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两依博物馆馆长冯依凌
导言:两依藏博物馆是一家私人收藏馆,位于香港著名的古董街荷李活道。藏主冯耀辉先生是香港金融界的知名人士,醉心收藏。馆中以明清家具和西式化妆盒为主要藏品,家具皆为紫檀、黄花梨等上乘木材所制,西式化妆盒更是世界顶级珠宝大师以名贵材质与精湛工艺相结合的经典之作。冯依凌为香港两依博物馆馆长,管理着家族庞大的明清黄花梨、紫檀家具及欧洲古董珠宝粉盒收藏,其收藏量位于全球前列。
与冯依凌(Lynn Fung)的访问约在了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博物馆位于上环荷李活道,这条长约一公里的道路上,密布了大大小小的古董商铺和画廊,买家不仅是中国人,也有许多洋面孔。香港政府推广旅游活动虽然极少提及这条路上的古董买卖,但不妨碍这里几十年来以古董买卖集散地扬名在外。荷李活道向来租金不菲,能买下该核心地段的物业,并建有一座四层楼、近两千平方米的博物馆(据悉花费近十一亿港币),创办人之实力可见一斑。馆墙为黑白两色,并配有殖民地时期的百叶窗,馆内嵌上深色的木椽,灯火明亮现代与往故感并存。私人博物馆国外常见,但在香港还未流行,两依藏的成立开创了香港私人博物馆的先河。
“两依”的其中之“依”正是馆长冯依凌本人,另外的一个“依”是她的姐姐。两依藏的标志就是依字的对称倒影。说起“两依藏”,不得不提及冯依凌的父亲——创办人冯耀辉先生,他是香港金融界著名人士,冠有香港“股坛顽童”之称号。除了在金融界长袖善舞,冯耀辉痴迷收藏中国明清古董家具,尤其偏好收藏黄花梨、紫檀家具和稀有沉香,建立收藏的这30几年以来,他挑选藏品的原则是“美、珍、稀”,且只买不卖,现今所拥有的家具超过300件,不少是大型的顶柜、屏风和床,成对的桌子、椅子等,可谓香港收集明清家具的先驱,并早已成为全球收藏最多明清家具的藏家之一。他的另一大爱好是收藏珠宝粉盒,涵盖了大量卡地亚(Cartier)、宝诗龙(Boucheron)和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所属年代跨越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中叶。目前,其收藏量为全球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中包括英国玛嘉烈公主及香港已故巨星梅艳芳所使用过的粉盒。两依藏的展品来源于冯依凌家族的收藏,曾于展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伦敦Goldsmith’s Hall及香港亚洲国际艺术古董展展出。目前,“两依藏”外借了265件藏品在颐和园德和园戏楼展出,戏楼建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是晚清宫廷戏剧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展览名为“粉黛千秋,香港两依藏化装盒?手袋珠宝展”,其中精品包括一个制造于20世纪之初的卡地亚化妆盒、1940年代的爱马仕粉盒及一个精致的蛋形粉盒。
访问前夕,我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观看展览,三楼展厅入口处的背面连着冯依凌的办公室,当天办公室内坐了一位穿紫色T恤衫的男士,与冯依凌在聊天,那正是冯耀辉先生,据曾到过两依藏的访客反映,冯耀辉先生非常低调,如果遇到深谙明清家具的行家朋友,甚至会亲自带领观看,当然这种情景并不多见。冯依凌办公室由于被玻璃墙门隔开,她在里面办公的情景外界也是一目了然,似乎也构成了两依藏的一道风景。这位博物馆掌门人非常年轻,访问当天一袭黑色连衣裙,如同在新闻图片中看到的她一样,健康的小麦色肌肤,衣着风格简洁,很有亲和力,言谈中不时夹杂着几句英语。
冯依凌在香港就读中小学,在美国西北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她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修读英国文学、后殖民文学等。毕业后,她返回香港开始协助父亲管理家族庞大的藏品。冯依凌对古董的认识来源于父亲,小时候如果她愿意听,爸爸就会说家具的故事给她听。她印象最深的是爸爸讲床的故事,以前如果爸爸讲书桌、椅子都觉得没什么,但8、9岁左右,有一天,父亲搬了一张明朝的黄花梨床回家,她和姐姐看到了十分吃惊。“之前知道家里的家具很古老,但看到这张床突然觉得,哇,那不就有400多年了,我和我姐姐就在那想岂不是有很多人在这张床上死了?哈哈,父亲说我们怎么能这么想。那时候我和姐姐不是很想睡在这张床上,爸爸说我们不懂欣赏。” 小时候,她古董兴趣并不是特别大,“以前很少会认真考虑这些是什么东西”随着年岁的增长,她才渐渐地喜欢上这些藏品,而真正大量地阅读相关著作,从学术上开始钻研古董,是建立博物馆的这几年。每位到访两依藏的观赏者,均能在馆内导览人员的陪同讲解下参观,每一次展览、每一件展品的解说稿,都由冯依凌亲自撰写,“为什么明朝的人有这样的凳子,为什么这款凳子是给皇帝坐的,这款凳子是给女人坐的,有蝙蝠、有龙的原因……这些故事便于客人理解藏品,我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到访者提供不同的故事,这种阐释很重要,这是我读书和我现在工作相通的地方。”冯依凌说。
从小在这些珍稀家具的围绕下长大,冯依凌从来不必小心翼翼地使用,“家具是拿来用的”,这是她父亲所常常强调的。虽然小时候大致有点概念这些家具比较罕有,不过真正喜欢上自家的收藏也有一点突然,她告诉记者,1980年代父亲收藏之初,并没有很多人认识到明清家具的价值,所以能以较为便宜的价格购入,但这5到10年间,中国内地古董热飙升,古董家具市场价值增长速度迅猛,才让她真正意识到家中藏品的罕有,并突然发现不只是她家喜欢这类古董,外面很多人也很欣赏,只可惜并不能经常接触,于是她和父亲开始考虑建立博物馆,“让其他人和我们一起欣赏,想看的都可以来看。”
最开始,冯耀辉的朋友担心家具会遭到损害,冯依凌以开放的形式让参观者接触,这是她在建馆之初已坚定的方向, 如果观众无法用,这些家具只成为观赏的花瓶,加之黄花梨、紫檀本身材质坚硬,除非是恶意破坏,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开馆至今尚未有任何事故。
在建馆的过程中,冯依凌说每天都有新的挑战,也是这份工作的一大乐趣。其中的一个挑战在于,香港人对于画廊和博物馆的界定有时候不太明晰,尤其处于周围都是买卖性质的商铺,很多人问冯依凌是不是在画廊里面工作,每次她都要解释一番,两依藏是博物馆,不销售。但博物馆一楼对盈利企业开放活动场地,如何让外界免除对两依藏盈利的误会,就是一个挑战。冯依凌给博物馆设定了三个关键词:设计、工艺、传统,譬如时装品牌有爱马仕、路易·威登、登喜路等,这类品牌不仅仅卖奢侈品,而是卖一种沉积多年的工艺。
两依藏建馆在荷李活道,也基于对这边生态的考察,冯依凌说,来这边买家具的很多人刚开始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了解价钱,譬如对最好的黄花梨长什么样没有概念,他们就可以在两依藏博物馆看了先。冯依凌在建馆时也考虑到:“因为我们不是销售的,气氛就没有太紧张,所以大家来看可以比较轻松。我去一家很贵的珠宝店看,我知道我并不一定买得起,但参观起来就可能会不太自然,不舒服,但我们的是博物馆,所以自然会自在很多,他们可以放松地问问题,但如果是商铺可能就未必好意思问。”博物馆和卖古董家具的店铺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互相之间对整个社区都有好处的。此外,两依藏也醉心公共教育,定期举办“两依论坛”,邀请艺术家、收藏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囊括了香道、书法、镀金时代的家庭博物馆、欧洲皇室珍藏的中国银器等。
如何在香港本地构成影响力,如何让大众提升对中国古董藏品的兴趣,如何给香港带来更多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展览,是两依藏未来的目标。
不过,虽然管理着庞大的藏品,但冯依凌目前还并没有真正地去收藏什么,她说她还在等待中,不过很清楚自己不会收藏的就是现当代艺术,因为这类的艺术并不能给她带来情感上的交流。日常生活时,她购买的首饰也是装饰主义风格(Art Deco),历史的角度会影响她的品味。
当下,博物馆正在进行的展览是“卓尔家具展:古代桌椅设计及工艺”及“弥珍粉盒:稀世贵丽传奇”。家具展展出古董椅子及桌子,可以从不同年代的桌椅演化过程,了解明清不同时期工匠所用的不同材质的黄花梨、紫檀。精品包括在展厅最显眼位置的黄花梨夹头翘头案,长度超三公尺,是同类硬木家具中最大块头的家具,造型带有传统古建筑的精髓,桌面两端翘头形似飞檐,侧脚有如宝塔基座向外伸延的轮廓,台底还放一面长镜,让参观者能通过镜面看到桌面背部的纹路(下图)。


黄花梨寿字供桌极为罕有,镂空的柜面,桌缘略微上翘,浑圆的前腿柱踩委角线而下,拼接的圆形寿纹周围有方形螭纹,是18世纪中常见的装饰风格。

紫檀嵌百宝带屉板平头案
这张紫檀制的平头案是现存平头案中较为罕有的藏品,多数的紫檀家具倾向于雕工繁复的清宫廷式流风,出落简明的明式造型紫檀家具很稀少,桌子在苏州地区发掘,反映出简练细致的江南家具传统特色,相信其最初明末做过翰林院学士,辅导过皇家子嗣读书的华太师华察。

紫檀大理石清式长椅
这张清式的束腰大椅展现典雅的南方风格。座面有方形围子,连接拐子纹,做工干净利落,背靠处嵌有大理石板,展现山在云雾缭绕间的景致,侧面扶手把呈扁平状,是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广式红木家具的特色。

二十世纪初的宴会小手袋,是目前两依藏展览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件作品,象牙制的圆形小圆章,丝质袋身以配以精细的刺绣和金属扣,典雅瑰丽,出自日本工匠之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珠宝品牌宝格丽的粉盒,外壳以原个龟甲制,为当年流行的设计,单颗钻石及珐琅装饰在亮丽的盒面上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宝格丽珠宝盒,盒面以原块龟甲制成,设计简约,凸显了材质的珍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