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在当今观念与思辨、批判与现实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的时候,我理解的当代艺术也许还需要对艺术本体的审视。
张杰作品创作中
张杰与国际友人在画室合影
从1999年开始,张杰画了一系列以大地为题材的作品,有自然景观,也有城市板块。这些作品使得张杰强化了绘画语言的抽象性且趋于平面化,也使他摆脱了具象约束而在表达上更加自由。
正是从这里开始,张杰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学院传统而走向观念性。他笔下的山川不再仅有田园诗意的浪漫,而是植入了当今中国的环境问题,从“带红印的山水”之突如其来,到“割裂的山水”之参差错乱,再到“撕裂的风景”和“破碎的风景”之分崩离析,张杰作品着力表达出天人关系的矛盾。他想做的事情,乃是将这种矛盾转化为绘画语言。尽管带着质疑,他仍然致力于表达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崇拜。
张杰:在我的创作中,我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保护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我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的人反思,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
张杰作品欣赏
张杰 《破碎的风景》之二 200X150cm
张杰 《逸动山水》之二 150X130cm
张杰 《红线》 200X150cm
张杰 《蓝色遐想》130X100cm
来自外界的评论
张杰的油画山水作品中,旋动奔突的笔触、厚薄冷暖的色彩,相生相发;凝思与吟味、追问与力量,在东方文化语境与西方油画风格的融汇交错中,时隐时显。艺术家以宁静和超越来鸟瞰山水风光,并在脱却与积淀之后,将现实作为一个流变着的幻象来观看。(美术报)
张杰把东方艺术的内在精神与油画艺术独特的技艺、语言有机地结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西融合的成功之路。这无疑也是中国当代油画的必由之路,张杰油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正在这里。(林木《张杰油画的东方转化》)
张杰作品,已经不再仅是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探索者和解答者角色,而是承担起“惟有化于西者才能戾于中”的中国油画转换者和拓展者身份。(卢缓《化于西而入于中》)
名家轶事
假期全部用来创作
张杰的工作相当繁忙,除了要抓教学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日常工作需要他负责,近几年来,张杰的假期除了偶尔自驾旅行,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创作上,“五一假期我都把自己关在家里”。而晚上他也放弃了所有娱乐活动,全部用来画画。张杰告诉重庆晚报记者:“白天的工作太繁忙,晚上画画反而是让自己变得安静的一件事,画画反而是一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