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舜威
浙江美术馆是一座年轻的美术馆,从2009年正式开馆至今仅有五年时间,但已经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大馆之一,其馆藏从零增加至目前的18000多件,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50个左右,每年观众人数达60万人次以上。现任馆长斯舜威自开馆便担任副馆长,全面参与了美术馆的管理运行工作,见证了整个美术馆的成长过程。2014年12月接任馆长后,斯舜威表示,由于自己一直参与美术馆的运营工作,对美术馆许多工作思路非常熟悉,所以在未来发展中将一以贯之,保持延续性。但作为理论学者以及凭借多年美术馆的管理经验,让他更加认清浙江美术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立足浙江书画 构建“中国风”
约见浙江美术馆斯舜威馆长正值美术馆展出“吴茀之艺术文献展”,这是浙江美术馆设立典藏专题陈列厅后举办的第二个典藏系列展览,展示了吴茀之先生很少见的写生稿、诗文稿、教学用的画稿、刘海粟的题词、弘一法师赠送的偈语等60余件作品。斯舜威说,很多画稿和文献都是首次面世,鉴于吴茀之先生在现当代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批作品将成为浙江美术馆珍贵的藏品资源。
斯舜威馆长在展览开幕现场说:“浙江美术馆的发展目标是要在西湖边上建设成为一座带有‘中国风’的美术馆。这是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冒雪勘察现场后提出的殷切期望。‘中国风’不仅要求建筑外观要有中国风格,立馆方向也要从征集典藏、学术研究、展览策划等一整套体系中体现出民族特色,其中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典藏和展示中国书画为主。此次吴茀之的藏品无疑为美术馆的传统书画收藏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何要建立具有“中国风”的美术馆?这一方向又是如何确立?
斯舜威馆长向记者介绍了杭州所处的文化地位。“杭州有其自己独特的文脉,从远的方面看,南宋曾在此建都,南宋皇宫就建在毗邻浙江美术馆的凤凰山。有学者认为,南宋画院就在此附近。从近的方面看,国立艺专于1928年在西湖边成立,首任院长林凤眠先生曾呼吁西湖边应该有一座美术馆,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同在南山路上,相距不远,这所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培养出了无数的在艺术上具有很高造诣的艺术家,他们都被载入美术史册。这是浙江美术馆必须传承并应该仰仗的重要文脉。虽然有的美术馆场馆规模很大,但如果缺少文脉支撑,其分量是远远不够的。”
浙江美术馆自开馆以来陆续举办了黄宾虹、吴昌硕、陆俨少、弘一法师、吴冠中等与浙江杭州艺术文脉有关的艺术家的展览,通过这些展览让观众认识浙江艺术,了解浙派书画的特点。在2014年,浙江美术馆举办了“西泠峰骨——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七任社长作品展”,首次集中展出西泠印社七任社长作品共350余件,以及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展览效应,在全国都堪称首屈一指。“宾虹气象——黄宾虹作品展”展示新浙派领军人物黄宾虹的山水、花鸟、书法作品百余件展出。“重返单纯——吴山明执教50年、从艺60年中国画艺术展”展现了中国美院教授吴山明六十年来在中国人物画方面的探索。这些艺术家或出生于杭州,或求学于杭州,或生活于杭州,在花鸟、人物、山水等各自领域取得一定的造诣,在浙江艺术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浙江美术馆不仅拥有这条重要文脉,而且许多艺术家愿意把他们的作品捐赠给我们,使得这条百年艺术发展主线越来越丰满。”斯舜威说,“在建馆之初,我们便接收了吴冠中先生捐赠的72件作品,其中包括他本人的作品56件,藏品16件。此后许多艺术家都积极向我们捐赠作品。去年,李震坚先生家属向浙江美术馆捐赠李震坚作品及文献4000余件,这是迄今为止浙江美术馆接受数量最大的整体捐赠,也是继上世纪50年代黄宾虹先生捐赠以后,我省最大规模的一次捐赠。李震坚作为‘浙派人物画’的创始人,方增先、吴山明、刘国辉等一批中国画名家都是他的学生,像这样的经典作品是我们收藏的重点。开馆五年来,浙江美术馆逐渐形成了以近百年浙派绘画为脉络的典藏体系。 ”李震坚作品展于2014年10月在浙江美术馆举行,遴选其中260件藏品展示给大众。
而在2014年7月底举办的“浙江美术馆开馆五周年馆藏精品展”中,全面呈现了五年来浙江美术馆的藏品征集成果。展览汇集了潘天寿、吴茀之、吴冠中、朱德群、赵延年、周轻鼎等众多艺术大师的精品之作,作品门类除了传统的国油版雕外,还有农民画、 剪纸、陶艺等各种门类。
“除此之外,美术馆也会通过举办主题性展览活动,大力配合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收藏反映浙江历史文化的作品。比如,“碧水流觞——‘五水共治’书法邀请展” 以中国历史上“治水”为主题的诗文名篇和名言警句为创作内容,旨在以书法艺术为载体弘扬“五水共治”的人文精神。从今年开始,浙江美术馆举办“新桃复始”春联系列展,计划每年以生肖寓意为内容,邀请浙江书法家进行春联主题创作,计划连续举办12届。首届展览“羊大为美——乙未春联展”一经展出,立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们还将准备收藏展览作品,这也是反映‘中国风’带有策划性的收藏。”斯舜威说。
学术统领 广度与深度发展
2014年是吴昌硕诞辰170周年,浙江美术馆在筹备吴昌硕展览时,已经被其他的美术馆、博物馆捷足先登。为了避免雷同,浙江美术馆特别策划举办了“西泠峰骨: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作品展”,以西泠文脉为主线,结合浙江艺术资源,联合西泠印社、浙江美术馆、浙江图书馆、湖州市博物馆、吴昌硕纪念馆、君匋艺术院、海宁市张宗祥纪念馆、天一阁博物馆、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等多家文化艺术机构,首次集中展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等西泠印社七任社长350余件作品,将西冷印社7任社长联展与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展览合二为一。展览对每一位社长进行艺术展示和深入解读,展览期间每周邀请专家向观众讲解西冷印社社长,这次展览相当于对西冷印社百年艺术发展进行了整体性的梳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浙派艺术特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其他美术馆从来没有做过,别人恐怕也不会想到,更难以做到。”斯舜威颇为自豪地说。
以学术引领展览是体现美术馆专业性的重要标准,只有以学术为统领,展览质量和展览效应才会提升。以“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为例,在70多天的展期内,观众人数超过35万人次,日观众量最高达2万2千人次,创下浙江美术馆的纪录。展览现场观众人满为患,不得不限制观众流量。究其原因,斯舜威认为敦煌展览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敦煌壁画本身,以其独特的策展理念、合理的展览结构、科学的展示方法、丰富的配套活动,显示了美术馆在学术上的高要求和对展览的高标准。

浙江美术馆
他说:“敦煌艺术展是一个巡展,之前已经在北京、深圳等多个美术馆均有展出。但是我们并不想照搬之前的展览模式,哪怕是巡回展,我们仍然希望重新梳理并融入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什么后来敦煌展巡展到浙江仍然非常火爆?在展览前期筹备中,我们认真考量了浙江的实际情况,浙江是敦煌学研究中心之一,浙江研究敦煌学的学者有几十位,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展厅,充分展示浙江与敦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还专门从四川博物院借来了50件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作品,这些作品很少在浙江展出。此外,我们还把整个美术馆营造成敦煌石窟的模样,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这个展览一下子引起了很大轰动,仅70天观众就突破了35万。”
随着现代美术馆的发展,对教育推广也越来越重视,它不仅能丰富展览的呈现内容,更能让观众了解展览,扩大展览的社会影响。“公益性美术馆的使命就是要做好文化惠民,也就是要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自开馆以来,浙江美术馆就实现免费开放,要早于国家的免费开放政策。在全国美术馆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后,我们要把开放政策落实得更好,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做得更多、更好。”斯舜威说。
五年来,浙江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以自主策划为重点,逐步形成艺术讲座、美术体验、惠民活动、导览讲解、观众互动、艺术鉴赏等9个活动类型和“新年祝福”“女人月影”“动画季”“怀旧中国风”“实验场”“设计界”等6个品牌项目。2014年“怀旧中国风”的主题是“传统生活中的传承”,向观众介绍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更好的将艺术推广到更偏远的农村,2014年还新增了“艺游乡里”品牌项目,在农村开展讲座、工作坊等活动,改善农村的艺术文化服务。2013年浙江美术馆教育推广做了180多场,2014年做了220多场,最密集时一个周末有13场。“如此多的教育推广,所以我们把志愿者队伍发挥到极致,许多项目是我们提出一个总体框架,然后向社会征集,所有的执行也向社会公开招聘,我们的职能部门起统筹作用,对社会艺术人才起到资源整合。”斯舜威补充道。
“2015年是浙江美术馆的‘惠民服务年’,我们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有效拓展文化惠民的新领域,顺应“新常态”,力求精细化,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去年一年浙江美术馆的观众人数是80多万人次,与浙江5000多万人口总量相比还只是少数,所以我们还要走出美术馆,把美术馆的藏品资源、展览信息、学术资料、公共教育活动带到乡村、基层,让更广大的民众分享文化艺术的成果,给偏远的地区打开一扇窗,让艺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人才培养与共赢
斯舜威曾较长时间担任《美术报》总编,是一位文化评论者、美术史论研究者,长期从事书画理论研究及书画创作,平时除了担任美术馆管理工作之外,他还在 《书法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北京晚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开辟个人专栏,出版有20多种著作。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各种研究书籍。也正于此,斯舜威也极为重视员工学术理论的培养。
斯舜威说:“美术馆要持续发展,美术馆的从业人员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高度,这样才能在展览活动、管理运行等各个方面达到学术要求。但是目前国内美术馆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紧缺,专业程度跟不上,现在也没有专门培养美术馆人才的专业,人员大部分是绘画、设计、史论专业,招聘来的新人需要重新培养。另外,也缺乏策展人这样的高端人才,既要精通美术史论,又要对国内外美术馆的发展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同时操作能力也要很强。美术馆缺少综合性的人才,无疑在展览的学术定位和品质塑造上是有一定的缺憾的。”
多年的美术馆管理经验,让斯舜威看到了这一行业的工作特点。他认为,对员工事业上的激励要比金钱激励更为重要。“事业单位的工资待遇是受限制的,除规定的薪酬外,一分钱也不能乱发,我常常告诫员工,想要升官发财就不要来美术馆工作,想要追求人生价值,美术馆是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实现一个人在学术专业上的提升和人格的自我完善。”

斯舜威在展览现场致辞发言
因此,为了提高广大员工的学术水平,斯舜威力主设立了读书会、职工之家,倡导与美术馆、美术史有关的书籍阅读和学术研究,不定期进行交流和分享。同时,他也鼓励有能力的员工参与展览策划、撰写学术文章,不受部门和岗位的限制,展览部以外的员工也可以申报策划选题,学术部以外的人员也可以申报研究项目。
在斯舜威上任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他与全馆员工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谈心。他将美术馆比作一条大船,每位员工都是水手而不是乘客,每一个岗位都不可或缺。他提出了对未来的四点构想,“共渡,共赢、共识,共约”,希望由此凝聚正能量,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让美术馆的发展同个人事业的发展达到和谐双赢。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