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说,
爱是防癌最好的药。
阳光蛋君说,
爱情是艺术最美的华彩,
那些甜蜜欢乐、迷茫感伤的爱情,
浸润过艺术家的心灵,
而艺术,
恰是那些甜蜜欢乐、迷茫感伤上开出的花。
一画
徐悲鸿 落花人独立
徐悲鸿除了画马、画柳燕、画《九州无事乐耕耘》《巴人汲水图》《九方皋》等等,也画仕女的。
数年前,曾在北京邂逅徐公子庆平先生,阳光蛋君曾“童言无忌”地当面批评徐悲鸿的仕女都长着马脸,不美。呵呵。
现在想来,很是汗颜。至少下面这张还是颇具哀婉之美的,有木有?
徐悲鸿 落花人独立
106×40cm
题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卅三(1944)年元日,悲鸿盘溪斋中。
钤印:徐、悲鸿、一尘不染
这幅《落花人独立》堪称徐仕女画的代表作,作于1944年。2007年的拍卖价格为450多万元,去年在北京一家拍卖行拍出3000多万元。
下面是同样题材的另一张,作于1943年,2006年在香港苏富比以220多万元拍出,5年后,在北京一家拍卖行以3200多万成功易主——
题识:卅二年岁尽,悲鸿再写落花人独立词意于盘溪美术学院。
钤印:悲
100×38cm
一样的悲戚。
一样都是执扇仕女。
一样扇子上一边兰花,一边诗词。
一样都有两只雨燕。
一样都有零星的落红。
所不同的是一个仕女朝左,一个仕女朝右。
学界公认,徐悲鸿仕女画的高峰期是在1942年至1944年间,这两幅画就分别作于1943年和1944年。
“落花人独立”出自宋晏几道《临江仙》一词,为怀人之作,原词如下:“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1942至1944年间,徐悲鸿曾以“落花人独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古代诗词为题创作过多幅仕女画。仅以“落花人独立”为题材的画作,据闻就有4幅存世。
上面两幅作品均以淡墨渲染阴霾的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内心的惆怅之情,画中女子眼神迷茫,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尽在不言中。而人物身形消瘦,又加重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怅惘之情。而空寂的留白处双双飞舞的雨燕,地上零星的落花,更反衬出人物的孤寂凄美。
一世界
民国最著名的“慈悲之恋”
3000多万!就是那么贵!
这贵里究竟又有多少要归功于画面背后的故事呢?
画中人是否就是徐悲鸿意念中的孙多慈呢?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阳光蛋君赞:多福气的名字啊,又长寿又健康!),“悲鸿”是他成年后自己改的(徐悲鸿有改名癖,以今人眼光看,他改的名多晦气,除了悲鸿、碧微,还有劫生、危巢、无枫堂等等,参看《蒋碧微回忆录》和廖静文写的《徐悲鸿的一生》)。很多人诟病他改的名不好,悲鸿悲鸿,注定一生命运多舛。而他偏偏功成名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情路只能分外坎坷了,而更为可惜的是,徐悲鸿58岁即英年早逝。
而情路之坎坷至他画《落花人独立》时最苦逼:徐悲鸿与学生孙多慈(韵君)的那段起初甜蜜迷乱,接着伤筋动骨,最后无疾而终的爱情,哀婉感伤指数堪称他情路坎坷之“最高潮”。
徐悲鸿的情路颇具“民国范儿”:被新知洗脑的民国先生最是勇于追求爱情的,鲁迅、徐志摩、郁达夫等都算是。他们普遍认定:男女因爱而结合,无爱自当自掘坟墓(徐悲鸿曾对蒋碧微说过类似的话,详见《蒋碧微回忆录》)。
此中有结出甜果子的,也有结出苦果子的。
“慈悲之恋”结的就是苦果子。
大约1930年年底,身在南京的徐悲鸿给尚在上海的蒋碧微去信,催她回南京,并说:“如果再不回去,他可能要爱上别人了”。这一年,正好是孙多慈在徐悲鸿所在的艺术系旁听之时,此时应算是“慈悲之恋”的萌芽。
最初的好感还停留在老师发现了一个有天分的学生,愿加力栽培阶段。“慈悲”二人都曾极力压制这份偷偷萌芽的爱情,但爱情之火一旦燃烧,便有熊熊之势。这从后来徐悲鸿曾刻“大慈大悲”印章,孙多慈手赠两颗红豆,徐悲鸿专门做金戒指镶嵌红豆,一枚刻着“慈”,一枚刻着“悲”,二人分戴等事情上可得清楚印证。
来看看故事的女主角——
徐悲鸿 孙多慈像
据《蒋碧微回忆录》,1934年秋,天目山写生开始,“慈悲之恋”甚嚣尘上。学生中甚至因徐悲鸿过分偏爱孙多慈而出现“倒徐派”,并以罢课的形式发泄。王震著《徐悲鸿年谱长编》记载,1935年4月30日“中大艺术科发布通告”,说“徐悲鸿教授因病告假二周,所任各课,请吕斯百先生暂代”,应与此事有关。
敏感的“徐第一夫人”不是朱安,不是张幼仪,而是18岁不顾婚约在身跟着徐志摩私奔日本的蒋碧微。出于捍卫家庭的女人本能,蒋碧微动用自身能量着力阻扰,并曾大闹孙多慈宿舍,对徐悲鸿亦丝毫不做让步。
早在1935年初,徐悲鸿的好友、出版家舒新城就曾以“出”字启示陷于家庭和婚外恋困境中的徐悲鸿,徐悲鸿从其计,一面积极请舒新城出版《孙多慈素描集》,一面设法为夏季毕业的孙多慈争取赴比利时留学的名额。前一事办成了,后一事被蒋碧微动用各种关系搅黄了。
乙亥(1935年),是“慈悲”最具波澜的一年。大约在这一年立夏那一天,无奈的徐悲鸿送别不堪重负、随母亲回安庆的孙多慈。
下面的这幅《燕燕于飞图》即作于1935年,孙多慈离别之后,徐悲鸿画了送给孙多慈的——
徐悲鸿 燕燕于飞图
钤印:悲、中心藏之
题识:乙亥初秋,写庄姜燕燕于飞之诗以遣悲怀。悲鸿。
画的是庄姜,春秋时的齐国公主,卫庄公夫人,《诗经.卫风.硕人》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赞颂的就是她。庄姜又是历史记载中的第一位女诗人,《诗经》中的《柏舟》、《绿衣》、《日月》、《燕燕》等被认为出自其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被称为中国“离别诗之祖”。
徐悲鸿曾在致舒新城的信中说:“多慈别去,悲不自胜,天昏地暗,无处可诉”,“弟在极痛苦之时,兄幸哀怜我”,无言感伤尽情流露。这也正是《燕燕于飞》的创作背景。
各位看官请注意,此幅中仕女不是“马脸”,不是“马脸”,不是“马脸”!
画中女子的面部甚至有点像徐悲鸿自己!
为什么不把庄姜画成孙多慈的形象呢?
也许,徐悲鸿是将自己的面容与象征孙多慈的女性形象合二为一,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她)们共同的感受和处境吧。
托物言志,文人们都喜欢这么干。
1938年7月31日,离家出走已久的徐悲鸿在广西报纸刊登了一则令蒋碧微至寒心(18岁跟了他,贫穷困顿总算熬出头,而今孩子都俩了,还“同居关系”?)的广告:
徐悲鸿启事:鄙人与蒋碧微女士已脱离同居关系,彼在社会上一切事业概由其个人负责。特此声明。
登报声明“解除与蒋碧微的同居关系”,徐原是希望借此追求孙多慈。但迫于孙多慈父亲的坚决反对,这段感情最后无疾而终。但正是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直接导致了蒋碧微最终接纳张道藩,徐悲鸿与蒋碧微的劳燕分飞(有兴趣的亲可参看《蒋碧微回忆录——我与徐悲鸿、我与张道藩》)。
这段故事中,还有一幅最为著名也曾令蒋碧微妒火大烧的油画《台城月夜》,“画面是徐先生和孙韵君,双双地在一个高岗上,徐先生悠然席地而坐,孙多慈侍立一旁。项间一条纱巾,正在随风飘扬,天际,一轮明月”(见《蒋碧微回忆录》)。此作一直不曾公开,据说后来迫于蒋碧微的压力,《台城月夜》被徐悲鸿亲自将颜料全部刮去,在上面画了另一幅画,使我们无缘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