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倩:OCAT十年 当代艺术馆群的“持久战”

栾倩:OCAT十年 当代艺术馆群的“持久战”

栾倩:OCAT十年 当代艺术馆群的“持久战”

日期:2015-03-04 10:32:21 来源:雅昌艺术网

名家 >栾倩:OCAT十年 当代艺术馆群的“持久战”

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馆群总馆馆长栾倩

  羊年春节长假即将来临前,与栾倩在OCAT深圳馆的图书馆见面,她刚忙碌完节前慰问华侨城集团退休老职工,马不停蹄地又赶到OCAT深圳馆召开2015年工作部署会议。
  平日常在各大展览活动中与栾倩碰面,温文尔雅的笑容总让人倍感亲切,消弭距离与她交谈。多年来栾倩一直在华侨城集团统筹处理林林总总的事务,但转身换个频道便与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媒体、艺术机构和员工打成了一片。“虽然我性格是比较有亲和力的,容易打交道,但是对工作的要求却比较严格。”栾倩是一位追求完美的摩羯座,不仅执行力特别强,还是一个工作狂,骨子里对工作上要求完美,在她手里没有处理不了的事情。
  从何香凝美术馆办公室主任算起,栾倩参与美术馆的工作已有17 年。从企业转向美术馆,栾倩说她在经营管理转换的过程中小心谨慎、虚心学习,这样的风格或许源自她多年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经验,亦或是因为她学法律出身的背景。诚如她在采访中的沉稳、细致,对于每一句的措辞都反复思量。


2005年OCAT开馆展“起飞”展览现场

  从法务人到美术馆长的变身
  在深圳,栾倩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种推动当代艺术生态发展和建设的项目与活动中。不知道的人,大抵会认为她是艺术科班出身的人,这也符合人们对一个当代艺术馆群馆长的常规想象。其实,她大学毕业于法律系,毕业后在南京市检察院从事法务工作。而后随家搬迁来到深圳定居,“1995年我来到华侨城集团,当时在投资管理部做法务主管。1997年4月18号,国务院侨办委托华侨城管理的何香凝美术馆正式开馆了,一年后我也调到了何香凝美术馆,从办公室主任到馆长助理,在这里工作直到2002年。”
  至今已经举办了8届的深圳雕塑双年展,前身是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第一届始于1998年,这正是栾倩到何香凝美术馆后接到的第一项任务。“第一届从发起到实施,时间很紧,也没有大型展览的经验。我们与深圳雕塑院合作,当时有三位策展人,黄专、孙振华和鲁虹,大家一起在1个月里奔走于各大美院和雕塑家工作室,最后挑选了二十件作品在何香凝美术馆的前广场花园中展示。从过程到开幕,从艺术家到作品,至今印象还是那么深刻。”后来在任克雷馆长(时兼任华侨城集团公司总裁)的倡议下,雕塑展成为了延续性的品牌,第二届还首次走向了公共空间,邀请艺术家结合华侨城的环境进行创作。“在黄专老师的策划下,当时已做到初具国际化,不仅邀请了贝纳维尼和菲利浦金等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参展,还有港澳台艺术家和当时国内活跃的艺术家参与。规模很大,过程也很辛苦。”栾倩忆述。到2001年中法两国合作策划第四届雕塑展时,又实现了由一个环境雕塑展向一个多媒体的、公共空间的观念艺术展的转换。“当时何香凝美术馆是国内最早关注当代艺术的美术馆之一,可以说,每一届雕塑展都在寻求新的突破。”而栾倩也在美术馆与艺术家、策展人之间,在展览中与各个合作方和资源体系,不断协调、周旋,为落地实施提供保障,也在其中摸索、成长,收获经验。
  2002年栾倩被调回华侨城集团担任行政总监。2008年,时任华侨城集团总裁助理兼首席文化官、主管集团文化产业项目的栾倩,再度兼任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至今。2012年,她又担起了旗下包括五个分馆和数个展区的OCAT馆群馆长的重任。


OCAT研究中心(北京馆),OCAT十年(2005-2015)研讨班

  当下美术馆建起来相对容易,而且中国有的美术馆硬件设施可能相比国外都更胜一筹,但想要经营好美术馆,软件配套及管理工作却是一场持久战。“现在院校里设置的艺术管理课程多少会与现实的美术馆运作有一点脱节,课本中的学识跟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可能会有一定距离,所以我们的馆员更多的是要在现实的工作当中不断地得到培训、不断地学习进步,从而适应岗位的要求。”栾倩针对美术馆日常管理有感而发。
  就在采访前几日,栾倩与其他全国美术馆馆长同期参加了2014全国美术馆年会,她坦言,“接管一个美术馆首先要了解这个馆目前的运营状态,如何让美术馆继续前行是要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目前全国美术馆行业欣欣向荣,百花齐放,每家美术馆的定位和工作方式都不一样。OCAT各个分馆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规划,也聘请了各自的执行馆长或艺术总监,要协调好工作,适应这个发展,整个管理团队要能跟上,这一块建设对我们馆群来说还是蛮大的挑战。”
  栾倩以最早成立的OCAT深圳馆、同时也是馆群中的总馆举例,在日渐成熟步入正轨的状态下,深圳馆在2005年以来的建设基础上开始扩展,规划着新馆的空间及设施:“未来新馆预计有约8000多平米,配套有大面积展厅、公共教育空间、报告厅、图书馆、专业画库,还有公共休闲空间、商店、咖啡厅等,为馆群提供一个综合性基地。OCAT多年来收藏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将在常设展厅中固定陈列。这个运营对我们人员的要求会更高,包括我们的制度、管理模式、公共服务、画库管理等都会产生新的要求,尤其是收藏研究这一块。”
  栾倩回到集团办公室常被同事调侃“您是艺术圈的人”,这是因为她现在投入在美术馆的时间和精力比在集团更多。“这么多年下来在集团的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运作惯性,而美术馆的很多工作还需要搭建和摸索,也需要继续学习,很多事情不学习不行。”只要时间允许,不管是在北京、上海亦或国外的展览,她都会抽身去看去学习。即便是在休假中,也仍会处于工作模式,常把看展览和学习列入主要行程。OCAT给馆员们也安排了出差或出国参观重要展览的机会,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以及巴塞尔艺博会等。“我们需要关注和了解当今国际上当代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来也通过参观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与他们进行交流,来了解别人的管理经验、运营和发展。这两者都非常重要。OCAT不是孤立的、闭门造车的馆,艺术也是有相关性的,需要保持与外界的联系,观察和交流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王广义:冷战美学》,2012年

  十载OCAT:从机构到当代艺术馆群
  2015年1月28日,适逢OCAT建立十载,栾倩也见证着十年间OCAT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2005年的OCAT,更常用的名称是“OCT当代艺术中心”,目标成为中国独立艺术的代名词。它的英文名更特意选择了“Terminal”(航站楼)对应中文里的“中心”,来贴切地反映机构的理念:“做中国当代艺术的航空港”。2012年4月,OCAT正式登记为独立的非营利性美术馆,随后逐步构建出布局全国的当代艺术馆群。这是中国最大的美术馆连锁品牌,旗下除了位于深圳的总馆和华·美术馆外,还有上海、北京、西安、武汉四地的分馆和分展区。在 OCAT 的馆群版图上,总馆馆长的身份让栾倩成为了企业和美术馆群的协调者,在总馆的运营外,也要统筹理事会兼顾整个馆群的规划与发展,以及各个分馆的基础创建工作。她感慨道,“OCAT在中国来说也是一个特别独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最初是何香凝美术馆下属的艺术机构,在黄专老师的主持下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也致力推动中国与国际当代艺术的交流。2012年以后,对OCAT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从独立登记为一个非营利的艺术机构,发展到馆群概念,到今天两三年的时间里各个馆已经都初具规模。通过在中国五个重要城市的布局,形成了一个综合性艺术群体。这十年间的发展也是随着我们国家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包括艺术家、机构等方方面面大环境和形势的发展而形成的。”
  回顾2014年OCAT馆群的工作情况,栾倩一一道出,“深圳馆共做了7个展览,以及演出季、放映季,还有34场公教活动。华·美术馆9个展览,18场公教活动;OCAT上海馆有4个展览,27场公教活动;西安馆5个展览,19场公教活动;筹建中的OCAT研究中心(北京馆)也已经开展了2期研讨班活动。此外还有四个展区分别将不同的艺术项目推向了公共空间:深圳欢乐海岸展区的新视觉艺术节以‘多型演变:一次近距离观察’为主题,继续聚焦国内的学院艺术教育;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开展到了第八年,邀请艺术家姜杰创作‘大于一吨半’并召开了相关研讨会;深圳OCAT前海展区推出了‘关晶晶个展’;武汉展区举办的是青年雕塑展。整个馆群的活动、展览体量都很大。若要让我评出哪个馆或是哪个展览做得好,打个比方他们都像自家孩子,并且孩子很多,一定要评出最好,其实很难。因为每个馆每个项目都是希望做到最好,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之公共项目”抱怨合唱团“,2014年

  谈到2014年深圳馆的重点项目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栾倩介绍说:“本次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的规模和代表地区达到了历届之最。另外这次‘我们从未参与’这个策展主题通过对‘社会雕塑’和‘参与式艺术’的关注,不仅拓展了人们对于雕塑的认知,还集中展现和讲述了艺术怎样参与到社会当中,塑造现实关系或者参与建设,也引导我们艺术从业人员和观众对‘参与’本身的价值和在当下的意义重新进行反思,从艺术创作到个人社会行为,何谓参与,如何参与。表现形式上也给深圳的观众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特别是一些公共项目,比如公共示爱、抱怨合唱团在公众中做得比较成功,反响很热烈。另外我们走出美术馆,让作品化身地铁里的灯箱广告、艺术家带市民在城市里进行一场植物漫步等,通过更多创新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当代艺术的创作和自己的关系,这在当下非常有意义。”


华·美术馆D-TALK系列设计论坛

  “华·美术馆、上海馆和西安馆在各自执行馆长的组织下按照自己的学术定位开展的展览、学术和公教活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和规模。武汉馆在当地城市规划完成之前,会作为一个展区,在公共空间开展艺术活动,不久前青年雕塑展就刚在武汉开幕”,栾倩对于其他馆的发展情况说道。
  2015年恰逢OCAT十周年,栾倩和执行馆长黄专以及馆员们早已未雨绸缪准备着十周年的展览项目。“今年以黄专老师为首、各馆执行馆长统筹,每个馆将推出一个‘OCAT十周年’庆典项目:深圳馆是耿建翌个展;上海馆是皮埃尔收藏展;西安馆是‘与绘画的动作有关’,它是去年开始的“与绘画有关”展览系列的延续;华·美术馆是邀请产品设计师山中一宏策划的群展‘圆’。十周年还有一个核心活动就是10月份OCAT研究中心(即北京馆)的开馆活动,包括‘OCAT学术回顾展’和相关研讨会,这是在OCAT八周年举办的展览‘捕捉——以OCAT出版为主体的思考’基础上,进一步对自我的深化梳理和剖析,也希望由此促进我们今后的发展。”
  独立性、专业性、公益性是OCAT将一直坚持的宗旨。谈及美术馆每年的运营经费,栾倩直言不讳,“OCAT每年都会先召开学术委员会把下一年度的学术项目基本确定下来,然后召开理事会汇报和确定这一年的预算,之后基本上按照这个预算来执行,根据费用的情况量力而行来做我们的一些项目。”就深圳馆的年度经费栾倩说道,“目前主要经费都来自华侨城集团的支持和赞助,深圳市和区各级政府目前也有比例较小的一些支持在公共教育方面。今后我们也会继续完善我们的理事会制度,希望能够吸收更多来自民间和政府的赞助。”

  艺术馆群的资源调配
  栾倩常说,担任OCAT执行馆长、艺术总监和学术委员的各位艺术界专家、老师们对OCAT专业方向的核心建设功不可没。在馆群的想法诞生之初,黄专受邀规划馆群的学术定位,栾倩受命统筹集团战略发展部、品牌部、财务部对运营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方案。她常把自己放在一个支持和协调者的角色,统筹和协调着美术馆运营和专业结合的各项工作,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
  资源调配对于任何一个美术馆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当下。从何香凝美术馆到OCAT,都是人员精简、足履实地的机构,栾倩对此深有感触。“特别是承办大型公共性展览时,十来二十个人的力量是不足够的。除了有专业的策展团队之外,执行团队也很重要。当时来自华侨城的规划、建设、安装、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资源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和帮助。”
  近20年来,栾倩感到深圳的社会环境和市民文化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其实一开始在深圳这样的地方做艺术类的展览和讲座很难。从听讲座的人寥寥无几,到深圳市政府通过宣传文化专项基金来支持艺术活动,渐渐接受熏陶关注艺术的人群越来越多,现在文化氛围不一样了。前天我们刚刚举办的一场D-Talk设计论坛就有一千多的观众参与,香港M+和蛇口V&A设计博物馆的同行来到现场也被震撼了:深圳的艺术公教活动怎么会这么多观众?我觉得原因当然首先有演讲者的影响力,同时我们长期积极与协会、学校、媒体等社会组织开展合作,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另外我们也通过多年的坚持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观众号召力,这个城市的受众人群也在扩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一个效果。”
  OCAT馆群成立后,馆群资源的共享也是OCAT发展中的又一特色。“对于一个精干的团队来说,团结馆群的力量很重要。比如我们西安馆只有5人,上海馆只有6-8人,北京馆也只有5-6人,当他们做一些大型活动和展览的时候,我们都会从深圳派有经验的同事过去支持他们,包括布展、宣传、接待等。同样深圳馆这边的大型活动,也会请华·美术馆、西安馆的馆员过来支持。其实这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过程也是一个培训,大家都能通过工作流程来了解各馆是怎么做,从中间看到不足汲取经验。它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收获进步的机会”,栾倩说道。2015年,OCAT也将逐步开启联动各地分馆开展巡回项目的模式。


OCAT上海馆“不在此时——杨振中作品展”,2013年

  艺术馆群在运作时除了业务调配,日常的行政管理也同样需要调配。在栾倩看来,“专业化管理要制度先行,一个完善的制度和流程是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比如像财务,大家常会觉得这种行政事务与艺术会有距离和制约,可是因为美术馆是一个独立机构,机构里边有这么多工作人员,不可能天马行空地来安排,否则会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形成一个馆群以后,更需要按照一个贴合完善的制度来推进。所以我们现在馆群里有两种分馆管理模式:一种是委托总馆代管的‘托管模式’,展览等专业工作由执行馆长和艺术总监来规划安排,行政、人事、财务由深圳总馆管理;第二种是分馆直接与所在地华侨城项目公司合作的模式,相对比较独立,但因为机构小,很难自身建立全面的管理制度,所以总馆还是会对行政、人事、外事及经费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和支持。”
  万事开头难,一个跨越了多个城市、面临不同外部环境的馆群,在建设中也难免会遇上一些波折故事。但栾倩常对自己说的是:“没有困难的话要我们来干什么?”作为一个协调者,她深知有些事情常常会因为沟通中的偏差而产生误解。“我觉得以诚相待、真诚是最重要的,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会造成一些隔阂,要用沟通让大家了解到你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2013年关于北京馆的筹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问题还是出在了沟通上。我认为只要认认真真把馆做起来了,事情就全部明了了。”栾倩平静地说,“北京馆14年的筹备工作都比较正常,15年也即将要开馆了。只要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使发生一些矛盾,也可以有沟通和相互理解的基础。”
  在采访的最后,问起栾倩担任OCAT馆长以来的个人收获,她跟自己在企业的感受做了一下比较:“企业的管理相对来说肯定是更庞杂的,毕竟是一个这么大型的企业,难度和荣誉感同样强。美术馆结构和人员精简,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做好来也很不简单。在企业时更多的考虑是经营、市场、效益,但在美术馆让我收获最大的是通过艺术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世界,引发对哲学和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考虑当下的社会关系和个体自省的一些问题,对个人的思维逻辑、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很多改变,这是一生受用的。特别是与一些艺术家、老师、学者的交流,比如巫鸿老师、黄专老师、张培力老师、凯伦·史密斯、王序、卢迎华、马可·丹尼尔等等,他们的治学方法也给我很多收获。”“这种收获是在企业管理上体验不到的,所以我很幸运”,栾倩最后总结道。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