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一舟个案异置延伸——当代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主题研讨会顺利举行

“汪一舟个案异置延伸——当代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主题研讨会顺利举行

“汪一舟个案异置延伸——当代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主题研讨会顺利举行

日期:2016-03-08 12:39:46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展览 >“汪一舟个案异置延伸——当代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主题研讨会顺利举行

异置展览现场

  2016年03月05日下午2时至4时,“汪一舟个案异置延伸——当代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主题研讨会于今日美术馆5层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著名国际策展人黄笃先生作为学术主持,由今日美术馆主办。

研讨会现场一

研讨会现场二

  此次参与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知名当代艺术家,教授谭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美学理论家刘悦笛;艺术国际主编,策展人,评论家吴鸿;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美术史系教授邵亦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史论系教授张敢;并且还有从台湾远道而来的当代诗人,画家,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罗青;以及今天议会的主角当代艺术家汪一舟。与会嘉宾从各自不同经验与角度出发,结合汪一舟的个展异置深入讨论了“当代艺术的另外一种可能”、“传统媒介的当代性”等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所延伸出的话题。

著名国际策展人和本次异置展览策展人 黄笃

  首先,研讨会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与轻松的语调中开始,黄笃先跟各位嘉宾与媒体简单介绍了一下艺术家汪一舟的简历和本次在今日美术馆个展的来龙去脉,作为平时惯用油画媒介的汪一舟,这个展览不仅仅是他在其它媒介中探索的重要一步,也寄于了其本身对传统水墨的别样解读。黄笃认为在中国传统水墨的延伸、变化和发展涉及到第一个问题,就是它的语言当代性,如何让它的语言、形式变得具有当代性,就使得考虑我们探讨的语言维度,不能仅仅停留在平面上,甚至像从二维向三维的扩张。 第二个问题则是,这个作品的内在性与外在的空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中国艺术的书写性和禅意具有现代性的意义。并希望本次研讨会不仅仅探讨汪一舟的作品,更希望每个专家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当代艺术在中国乃至国际的语境中的另一种可能。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知名当代艺术家,教授 谭平

  谭平教授从作为从艺术家的直觉尤其是视觉语言谈起,点到作品与空间关系的重要性。谭平教授认为汪一舟主厅的装置作品与空间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巧妙,细腻但不缺少深层里的交流。灯光下投影的若隐若现让观众恍惚下会觉得像是在水下面看着船只走过。谭平教授又谈到了今天的艺术不像过去的艺术那么单一,创作的时候更偏重以自己为中心尤其是年轻一辈,这种非常日常的关系更多的凸显除了其价值的体现,也可能这个放在这儿没有意义,但可能放在其它地方就会产生其意义,并且会产生特殊的意义,在古典时代中的艺术家便探讨了艺术与上帝(宗教)的关系,而在现当代的语境中艺术家更多的是在探讨艺术与个人的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王端廷

  王端廷则从中国艺术的现状谈起,传统艺术正面临着一个向现代当代转化的一个问题,是所有用宣纸、水墨做艺术媒介的艺术家共同思考的课题,这也是时代的递进。延伸到汪一舟的作品并认为其在媒介方面有着长期的探索和长期的思考,他的策略感觉是一个形式上的简化和内涵上的扩充,但实际上是围绕着中国哲学里头很多的概念,比如说虚实、黑白、繁简、多少这样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来展开。

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美学理论家  刘悦笛

  刘悦笛谈到了艺术的创新对当代艺术两个启示,以及谈到了如何理解独创艺术以及其突破的可能。第一个启示是怎么把小山小水做成大山大水,山水是非常中国的元素,装置则算是西方惯用的手法,艺术家汪一舟把这两种元素揉和在一起诉说了另一种可能。第二个启示则是在诠释视觉语言当中,怎么保留中国艺术的胸中丘壑。

艺术国际主编,策展人,评论家 吴鸿

  吴鸿认为艺术家分为两种,一是社会学探讨者,另外一种则语言学探讨者。社会学探讨者作为社会斗士,提出敏感、尖锐的社会问题,作品过会强调语言形式感。另外一种语言学,这样的作品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性,呈现出社会的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且有更深文化内涵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语言学的方式跟社会截然没有关系,这种关联性其实会更加深层次的探索与联系。而汪一舟属于第二种,从油画到水墨到同时运用两种媒介呈献的转型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依托于传统的资源,并试图把传统的背景或者文化资源进行当代的转换,亦或是嫁接。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美术史系教授  邵亦杨

  邵亦杨教授从汪一舟作品出发,解读他的作品除了有结合西方的极少主义、物派,还有贫穷艺术,并谈到了其作品里所呈现的社会性甚至升华到社会意义的层面。从材料石头,想到了河边、流水对石头的冲击慢慢流下来的痕迹,从另外一种材质宣纸,想到了记忆的层层拨解以及对传统的回忆。当代艺术可能不仅仅是媒介的多样性,也涵盖了时空的跨越,站在这里向未来看,也可以向传统看,这是阿甘本的理论比较有意思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里面也说到,当代性不是一个单一的体验,是一个综和性的体验,也是福柯理论的出发点。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有厚度的,是每个人对历史记忆的叠加,所以历史很多的瞬间可以不停地重复。我们现在所做的现代艺术有时很单薄,西方式的艺术,不是回到中国传统,却非要从中国传统语言出发,从区域出发,从本地出发,不要这么多概念,她认为中西艺术,抽象与具像不要分的太清楚,就是自己个体最好的感知,表现出来就好。这便是当代艺术的可能性。

当代诗人,画家,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罗青

  罗青教授谈到典范论对中国的研究美术的帮助,能让当代作品与长远传统接上。中国最早典范论讲究形式,之后演变为绘画,要有历史文化感。各种典范并存,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大师。然而中国美学的核心,研究了许多年,他认为还是要从儒家文化里面找。在特别谈到“相遇”这组作品。石头跟纸是两个看似相关又相连,石头跟这个纸的关系是一层一层的。这是个新组合,却能够联系过去,又能够发展未来的这么一个美学体系。在他看来,这更像一次异置、错置的展览。从典范论出发分析,最后说核心价值,就是新,允许不断的阐释,可以跟其它的不同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  张敢

  张敢教授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存在的问题对西方文化不了解,其实对自己的文化的不了解,结果导致部分作品浅表化。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要采取社会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它可以和唯美的、或者艺术家个人感受的东西并存。汪一舟作品引发张敢对许多问题的思考,一是对于中国画的转换问题。工笔画在全国范围内的兴盛,技艺日益高超,内容却越发空洞,然而这仅仅是一个现象,而不应该作为一个发展的方向。二是对语言的探索。汪一舟是在尝试使用传统的山水抒发感情,并用现代的语言,还有“平面——立体”的变化。三是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无论东西方的观众,传统艺术中,艺术家往往是引领者。而当代艺术是艺术家与观众的合作。汪一舟倒置的“高山”注重形体与光影的关系,观众进入展览,可见山形步步移。

天津美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阎秉会

  阎秉会教授本身也是创作者,思考的也是语言问题。他觉得笔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还涉及历史、文化、人生阅历。同时具备这些的笔墨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当代语言。汪一舟的装置及其作品透露出的感觉。阎秉会教授说:“我喜欢汪一舟的装置及其他作品所透露出的感觉。他的装置集中了中国文化、水墨、诗意于一身。

艺术家 汪一舟

  汪一舟谈到作为一个从事艺术创作较长时间,且很大一部分时间其实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而不是直接参与其中。他把这种观察变成了一种自我修养,自我学习、过滤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除了艺术创作,汪一舟还涉猎了其他许多领域的工作。并把其作为思维跨度的积累和探索。他谈到,他非常同意谭平的说法,无论水墨还是油画都有其延续性。翻阅此前的创作,最终发现今昔作品是一条脉络延续的思想的集中体现。

  异置——汪一舟个展

  主办机构:今日美术馆

  展览时间:1月30日-3月12日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