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之三十一 吴晓明“心境的逝与返”

新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之三十一 吴晓明“心境的逝与返”

新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之三十一 吴晓明“心境的逝与返”

日期:2016-04-21 09:32:51 来源:新当代

名家 >新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之三十一 吴晓明“心境的逝与返”

心境的逝与返
略谈吴晓明的绘画艺术
赵松

   当世界作为现象之流不断地涌过人的脑海,在有限的存在过程里,人常像海难的幸存者,抱着救生圈或破木头之类的东西在海里漂荡,而现象的碎片,就是翻滚的波浪,让人在其中时而淹没时而浮现。面对变动不居的世界——茫茫无际的宇宙,孤独的星球,微不足道而又孑然无助的人,唯有从“自我”这细微处开始,才有可能体会追索生命存在的本质与虚无的归宿。换句话说,人只有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心境”,才有可能摆脱对于生与死、灵与欲的焦虑,完全敞开心怀,去逐渐包容整个世界。

 

 

 

 

 

   一个艺术家,对眼前这无始无终的现象世界做出某种记录并非其本分。在很大程度上,他只有以其独特的心境对应并承载这个现象的世界,才有可能创造出从未有过的“视界”。而这样的“视界”之于现实世界,其实往往意味着重构的发生与再融入。它们有可能在某个瞬间或者刹那让这个世界看上去忽然不同了,也更耐人寻味了。但无论如何,作品的画面都是艺术家自我精神世界的某种投射或是折射。这也意味着,真正的艺术家从觉醒那一刻起,就已然意识到深入骨髓的孤独本质。
   从看到吴晓明近年创作的那几个系列的绘画作品时,我就在琢磨:他在试图寻找什么?或者说他想要构建什么?不管是面对他的那些抽象表现风格的作品,还是面对那些虚静空明风格的作品,我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有时候,他像似独自呆在暗室深处,借着最微弱的光去凝视近处被时光反复洇染的墙壁花纹,或是仿佛他只身站在笼罩着淡淡月色的山谷深处,从动与静、有与无、虚与实、有我与无我等不同的角度、层面来尝试表达自我对于世界与心境的体悟。
   我刚认识吴晓明的时候,还没看过他的画,甚至不知道他是艺术家。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个言谈举止都很得体的人,显然的乐天派,会享受生活的人,一个对人性和社会本质有着相当深入的洞察并能从容入世的明白人。我们在一起喝过茶、喝过酒、打过牌、聊过天,但始终都不大清楚他的真正身份,这样的印象累积之后,直接导致我初次看到他的那些画作时,忽然间觉得非常的意外——它们与他,在我看来完全是两极化的存在。如果说他脚踏在大地上,那么他的作品则像是高高地悬浮在天空中的探空气球,或者说是像大船停下时坠入水中的锚。换句话说,它们都不是他装饰或者掩饰个人存在的东西,而他自我内心世界投向远处的影子转化而成的,它们似乎永远不会触及他的生活,却足以成为通往他的内心深处的入口。

 

 

 

 

 

   看得出,晓明对于绘画材料与手法的使用上是个多元主义者。他很少满足于单一材料的使用,而更喜欢各种材料的结合运用,比如出现在他最近十年的画作里的,既有很传统的绢、宣纸和矿物质颜料,也有油画颜料、丙烯和丝网综合材料。但从本质上说,我认为他其实是个“很中国”的画家。无论是他对水墨因素的使用,还是他对笔触线条的处理方式,都不难发现他的绘画风格与其说是更接近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倒不如说是更接近中国传统绘画里的写意路线的。这种现象在中国当代的画家中并不罕见,但是跟其他艺术家不大一样的是,晓明真正在意并执著追求的,并不是画面形式上的新鲜感和陌生感,而是让画面与自我心境建立起对应逻辑关系——什么样的心境注定会滋生出什么样的画面。
   实际上看晓明作品的名字就可以窥知其创作思维上的中国传统趣味和作品意境追求上的端倪。比如几乎贯穿2008、2009年的系列作品《境》,不管画面内容如何变幻,每次面对它们的时候,在视线触及画面的一瞬间里,都会有种一阵迷雾突然在夜色里涌现眼前的感觉。而定神凝视,就会觉得这图景分明是寂静的,是模糊的、暧昧不明的,要么是由于过度切近,要么是因为过度远离,你的眼睛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永远无法聚焦,无论如何,不管是向内还是向外,这都是个充满了距离感而又耐人寻味的视界。这是一种意念的滞留与悬浮状态,不难想象,晓明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时候可能刚好处在内心动荡嬗变的某个节点上,他以近乎凝视入定的状态将自我意识与想象完全投射到了日常之外的境界里,在那里构建起自己的灵魂与心性的寄托之所,并呈现出别样的实在。而相形之下,他的仍然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个肉身反倒更像个虚浮的倒影。在那种茫茫幽暝的意境里,他在不经意间其实已然透露出自己内心的所求。而这些恰恰是无法从作者的日常面孔和神情里发现踪迹的。
   绘画对于晓明来说,自然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说是其生活的非常私密的部分,也是最不易言说的部分。当然,绘画行为本身也跟他的生活行动构成一种有趣的对应关系,构成了某种平衡。因此当他内心并不宁静时,他的画面恰恰反而是宁静的;当他内心宁静的时候,他的画面却有可能走向动荡。这一点,我们其实可以通过他在2014年以来创作的《心象》系列作品中充分发现。
   如果说之前的《境》系列是通过距离感的营造而寻求内心的平衡与安全感,那么后来的《心象》系列则刚好是试图以某种充满冲击力的迫近甚至是进入来建立新的平衡状态的。晓明在这系列作品里仿佛将自己的意念、感受、思索与想象从黑夜转向了白昼,所有曾被黑暗与微光统摄的景物忽然间都被释放在耀眼的光芒里同时又被那不期而至的力量击中了,这个画面图景因此而迅速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无论是山与水,天空与土地,还是草木风物,无论是意象还是物象,都在即时开启了狂野的运动之舞。在这个视界里,荡动奔放的笔触就仿佛是他宁静内心之湖水里培植出的生命体,不断结构着全新的生命空间与时刻,它们是在破中立,它们的每个细节里似乎都映射着几簇白日光焰并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从《境》到《心象》,其实不难发现晓明所完成的显然是一个自我心境的转换过程。事实上,在《境》系列里他其实一直在努力将真实的自我心性抛入作品视界的深处,以求得某种意义上的短暂解脱。那种画面的暧昧与宁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容易让人迷惑的虚象,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遮蔽与保护,换个旁观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消解,是内心的远逝。但这样的远逝却并非终极意义上的消失,因为它注定会在“逝”的极点开启“返”的历程。返向何处?当然是返归于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那个心。只有在这样的心里,外在的一切变化都不过是虚浮之相,都不会有染于心,它们就像风云雨雪雾雨雷电,在肆虐了如天空一般的心之后,却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
   世界瞬息万变,而心象亦如恒河沙数,唯有启悟之心可以是恒久不变的。晓明知道自己所能探求到的并非永恒的答案,而心、境、象之间能够出现的比较理想的契合与揭示。虽然他知道自己并不贪恋喧嚣的尘世,但也明白自己不是方外之人,而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在绘画的道路上默默地勉力前行。或许,他希望自己能更好地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做到收放自如。或许,他只是希望自己在每个阶段都能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起点。无论如何,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总是希望能不断摆脱过往的发现,进而创造出更为丰富有力的视界,唯有如此,他才有可能不时地为自己的心灵找到某种慰藉,为自己在“存在”找到新的动力,对自己说声:继续。

吴晓明(又名吴野鸣)
   安徽省芜湖书画院国家高级美术师、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芜湖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1990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2006-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高级研究生班
展览与收藏:
   2007年6幅作品入编国家规划教材:《中央美术学院材料工作室教材》 北京
   2008年3月6日夸克美景艺术中心:《存在现在三人作品展》 北京
   2008年9月北京《视野.形象》国际当代绘画与雕塑邀请展 北京
   2008年9月《全国第二届版画群体邀请展》 天津
   2008年10月中央美院《回声》展 并获马利艺术奖,作品境系列被中央美院油画系收藏 北京
   2008年作品12幅入编《中央美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作品文献集》 北京
   2011年《境》系列二幅入选全国大型学术展《人文江南·吾土吾民系列油画邀请展》 杭州
   2012年安徽省油画大展铜奖;
   2013年安徽省青年美展优秀奖
   2015年1月15日《和声-不异而同》全国巡回展 南京站 南京凤凰山艺术馆
   2015年2月1日《和声-不异而同》全国巡回展 长沙站 长沙美庐美术馆
   2015年4月22《和声-不异而同》全国巡回展上海站 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
   2015年7月《心象》系列之四获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作品《境》系列创作说明
   《境》系列作品以不同于常态风景画的表达方式,消解了视觉中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具体形象,以高度抽象的视觉语言传达以期达到从观者眼中的自然真实上升到一种心理的真实 ,追求一种精神上人与自然的精神境界的沟通和交融,通过似乎无相的视觉传达使观者达到一种心灵与精神的平静,最终尝试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感受。这种感受在当代社会中具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作品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外方内圆的形式语言,材料使用的是绢和宣纸以及本木料,这些材料和形式感可以直接传达给观者一种最东方的艺术话语,用最东方的形式和材料和观者 对话。作品既是抽象的、现代的、又是传统的、东方的!
   常用媒材、技法:坦培拉油画、丙烯、水彩、水墨综合材料表现新当代,是立足发展的中国“当代”,新当代艺术的理念是对过去的当代艺术进行的一种再思考,也是对当代中国艺术界主流思想的一次科学的、理性的再定位。当前的当代艺术研究应该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着眼,以中国本土文化为研究对象,把由西方艺术史演变过来的“当代艺术”概念作为一种参照或一个方面,而不是主体,这样比较符合中 国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对国际当代艺术的或者重要的组成部分。拿来的所谓“当代”不是我们的当代,所以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应该站在中国层面,应该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 中吸收养分,并融入作品的多元发展中,使之成为其精髓与灵魂。在传统文化艺术基础上进行当代探索,既不刻意排斥传统又能结合当代观念,大胆运用当代科技、新材料、新理念,结合时代脉搏,未来导向等。这样的“新当代”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同 时并不完全排斥或者无谓的颠覆艺术的本土性和民族性,这是真正接地气、又接国际轨的当代。包括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装置、摄影、电影、多媒体等),也可以包含听觉艺术(音乐、 相声、戏剧)等众多艺术门类,都需要进行一场新当代的“艺术革命”。(彭烈洪) 不断介绍、推广新当代艺术家作品,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探索新当代艺术灵魂。敬请关注!欢迎所有对新当代有兴趣的朋友(作品符合新当代艺术理念)投稿,包括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装置、电影、多媒体等),也可以包含听觉艺术(音乐、相声、戏剧)等众多艺术门类(个人 简历,照片,艺术评论,代表作品5-10幅,影像、音乐等1-2件作品电子稿发到邮箱446094967@qq.com),本平台经过学术委员会认定后将分期不断推出艺术家个案研究。也敬请相互支持并转发 。在微信公众平台不断推介的同时,将挑选合适的艺术家举办联展(相关主题展)与相关活动。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