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足迹—201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作品:史小可作品

“时代足迹—201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作品:史小可作品

“时代足迹—201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作品:史小可作品

日期:2015-12-01 15:08:56 来源:卓克艺术网

美术 >“时代足迹—201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作品:史小可作品

  作者简介
  史小可
  男,1987年生于山东省。200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201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目前生活于济南,职业画家。
  史小可作品

 


史小可 我们这一代NO.2 山东 100cm×200cm

  史小可创作谈

《我们这一代NO.2》创作感言
史小可

  这幅作品的选材主要是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大都是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出发,我更为关心和关注的是社会发展对自己周边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我把他们组织在一幅画面当中,通过我对构成、色彩以及空间的理解和运用,想呈现出这一代人身上普遍的彷徨和迷惘: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又无法立刻把这种知识转化成一种生存之本和生活经验,想在社会上立足或获得某种存在感但又犹豫积淀薄弱,无法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我也有过感触,所以想把这种语言诉说出来。画面中的张张面孔经过排列组合后,正如我们不太可靠的记忆,模糊却又真实存在着。我刻意把色彩的饱和度削弱,显现出类似当年旧照片的感觉,这其中也承载着对一些人和事的情感和回忆。同时我试图利用某种不连续性,打破对人物表面的叙述,挖掘人物的内心以及某种精神。例如在《我们这一代NO.2》中,左边女孩不知愁的滋味以及男孩满怀信心却又不得志的压抑,他们各自的面孔在画面里或舒展或聚拢、或柔软或锋利,这些表情类似音符般形成对比和融合,高低起伏,呈现出整幅画面中一种新的面孔,这也是我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感受。
  专家评论

观看与隐喻
——油画《我们这一代NO.2》的解读
顾 平

  图像作品常常因观看方式的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隐喻。20世纪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就曾对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的三件摄影作品进行了“特殊”的观看,迅速抓到了图像背后的时代烙印。我们在解读油画《我们这一代NO.2》时似乎也发现了这种观看的特殊魅力。
  一幅人物题材的油画
  作为人物题材的油画,《我们这一代NO.2》给我们观看时提供了三种有趣的节奏:四个人物形态的组合、色彩冷暖的微妙起伏与人物情绪的不同表情。从形态组合看,画面十分单纯,一个女孩与另外三个青年的组合、一个男孩与两个女孩的组合,两种组合共同支撑着起伏的形态,既有纵横的波动,更有线面的延展,人物形象在塑造着自己形的视觉节奏。从色彩设置看,微妙的色彩明度与饱和度的变化统摄在蓝灰色的大基调之中,人物的面部也因这种“冷”而失去了青年血色的活力。色的节律似在轻唱慢吟,十分低沉。从人物情绪与表情看,四个青年性格各异、表情多样。他们各自的面孔在画面里或舒展或聚拢、或柔软或锋利,这些情绪与表情形成对比和融合,高低起伏为另一种节奏,塑造出一个完整的新面孔,表征出当代青年的身心状态,复合着社会变迁与生活的压力带来的情绪波动。它触碰你的感受,撞击你的心灵。
  作为一幅油画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选择了最为寻常的语言方式,游走于写实与写意之间。那看似粗犷的笔触下分明有细腻的表达,色调的灰暗掩饰不住细微处的冷暖变化,略带夸张的形态与情态中依然不减造型的坚实。这种看似寻常却又自信的涂绘手法,来源于作者扎实的基本功与对油画语言纯熟的驾驭。作品无法指认的风格归属,恰又是其自然而然的生机所在。
  四个独立的肖像人物
  这幅没有场景与事件的油画作品,更像是一组群像,从而构成了肖像画的意味。《我们这一代NO.2》的画面中出现了四个人物,且各自独立,均为截取的半身写照。每个人物都是一帧表情丰富的独立肖像:左边是一位不知愁苦的女孩,她坦然而无所畏惧;右边的女孩似乎能随遇而安,淡定而温驯;男孩的表情好像满怀信心却又有点不得志的压抑;最前面女孩则表现出能于逆境中不服输的自信。作者从鲜活的当代生活中提取他们,抽离琐碎的“事件”,消解活动的“场景”,意在凸显人物表情中所流露的复杂情绪,那种在当代生活中年轻人所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情绪——焦虑、彷徨、压抑、迷茫……一个人物有一个人物的故事,一种表情有一种表情的体验。作者是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复合在这些肖像人物的表情之中,引导我们去思考: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生活与观念的巨大变化,这些看上去刚刚出道的年轻人,面对如此变化,有点无所适从但又必须面对与适应,他们需要在这种悖论中获得成长、延续生命的意义。
  一张“陈旧”的老照片
  重新审视这幅作品,油画《我们这一代NO.2》的作者似乎要有意退去色彩的饱和度,以增添作品“陈旧”之感,进而借助“肖像”的特征,演变为一张“真实”的生活特写,作品的意味也因新的“载体”而多了一份回忆与沉淀,从而强化了“经历”与“感受”的成分。这些形象都是作者记忆中的人物——或同学、或朋友、或所见,人物的内心活动映照在每个人的表情与举止上,也印记于作者的脑海中。它不是故事,却是故事真实的片段;它没有事件,却又分明写在每个人物的脸上。有时我们的判断是需要不断叠加感受才得以给出,本画作者对当代生活的体验正是借助于这些看似寻常却承载丰富信息的“表情”,融合与叠加、独幅与“系列”等而予呈现。作者好像手拿着一架老式相机,不断在“摆拍”着年轻人,寻觅他们表情中最能生动呈现各自生活经历中酸甜苦辣的一瞬间,按下快门,存照为记。这是作者体认的独特系列群像,一帧帧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与其说这是一幅人物题材的油画,还不如说是一幅复合了当代青年境遇的肖像画,一幅经由作者对当代社会体验与感受而定格的生活照。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