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振强艺术简历
闫振强,1963年生,河北人。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北京工笔画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主攻山水画。2000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2002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专业高级研修班,2007年结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班。
作品曾参加各类绘画作品展。出版有《闫振强山水画集》(安徽美术出版社)。作品曾刊登在《美术》杂志、《中国美术馆》杂志、《鉴赏收藏》杂志、《鉴藏》杂志、《神州艺术》杂志、《人民艺术》杂志、《中国艺术博览》、《解放军画报》、《中国书画报》、《解放军报》、《河北日报》、《中国环境报》及多种作品集等。
一
中国绘画特有的纸(绢)、墨、色造就了区别于西方以布面油彩为材质的东方艺术风格和文化观念,以其渗透、晕化、墨色自然变化的材料特点,在表现性、抒写性、生发性、偶然性、意味性等特性中,体现了艺术自身的抒情和表意功能,是自魏晋以来中国画家注重社会功能,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文人画家用以表达自然与人的关系和心性流露的最佳媒材。
在画家们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丰富了纸(绢)、墨、色的艺术表现力,将中国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深深地融会其中,成为中国绘画思维方式和文化符号的特定形态,唐、宋是如此,元、明、清亦是如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纸墨艺术极大地发展,一方面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本,发展传统文化的经典特质,使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纳入西方的艺术观念,以纸墨作为材料进行实验,这两者都是绘画探索中的文化自觉。纸墨无论作为绘画形态还是仅仅作为一种媒材,它是中国艺术独特的要素,一种区别于西方艺术特质的精神载体。
二
绘画之美源于形式、色彩及创作者的内在精神需求等诸多要素。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色彩的表达构成了绘画的基本语言特色。尽管东西方不同的源流而形成不同的色彩观,但人类的尚色本性促使了色彩的充分表现,从而连贯了自然界与人的内心所呈现出的统一性,即情感与自然色彩的有机结合,并通过作者不同的审美,表现出异彩纷呈的色彩绘画的精神意义。
中国绘画的色彩具有独立的特性,它从一种原始的色彩观——五行与五色的古代哲学意义引申开来,通过单色相的并置、对立形成相映的“主体间性”的自然表达,使画面呈现出本色的光彩。以墨色为基础,将画者本身的情感和审美有机的结合,以含蓄、内敛的品格,体现出东方绘画的独特魅力。西方色彩观从原始的固有色、条件色发展为科学的色彩体系,将光色的表达作为基本的绘画方式,以立体、形状的运用走入了真实而非自由的表现,直到凡高、高更、塞尚等后印象派的色彩革命才打破了绘画本性的色彩传达,尤其到马蒂斯的概括色运用,接近了中国绘画色彩的自由性表现。
尽管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色彩观,但又有着同为色彩的相比性和相通性,如对原色和补色的运用,以及色彩的纯度和明度的强调,重视色彩的大面积平涂等。而墨色的运用确是中国绘画的独特发明,“墨分五彩”即墨就是色,反正之“色既是墨”,此乃中国绘画色彩发展的特殊性。墨彩与色彩的相互补充,其实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共同的需求,尤其受到了文人阶层的深刻影响,在发展中呈现出东方色彩的独立性。然而,这即是优势又是劣势,因为以墨色为正色的观念阻碍了中国色彩绘画的现代发展,墨彩与色彩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即新的墨与色的绘画样式,或者说是新的色彩表现,在现今的绘画材料、技巧方式日益拓展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国色彩绘画的探索,因为这种绘画方式有着多种拓展的可能,所以,将墨彩和色彩有机地结合,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三
历史地看,水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虽为单一的黑色,却体现出五彩的功能,在情感抒发、心性流露、人文精神诸方面有着更为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表现形式上看,墨彩与色彩既有相同的功用又有不同的特点,这在中国绘画的历史中有明晰的脉络。在宋代之前,绘画以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体现在壁画、帛画、院体画中的青绿山水及重彩人物和花鸟画;宋代之后,形成了以水墨为主的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水墨的表达积累了丰富的形式语言,甚至超越了艺术形象、单一色彩的绘画本体而直达艺术哲学、社会观念等深层次问题,所以水墨和色彩在中国绘画语境中,既可以是相关的表层意义上的色相体系,又可以是两种不同的非对立的色彩观念,色彩与墨彩既可以并置又可以相互生发,将两者的优长充分地发挥出来并相互融合,延展其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彩与墨的表现空间,即色彩和墨彩的结合幻化出新的艺术形式、创作理念,从而体现新绘画表现的独特魅力。尽管这种探索古今有之,但形成专门研究确是一个新的课题。
在古代绘画的许多方法中,以纸、绢、毛笔、矿物质颜料、植物颜料等为主要材料,进行渲、染、烘、托、沥粉堆金等多种技法,在创作过程中灵活运用,其渲染方法就有许多种。在相当多的作品中,采用了色彩与水墨的结合,如重彩绘画是以墨线界定的方式,进行并列、调和、对比,从而使色彩感更加强烈、鲜明;以笔墨为主色彩为辅的浅青绿或浅绛绘画方式,突出了意境的创造、心性的表达,但都是在色、墨结合中形成了不同的绘画形式和艺术观念。百年来,西方绘画的色彩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东方色彩的独特性优势已被弱化,然而,中国色彩的五行观念以及重原色的运用,其纯度、明度和主色调的理性功用等是一种超越视觉表象而又源于自然色彩的真实性表现,我们应该明晰自己的独特优势。而水墨更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表现能量不容忽视。
四
在隋唐以前的色彩绘画史上,主要是墨线与色彩内部的相互关系中进行调和和演绎,而从五代两宋开始,色彩绘画的发展更多地与水墨纠葛在一起的,色彩与水墨的结合是宋以后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自元以降,文人画兴起,水墨画成为主流;色彩的表达转向为壁画、民间绘画,或称为水墨画的辅助手段,只有少数大家在色彩绘画上达到了高峰。
在当代,一方面水墨画发展强劲,另一方面工笔重彩在探索中显示出自信与高扬,还有一部分画家以矿物质颜料为主要材料所进行的岩彩绘画,而色彩与水墨的结合始终是一个课题,并未形成自觉的探索,所以,色彩在纸本绘画中,尤其与水墨的结合并未形成主流。在西方多重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多种艺术的探索如势如潮,中国重彩绘画始终未能得到高扬。如果说西方绘画的色彩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重彩绘画发展的话,那么东方色彩也应该以自己独特的形象观念向其深度发展,要知道,就中国的色彩观念来说,它是象征性的,通过单色的并置和色相的对比而增加光彩,从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但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拓展开去。所以,在现今绘画材料、技巧方式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忽视中国重彩绘画的探索。在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的形势下,挖掘中国深厚的重彩绘画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我们当代中国画家的责任。
五
纸、墨、色是构成本民族绘画特色的基本要件,以现代形式阐释具有民族意味的审美形式和心理,以独特的形式语言拓展新的表现空间,是当代中国画家的立足之本,以墨、色互生的发展理想,在平和、坚实的探索中,寻求具有东方意蕴的发展之路。艺术以何为本?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进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冲撞、磨合、“守传统”、“反传统”、各种样式与风格,都有充足的理由上演,然而,一个客观事实是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带来民族艺术的内驱力。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必然传达本民族的精神和特质,这是艺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无论用何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以本民族文化为本,寻求当下文化的精神意义,与世界任何一种艺术有所区别,这才是艺术生存的价值所在。以现代形式阐释具有民族意味的审美形式和心理,以独特的形式语言拓展新的表现空间,以色、墨相生的发展理想,在纵向发展和横向吸纳的绘画探索中,寻求具有东方意蕴的发展之路。
在东方文化语境下,整合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理性资源,确立以纸、墨融合水质色彩的绘画材质,攫取中国经典绘画的精髓,明晰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所呈现的独立、个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探索水墨与色彩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形成新的绘画语言。这种语言必须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高度,在传承中结合当代社会发展思想所形成的新形式,以东方文化的精神意义使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更能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