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一炼十 ——海德春拍精品赏析之李可染

采一炼十 ——海德春拍精品赏析之李可染

采一炼十 ——海德春拍精品赏析之李可染

日期:2015-04-11 09:36:12 来源:南京海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名家 >采一炼十 ——海德春拍精品赏析之李可染

 

 

仿黄慎笔法 70X26CM
  题款:仿黄慎笔法,彭城李可染写。
  钤印:李染之印(白文)

赤城霞 62X33CM
  题款:赤城霞乙丑冬日,李可染写。
  钤印:李染之印(白文)

合在瑶池 62X33CM
  题款:合在瑶池,乙丑(1925年)末冬彭城李染可染作。
  钤印:李染之印(白文)

秋菊绕篱 62X33CM
  题款:秋丛绕舍是陶家,遍绕籬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李染。
  钤印:李染之印(白文)  

  上图花鸟人物四条屏为李可染先生于1925年冬日所作。李可染先生是江苏徐州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他各个时期的人物画在笔墨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此幅为先生20岁之前的作品,此类题材甚为少见。上世纪30年代初期,他的人物画用线流畅细匀;40年代的人物画更趋纯熟,笔势纵恣,风驰电挚,一气呵成。1943 年李可染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作为其钻研传统艺术的座右铭。在其40年代的山水花鸟画创作中,李可染保持著继承传统的疏简淡雅的文人画风。1947年在北平拜齐白石为师,学画十年,逐渐摆脱了用线快与轻的画风,体会到笔墨分量对于作品的重要性,形成了后期雄浑厚重的艺术风格。
  第一幅为先生仿黄慎所作人物画,黄慎是扬州八怪之一,人物画多用减笔,以“柴笔描”描绘人物形象简练生动,笔法粗犷,具有草书意味,特别是人物衣褶的处理运笔快速而果断,渗透着笔墨意趣。李可染此幅画中老人形象憨态可掬,长袖垂地,须发皆白,形神兼备。画中粗笔挥写,以简驭繁,衣纹顿挫,清雅疏淡,墨色浓淡相间,体现了李可染对传统题材新的理解和独特的观察力。
  第二幅题款为“赤城霞”,梅色点点,枝干纵横交错。第三幅画题款的“合在瑶池”引自陆龟蒙的《白莲》。第四幅题款引自元稹《菊花》,即“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三幅花鸟画笔墨轻灵,朴拙有趣,从容成熟,有胆有气,百看不厌,表现出李可染不拘成法、灵活多变的绘画风格。
  与齐白石等不同,同为大家,李可染画作存世不多,而大部分精品在博物馆,市场上较少流通。李可染作画极认真,他自谓“苦学派”,一幅画,少则几天,多则累月,极慢的速度,加上不满意即销毁,如闲章“废画三千”,故其画作存世不多。李可染对艺术执着追求,对作品精益求精,加上藏家对李可染作品艺术价值高度认可,此幅李可染早期的人物花卉画尤为珍贵。

  扬州风骨 海上遗韵
  ——李可染十八岁作品析
  萧平

  在李可染先生发表的大量作品和关于他的诸多传记、论文中,几乎找不到他二十岁以前的画作和介绍,更没有关于他的花卉作品的记载和评书。近期,笔者在金陵饭店文化艺术中心今秋书画拍卖会征品中,看到了李可染作于一九二五年的花卉和人物(四屏,花卉三,人物一,皆纸本、设色,见图)。这一发现,无疑将能填补李可染研究资料上的缺憾,值得介绍给大家。
  可染先生一九零七年生于江苏徐州市,自幼爱画。一九二零年,十三岁,拜师同里钱食芝,学王翚一路山水。一九二三年,十六岁,小学毕业,赴上海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九二九年,十八岁,毕业回徐州,受聘于徐州市第七师范学校院小,作美术教员。一九二九年,赴杭州,考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从研究的角度看,在可染先生青少年时期的这段学历中,有三个阶段的画况是应该考察的:其一是从钱食芝学山水画的两、三年;其二是赴上海美专学习以后的一个阶段;其三是进入杭州西湖艺术院之后。由于“早年旧作尽毁于战乱”(李可染 1979年题旧作《山亭秋爽》语),可染先生作于一九三一年的《关云长》和作于一九三二年的《湖滨景色》,曾被认为是“目前能见到的两幅最早的水墨画”(万年青《论李可染艺术风格的形成》,香港《名家翰墨》第25期)。这些作品,从形式、线条到书款,都近于林风眠(当时任西湖艺术院校长),李可染的这一画风,在人物画上,延续到四十年代初,又结合了梁楷和张大风简放的笔意;山水画则开始取法石涛和八大,“游心疏简淡雅”(李氏旧题作《山亭秋爽》语)。四十年代后,李可染所存作品渐多起来,评论也不少,这里不再赘言。
  李氏入上海美专之前,即十六岁前的作品,恐怕是难以寻觅了。也不知其师钱食芝有无作品存世?钱氏在接受李可染拜师后曾赠他一画,并题诗其上,末尾四句曰:“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自鹏搏上,余渐鹢退飞。”当时李可染才十三岁,已能“弄墨”,即涉入国画的领地了。老师如此夸奖,可见其自学的程度不差。“汝自鹏博上”一语,反应了这位启蒙师的预见性。
  李可染先生进入上海美专后的画况,新发现的花卉人物屏,提供了极好的实证。这四幅画自徐州,据说是李氏老家邻居所存,原为四季花卉,因其中一件不慎被撕坏,又索补了一幅人物。花卉三件:其一为红梅,款书“赤城霞,乙丑冬日,李可染写。”;其二为荷花,款书“合在瑶池,乙丑末冬,彭城李可染作。”;其三为秋菊,款书“秋丛绕舍是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李染。”三图均钤同一白文方印“李染之印”。可见,李先生除原名李三企或李永顺(万青力、孙美兰两家所言不一,笔者未及考),学名李可染外,还用过李染名的。“李染可染”的署款方式,说明当时这两个名字是同时使用的。三幅花卉,画风均类乎吴昌硕,如梅之纵干横枝相穿插的章法,如荷之阔毫泼飞的笔法,再如菊之侧枝斜挂的险挺气象,还有朴实而明艳的色调,无不与海派一脉相承,尽管它显然是稚嫩的。据考,上海美专中,教过李可染国画的教师是诸闻韵和潘天寿。诸闻韵乃诸乐三胞兄,一九三八年四十四岁去世。他与潘天寿都师事吴昌硕,早期画风皆与吴氏甚近。李氏受其影响,承袭海派遗韵是必然的。乙丑为一九二五年,李可染从上海美专毕业回到徐州,作出如上风格的画,完全合乎情理。甚至,连李氏书款的偏于方笔的行书,都与诸闻韵有所相合。应该说,这些正是他两年上海学习的收获。
  另一件人物画,写一坐于蕉叶上的老者,白发银须,袒胸露腹,俨然仙人。款书“仿黄慎笔法,彭城李染写。”钤“李染之印”,与前三图同。书体亦相仿佛,略为圆浑了些,画笔也胜于前者。其绘制时间一定晚于前三图,可能在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七年间。所画老者,形神和用笔都似黄慎(“扬州八怪”之一),敷色也相类。他大约看到了黄慎的真迹或印本,对临或背仿而得。一个不足二十岁的青年,对前人笔墨能有这样准确的理解,并非易事。十年后,徐悲鸿先生为李可染画展写序时还称赞他的人物画,能使爱好黄慎者得到满足——“世之响慕瘿瓢(黄慎)者,于此应感啖荔枝之乐也。”
  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是否还应包括“四王”中的王翚,二十岁前的李可染都用自己的画笔作了实践和尝试。这些,都构成了他走向成功的基础。
  李可染先生在其晚年谈到学画山水时,曾讲了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饿了,先吃了个烧饼,不饱。再吃个馒头,还不饱。又吃了一个包子,饱了。他说,早知道烧饼、馒头无用,开头就只吃一个包子就好了。”在艺术的道路上,捷径是没有的。作为“苦学派”的李可染,更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高峰的。只有研究他的以往,他的一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批早年作品的价值,正如饿汉先食的烧饼,是李可染艺术轨迹的一部分,是研究李可染所不可缺少的。

  转自《收藏家》 1995年第4期


  预展 | 时间 & 地点
  时间:6月25- 26日
  地点:南京金陵饭店 昆仑厅
  拍卖 | 时间 & 专场 & 地点
  时间:6月27日
  专场:中国古代书画
  中国近现代书画
  当代水墨
  专题拍卖
  地点:南京金陵饭店 博爱堂
  晚宴 | 时间 & 地点
  时间:6月26日晚上
  地点:南京金陵饭店 锺山廰
  期待您的光临!
  --------------------
  海 | 德 | 拍 | 卖
  征集热线:4008516568
  办公室:025-86577506
  胡sir:13912967828
  赵sir:13770306111
  地址:南京市白下路273号
  海院伯利兹科技园A1栋5楼
  邮箱:head@njbroad.com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