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一个时代有着民国的味道,旗袍、留声机、喇叭里的新闻和歌声,马路上飞奔的扎着小辫的女孩,大上海十字街口的大戏院,某个斑斓的阳台伴着女声传下一串悠长的曲调,窗格里数着花落的女子,一群随时准备奔赴战场的热血青年......这一个个画面已经被定格,仿佛是为民国所定制。
不少影视作品也试图去还原这些画面,但始终感觉不对,用现在的脸去演绎那个时代的貌,其中好像少了些什么?也许是这个时代人的脸上过于的胭脂涂粉,少了那个时代所有的真实;也许是这个时代的步伐太快,少了那个时代因旗袍束缚而成的凌凌微步;也许是这个时代过于的温饱,少了那个时代已有的理想……
丁红卫 《 我的民国 .旧家殿阁》 布面丙烯 50x100cm 2015年
对于民国的描绘太多、太杂,过于的学术或理论让那个时代充满了逻辑性,消减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调性。现在,或许,作为外来人的我们已无资格对其进行还原,最好是以自身感觉对其描绘,艺术家丁红卫便如是。
丁红卫笔下的“民国”只属于自己,正如他所言,自己对民国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更多的是自身对民国的体会和感受。这种感受起源形成于丁红卫从小的生活环境中: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单位上的一栋老别墅中,房子是八角形青砖白线的建筑,非常漂亮。里面有许多类似于木质雕花、西式壁炉等民国风的装饰和物件,我也经常在房子边捡到一些战争年代留下的军章、碎玉等,那时我觉得这些总是带给我阴森的感觉。而这些就进入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对于民国最初的记忆。”
丁红卫 《 我的民国.夜上海》布面丙烯 50x100cm 2015年
长大后,丁红卫先生在南京参观了孙中山的陵寝,当在中山陵拾阶而上之时,他却被深深震撼,曾经可怕和恐惧的感觉转变为了好奇与钟情。此后,民国书籍、民国家居、民国老照片、民国小物件都成为了丁红卫先生钟爱的玩意儿,他也时常幻想自己如果生活在民国年代会经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丁红卫 《 我的民国47》 纸板丙烯 22x46cm 2015年
久而久之,这些民国的幻想和经历渐渐融入了他笔下,没有对宏观的事物进行描绘,有的只是怀着一种闲情雅致对民国进行自我的表现。画很小,画中的人也很小,就连画所散发的气场也很小,这种小反映的是艺术家内心无欲的状态。
丁红卫 《 我的民国56》 纸板丙烯 22x46cm 2015年
画中人物的动态很慢,好像在告诉急速得现代人是不是该放慢些脚步;神情以及画中色彩的搭配,也反射出艺术家对于民国的诠释——只属于自己,不管国破山河,无论风花雪月……
丁红卫 《 我的民国 .败军》 布面丙烯 60x80cm 2015年
当我们走进丁红卫笔下的民国故事,走进那份或许孤独、或许沉默的感受,走进某个瞬间的诉说......站在画前,触摸年代遗留的尘埃,不禁会问自问我的民国,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