厅,进入我们眼帘的是浸润着中国人文精神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就是吴雅琳教授。吴教授“敢问路在何方”雕塑展作品,既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的记忆,又有淡然的文人情怀。置身于整个展厅,静观这些雕塑作品,听着有回音的中国古典乐曲——看展览的经历就像一个仪式,好象在旁观看中国的历史与文化,那一尊尊的佛造像,那一个个极具东方气韵的十二地支人物造型。欣赏吴教授的雕塑,犹如是躺在湖边的石头上看刻着充满谶纬气息的文字,眼中是飘动的幡、吟念经文翕动的唇和缭绕的烟。吴教授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摆放在展览厅一角的《合璧-艰难的回归》雕塑作品,带有沉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佛像的容貌姿态是优美的、丰富的、动人的,其佛像的造型肩宽腹圆,体态健美,最特别的莫过于佛像面容竟然随着击撞着灵魂的音乐在不断地变化。当我们沉浸在这极具东方魅力的佛像面前深思的的时候,吴教授出现在了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分享了这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

现在,就请跟随摩登氧分的脚步
来感受艺术家吴雅琳教授的雕塑世界
感受她的古朴诗意
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折射出的艺术魅力
感受她这些年对雕塑艺术不断探索的精神

M:摩登氧分
W:吴雅琳

吴雅琳 合璧——沉重的回归 

吴雅琳 合璧——沉重的回归(局部)

吴雅琳 合璧——沉重的回归(局部)

   M:吴教授,我们知道展览展出了您近几年创作的雕塑作品。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件叫《合璧——艰难的回归》,为什么是艰难的回归?是因为作品创作很艰难,还是因为作品所赋予的意义是沉重的?
   W: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尊佛像,这件作品就是《合璧——沉重的回归》,这件作品涉及多元的文化内涵,我创作这件作品是想致力于解决学术上困惑多年的佛造像合璧、回归的问题,其中它牵涉到历史、探险、考古、美术史、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我借此创作也想达到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还有,便是展现了现在的古代造像保存状况,如何将其完整保存下来,这具有保护文化的意义。
   19年前我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记得我当时置身于其间看到中国的北宋木雕思维菩萨的情景是,感动和感慨并存。因为我看到了祖先留下的精彩绝伦的造像,因种种原因流失海外,而这些造像大多是残缺且身首异地,我想如何才能够使它们完整,复原合璧?我试图通过创作达到合璧的可能性。这件作品我不仅构思了五年,也创作了五年,传统的创作手法有很多局限,根本呈现不出来我所要表达的初衷,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我选择了用新媒介和多媒体,时空的转换、镜头的剪辑、不同媒介的交错,助我夸越了所有的障碍。我选择犍陀罗、秣菟罗还有中原本土的不同时期的佛造像来加以对接,通过研究,由于该佛身是我临摹于巴黎吉美博物馆的天龙山大佛,通过研究,最终我发现,只有采用唐代山西天龙山式样的佛首加以对接,方才能呈现出作品的完整性。这件作品的呈现也是通过了当代的新媒体技术。该作品的表现手法与另一件作品《变脸——西方邂逅东方》表现手法类似,但其表达的思想内涵却有所不同,希望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带给人不一样的震撼。

吴雅琳 变脸——西方邂逅东方

   M:吴教授您提到了另一件作品,也就是《变脸——西方邂逅东方》,我们可以看到这件作品的呈现形式很独特,教授为什么会想到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最终的效果呢?在技术上是怎么突破与探索的呢?
   W:
这件作品叫《变脸——西方邂逅东方》,作品以西方传统的、著名雕塑大卫像为基础,倚靠当代的新媒体技术,把中西方著名人物和中国传统造像投影在大卫的头像上,以此试图实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对接转换。这是一种全新的跨界探索,当时做这件作品时,我研究了很多将两者结合的方式,但是最后都不理想,逐渐地我意识到只有运用到新媒体技术的时候,竟然出现了很多的可能性。这件作品也是我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与探讨的课题——如何将西方思维与东方思维两者结合以寻之间的契合点而诞生的作品。

吴雅琳 背影——历史的脚步

吴雅琳 背影——历史的脚步    

吴雅琳 背影——历史的脚步   

吴雅琳 背影——历史的脚步

   M:我们知道,这次展览展出了您的30余件作品,其中主要展出以新媒体技术为表现形式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颠覆传统艺术表达形式的意味。这次展览名为《敢问路在何方》,也进一步表达了您对艺术手段革新的想法,您一直都致力于探索更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众多的作品中,《背影——历史的脚步》最吸引大家的关注,这件作品是雕塑还是装置,您个人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W:是一件被追认为装置的作品。这件作品最初的基础是我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写生的一幅素描作业,当时这幅女人体在全国美术界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造成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又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展,并在很多专业和非专业的报刊杂志、乃至多处封面上刊发,这也算是我青年时期的一件代表作。而此次回到广州美术学院展览,我以这件女人体为基础重新创作了一件全新的多媒介作品:以西方雕塑的手法展现一位少女的雕塑造型,从人体、穿着着现代牛仔比基尼、穿着着唐装、穿着着汉服的背影,并试图通过这件作品,实现从平面,到立体,从传统,到当代的美术史时空的转换过程,且简明扼要地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以造型的形式展现出来。作品逸出了原先的局限,成为了一组流动的概念,让时间在概念中成为对象,成为人们感知的物理实存。确实这件作品很受欢迎,但也引出了问题,大家都说这是雕塑还是装置,我认为对于当代艺术,种类的界限其实已经模糊了,我们可能会将传统的雕塑语言融合了不同的媒介、技术或者展示的方式,跨界是当代艺术很值得探索的主题。一件作品能让人讨论,我觉得这样是很好的。其实我一直都在探索,一直都在思考,我认为在雕塑艺术领域里面,我是既认真创作又在积极做理论思考的艺术家,我希望将我所思考的一些理论可以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去探讨,去实践。虽然我已经做了几十年的雕塑创作,但我还在探索,创新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创新将是我一辈子的追求。
    
【吴雅琳教授学生的艺术创作】

张海鹏 游走的乌托邦 

郑晓雄《迷城》系列

彭程 新竹林七贤 局部

苏锦驹 文化苦旅

周巍 鼓    

卢跃飞 乡间的小路

   M:我们可以看到在展览的另一个展厅是由吴教授带领的新锐雕塑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也是您以前的学生。我们发觉他们的作品各有风格,很多元化,但又普遍展现出有教授您的一些思想与精神内核。教授您对学生们、这些新锐雕塑艺术家们会有什么样的期望?
   W:在我的教学里我最不想看到就是我的学生做出和我风格一模一样的作品,我觉得培养和教育青年艺术家应该是最大限度的突出和彰显每一个个体。向更加多元的形式,同时思想东西兼具,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规律,也要与时俱进、实现当代性与历史传承之间的有机转换。这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很多元,既表现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创作需要灵感与激情,更加需要文化的支持。而文化的支撑源于中西方的邂逅。在邂逅中所产生出来的相互碰撞,相信是可能产生出新的里程碑的!
    
【吴雅琳教授其他作品】

吴雅琳 霓裳舞

十二地支

树下养生——逸趣  

岁月花鼓201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好的艺术创作是艰难的,好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也是独特的,吴教授总是将她长时间系统的思考和她对社会的认知、对生活的感悟与经历转化为艺术作品,正是这样的用心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才能创造出这样触动人心的作品。
后记
   与其说这是一次采访,不如说是在接受雕塑艺术的熏陶,吴教授把她对古典文化的喜爱融入到雕塑作品中,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雕塑是抽象的话语表达,作品会给每一个观众都以不同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然而,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抹色彩都暗藏艺术家内心丰富的情感冲击,带给观者的是震撼,带给艺术家自己的却是灵魂与血液的图腾。吴教授将自然生活转化为雕塑艺术样式,创作出的作品既有道的要求,也有器的修炼!正所谓“师古人,师造化,而中得心源”。
延展阅读:关于吴雅琳
   1956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3级、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2011年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现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所长、数码雕塑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专家库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高资委评委。

作品收藏:
   室内雕塑作品约60余件,分别被广州星海音乐厅、广州医学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加州帕沙迪纳艺术设计学院、中山市孙中山纪念馆、广州新体育馆、厦门市人民政府、华南农业大学、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档案馆、中山大学陈心陶故居、广州市红线女艺术中心、红线女、等单位和个人收藏;
大型景观雕塑约80余座,分别立于香港荔枝角公园、云南昆明世博园、广州暨南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江门市院士路、江门市陈垣广场、开平市文化广场、西安大明宫、广西苍梧李济深故居、陕西周至楼观等地。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