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高韵 造物在我 ——从芳丛走向山峰的黄三枝先生

孤芳高韵 造物在我 ——从芳丛走向山峰的黄三枝先生

孤芳高韵 造物在我 ——从芳丛走向山峰的黄三枝先生

日期:2015-06-23 15:37:47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孤芳高韵 造物在我 ——从芳丛走向山峰的黄三枝先生

  文/蔡金存

  中国绘画史,是一个笔墨、才学、人品等综合修养和传承与创造的绘画史。泥古不化者终将沦为书奴、画奴,不师传统,亦如黑灯瞎火探路,四面如临深渊。受名利、欲望的驱使,书画只为取悦于人,其格调、气象也难以入流。于今,能潜心钻研不为外欲所动者,可谓凤毛麟角。
  认识黄三枝先生,是在他骑摩托车遍历半个中国名山大川写生,继而于扬州家中闭门耕读沉积了十多年,然后带着“谦虚谨慎”四字入京后的黄三枝。
  随后,我曾与黄三枝先生数度远游,密州、崂山、泉城、峄山、泰山、盐城、碣石山……黄三枝先生对美术史和绘画理论深有研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哪一位略有成就的画家都如数家珍,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美术史”。时常有藏家和书画家请益其对某某艺术家的看法,黄三枝先生从不带个人偏见的评论总能一针见血,其为人处世和艺术造诣让人叹服。清·沈宗骞说:“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记载所传,其卓乎昭著者,代惟数人,盖于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人耳。敬非品格之超绝,何能传于后耶?”黄三枝先生无疑就是“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人耳”中的数人。
  古人谓作画不可有名利之见,然而时代浮躁,欲望膨胀,能做到的寥寥无几。很多年前,曾有朋友被黄三枝先生的作品深深感动,许诺可以不需回报出资助其推广,但却被婉言谢绝,原因是黄三枝先生认为自己的“德”还没修好。很惋惜,这位朋友已不在,黄三枝先生却从不为当初没把作品推进艺术市场而后悔。黄三枝先生信守诺言,对朋友、后辈肯于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接触过的朋友都知道的。艺术家能有这样襟怀已经不易,然而黄三枝先生还热心于公益。很显然,这些就是黄三枝先生所说要修的德并身体力行的其中一部分。黄三枝先生说:“一个人的命是父母给的,但运是上天给的。运,就像一个杯子中的水,与生带来的只有半杯,如果只取不增很快就会干涸,所以人要学会祈福。”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不是宿命论,“书画清高,首重人品”,这恰恰体现了黄三枝先生的高尚品节。
  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六法”中“骨法用笔”离不开书法。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说:“昔日谓笔力能扛鼎,言其气沉着也。凡下笔当以气为主,气到便力到,下笔便若笔中有物,所谓下笔有神者此也……故古人作画,专尚用笔。”黄三枝先生认为,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要以书入画,当今有一批老一辈画家就是吃了书法的亏,所以特别注重书法的修炼。黄三枝先生曾研习李北海十数载,期间又出入魏碑《张猛龙清颂碑》、《龙门二十品》之间,近年来朝夕与王羲之为伴,就是外出写生,也一帖不离身,空暇时便捧出来揣摩,可谓如痴如迷。
  五代荆浩经常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观察体验,看到千姿百态的古松,“因惊奇异,遍而赏之”,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名言,成为画家的千古座右铭。其后的宋代范宽、明代的王履、清代的石涛等不断继承和发展。清·邹一桂《小山画谱》中说:“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也。然则今人之学画者当奈何?曰: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之矣。”又说:“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黄三枝先生重视传统,认为背离传统,不愿在其根基上苦下功夫,很容易误入“野狐禅”。对当代艺术也不无担忧:“当代艺术得到了追捧和名利,跟风者众,因为很多人不愿在千年传统上下功夫,你看吧,因为他们的底子薄,几年后这种没有根基的艺术,也就是几年后,在此路上牺牲的人比一场战役牺牲的人还要多。”黄三枝先生在传统文脉和大自然中孜孜以求痛下功夫,在“与古人血战”的同时不忘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十数年前,曾历时数载深入名山大川写生,不问寒暑,餐风宿露,与一砂一石相伴、一花一草为友,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版图,近年常出入敦煌、米脂、西双版纳、齐鲁等地,从大自然中取舍,提炼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寻找“借古开今”的源泉。
  曾国藩《冰鉴》说“貌有清、古、奇、秀之别”,黄三枝先生作画则遵循“清、厚、奇、古”四字。清是清气,污浊则缺少阳光之气;厚则沉着厚重,不显媚俗态;奇而不诞,有若神助,有意外机趣;古为拙朴而不怪,怪则易堕野狐禅。
  平常人作画,惜墨如金只惜在纸上,黄三枝先生则作多大画用多少墨心中有数,一幅作品完成,纸上砚上没有多余笔墨,笔洗中的水也依然是清净的,如平时吃穿住行,克俭纯朴,毫无铺张浪费。黄三枝先生认为,作画不但要笔笔生发,还要笔笔生意,笔笔生趣,笔笔生动,方为好画,所以其作品笔法森严,张驰有度,无论粗细、浓淡、干湿、枯润,都充满灵动感,如游动的生命。古人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这种律动的笔墨,正是“六法”中的气韵。
  黄三枝先生作画善于用笔用墨,也善于用色,如写意牡丹用的胭脂,富贵而脱俗,虽为春色,却可凌霜,愈见清高。用薄色如西子肌肤轻纱笼罩,厚的地方则白粉敷墙重重积压,富有立体感。画牡丹素以悬市易米者居多,所以多为“求悦庸人之耳目”,或学吴昌硕、齐白石,千人一面。黄三枝先生糅合了徐渭、吴昌硕,乃至今人众多优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
  古人常以梅喻为高士,喻为知己,看到黄三枝先生所作的梅,让人想起了当年先生冒着生命于风沙恶劣、酷暑炽面的胡杨林中写生的不屈精神。黄三枝先生作画善于留白,梅干屈曲盘旋,如奇石,似高山,气韵在流动,仿若火山喷薄而出。圈圈点点的梅花错落其间,稠密疏落,妙粹灵通,极尽其趣。黄三枝先生突破了传统的笔墨,也突破了传统的布局图式。黄三枝先生说:“生活的磨难,世事的变迁,人情冷暖,乃人生大幸也,它使我成长。我总是在波折中成熟,每一次挫折都是拉近通向艺术巅峰的距离。”这梅的性情神韵,如其所画的胡杨林一样,无疑是黄三枝先生的内心写照。这梅的精神面目,千古常新。
  黄三枝先生多年来在恶劣的环境下写生,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作画受尽折磨,但他对自己的苦难却漫不经心:“到京城什么都没突出,就落了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对艺术却充满了感伤:“仰望传统是一座座山峰,再观今人是一个个山头。悲矣!”
  其实,众多有艺术史使命感的人,已找到了今人的山峰,当代的写意花鸟史,不能少一个黄三枝。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