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摄影界泰斗吕厚民于2015年3月9日凌晨0:36分,因前列腺癌癌细胞转移肺部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8岁。据吕厚民之女吕方回应,将于3月15日上午10点在北京医院进行吕厚民遗体告别仪式。
历史选择了吕厚民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吕厚民选择了为今人和后人捕捉永恒历史瞬间的职业。这位曾经将镜头对准了开国领袖毛泽东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用照相机记录下中南海历史画面的享年88岁的老人,毛泽东主席曾用“短小精干”评价他。
吕厚民,黑龙江省依兰人,曾为中南海摄影师、组长,1949年建国以后从东北电影制片厂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是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摄影师。14年里,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瞬间。曾任中国摄影协会的副秘书长、常务书记、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的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
工作和生活中随性大气的“老吕”
他的生前最亲近的好友之一著名摄影师朱宪民,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我和他从1975年认识,1978年开始在一起工作,已经整整40个年头。他这个人是最没有架子的,最谦和、最亲近大家的一个老领导。是一个比较和蔼可亲的老人。多年来,他一直在创作。在他这个年龄,很多和他同龄的老一辈摄影家都不再拍照片了,但是他一直在坚持创作。三个多月前,我们还一起在湖南毛主席的故里搞创作,他临终前,也就是2014年11月,在湖南举办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展览就是《毛主席回家了!》。”
熟悉吕厚民的人都知道,平时工作中的这位老先生对自己总是要求严格,说话严谨,为人谨慎。“他很少说话伤人,很少说别人的缺点和毛病,都是团结、友谊。他最大的特点是和善,为人善良”好友朱宪民如此评价道。
曾经与吕厚民同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共事过的那日松,回想起吕厚民也是用“没有架子”来形容。“我是1991年至2001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期间吕老是协会的一把手。虽然吕老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重要的一个领导,但是那会儿我觉得吕老就跟我们的老朋友一样,从来没有管他叫过‘书记’,我们更习惯叫他‘老吕’。有几回我们一块出差参加活动,好几次我都是跟吕老同屋睡。那会儿搞摄影活动没有那么好的条件,都是安排两人一屋。有时候我坐在屋里看电视,吕老习惯晚上早点儿睡,但是吕老也从来不埋怨什么。”
即便在耄耋之年,依旧可以在很多摄影活动的现场可以看到吕厚民矫健的身影。那日松回忆到“大家一起出差时,我们经常都说吕老都80了,走路、爬楼、爬山比我们都快。我们起初还以为是吕老怕我们担心,后来是发现真跟不上他的步伐。”在那日松的印象中,吕厚民是一位真正的摄影家,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家,“想玩就玩,想喝就喝,特别的随性大气。他对朋友都特别好,很多摄影家把自己的作品视为生命一样,吕老从来不把那个东西当回事,经常送人自己拍的照片。”

毛泽东在书房(1963年,摄影:吕厚民)
聚焦历史瞬间 凝固永恒画面
吕厚民去中南海专职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拍工作、生活照前,曾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照相科工作,后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那时的吕厚民做梦也没想到,他会被通知去从事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任务。没有任何背景的吕厚民说:“那时完全是服从组织分配,让到哪就到哪。能担任这么光荣的任务完全是一种机遇。”
那是1950年,21岁的吕厚民接到任务后,一干就是八年。期间,吕厚民拍摄了一幅幅珍贵的,后来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领袖人物照片。之后,吕厚民成为新华社摄影记者,开始走出中南海,拍摄了许多反映祖国建设的新闻图片。1961年至1964年,他再次担任毛泽东的随身摄影记者。
吕厚民时常对着自己拍摄的一堆照片冥思苦想,怎样才能透过镜头,在记录领袖的工作和生活的同时,在珍贵的瞬间中表现出领袖的质朴、亲切、伟大又平凡的一面。吕厚民说:“毛主席喜欢自然、真实的画面。很少要求我们摆拍。”这既给当时的吕厚民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但同时也让他觉得,有时需要表达的主题没有强化出来。于是,他就与其他工作人员精心“策划”,完成了几张寓意深刻的照片,并流传至今。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吕厚民一直想拍一张反映毛泽东读书、学习的照片,但苦于没有机会。1961年的一天,毛主席到杭州会见国外领导人,吕厚民早早来到主席住处等候。见到主席后,吕厚民看离会见的时间还早,便提议给毛主席拍照。主席立即答应,回到办公室,拿起毛笔写起唐诗,吕厚民用120胶卷一口气拍了一卷……拍摄结束后,主席对吕厚民说:“好了吧,完成任务了吧,走,见客人去!”在吕厚民眼中,毛泽东是个和蔼可亲、诙谐幽默的长者。他说:“毛主席十分随和,从不计较照片拍得好坏。”

欢送志愿军回国(摄影:吕厚民)
“短小精干”的最高评价
吕厚民一直通过摄影的方式,为新中国提供真实可靠的解读文本,而他的人生经历,也成为那段历史的一种解读。
1958年,吕厚民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随军记者。为采访最后一批从朝鲜撤军的志愿军战士们,吕厚民在朝鲜工作了一个月。有一天,他正在咸兴北道沙里院大街采访朝鲜人民欢送志愿军归国。当时人山人海热烈感人的场面,使吕厚民意识到,这是难得的机会。他冲出人群,正好有一辆朝鲜人民军的吉普车停在路旁。他说明情况,登上吉普车的盖子上,迅速按下了快门。
他用镜头记录下朝鲜人民欢送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他曾说:“《欢送志愿军归国》拍摄了朝鲜人们把一位志愿军抬起来欢呼,并手摇鲜花的欢送场面。”这幅作品,曾在前苏联、德国、古巴的国际摄影展中获得大奖。也因此,古巴邀请吕厚民去参加活动。
当时新华社打电话到主席办公室征求意见,毛泽东亲自询问了吕厚民的意见。“作为年轻人,我能有机会出国长长见识,当然好了。但一切以国内工作为重”。听完吕厚民的回答,主席欣然批准他出国的事。从古巴回国以后,主席还向他询问去古巴的见闻,吕厚民简要地汇报了一些感受。主席听后笑着说:“你还不错嘛,短小精干。”
“短小精干”这四个字让吕厚民终生难忘。“那个年代出国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更难能可贵的是有毛主席的正面评价,这是对我工作的最高评价,这是对我工作的认可与信任。”吕厚民曾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毛泽东与周恩来(1953年,摄影:吕厚民)
身手敏捷 屡获大奖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当时的照相设备和技术不高,摄影师用美国产的斯比格莱费克斯新闻镜箱,用钨丝灯泡,拍一张须换一个灯泡。暗盒里一次只能装2片胶片,拍完后要立即拉开暗箱再装胶片。因此,有时动作再快,也抓不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
为拍到一些珍贵的瞬间,吕厚民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会议最后一天下午散会时,台上台下的人陆续退场,吕厚民看到周恩来也站了起来,但没有退场,而是手拿文件,大步朝还在看文件的毛泽东走去。周恩来还没有走到毛泽东跟前,毛泽东已感觉到了,立即站了起来。周恩来首先给毛泽东看手中的那份文件,说了几句什么。从面部表情看,心里很高兴。毛泽东看了也很高兴,就把自己桌子上的文件拿了起来,翻了两页给周恩来看,并交谈着。就在这时,吕厚民按动了快门。
这张照片在国内外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照片不仅生活气息浓厚,而且两位伟人长期形成的和谐与默契,自然地流露出来,成为一幅经典之作。这幅照片,很快被制成大幅挂画,在国内外销售,进入了千千万万家庭中,许多人至今还保存着。

《毛主席在庐山》
家喻户晓的庐山系列
他镜头下的伟人形象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既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领袖气魄,也有朴实亲切的父亲慈爱,还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领袖之间则也会寻常般的轻松互动。广为流传的《毛泽东在庐山》系列,便是用自然风光表现出当时中国的特殊时代环境,以及历史中的国家领导人的形象。
在众多照片中,一幅拍摄于1961年庐山含鄱口的照片是吕厚民的最爱。照片上,天高云淡,毛泽东独自坐在石凳上,头向左偏、微微抬起,似在思考。
1961年,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中国内外形势空前恶劣。同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主要议程是粮食问题、市场问题、两年计划和工业问题,议题沉重。
吕厚民曾接受媒体采访介绍,那年毛主席去庐山,仍保持着晚上办公的习惯。拍照当天天气特别晴朗,工作人员便希望主席能出去活动、休息一下。走到含鄱口,恰巧旁边有个石凳,主席便停住脚,坐上去。
“1961那年,国内外发生了很多变化。一开始主席坐在那里边想事情,边和秘书交谈。后来秘书离开了,他一个人侧着身子,望着云山思考。时机难得,当时,我和主席身边的警卫员请示了一下,便拍下这张照片。”吕厚民回忆,“搞摄影的人都知道,拍黑白照片,都希望能留下当时光影条件下的片子。主席坐在那时的环境里,还有天空的云……加上被拍照者的神态与周围的环境的融合度——这些都驱使我按下快门。”
“能给历史留下这样一张照片,我真的很高兴。这是我给主席拍过的照片中最喜欢的一张。”吕厚民曾说。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