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的笔墨取向

文人画的笔墨取向

文人画的笔墨取向

日期:2014-11-21 15:01:42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文人画的笔墨取向

  文人画强调写意,而写意画不仅仅是写物象之意,更写画家的心意。这个“意”还包含着审美意向,如所谓的“阳刚、浑厚、内秀”等等。而不同的审美意向势必会形成不同的笔墨取向。审美是有角度有层次的,美亦是丰富多样的,表现什么,怎么表现均有作者的选择与偏爱。当然,笔墨取向与画家自身的环境、心境、意趣、精神、文化、修养、学术观点、人生价值有着密切关系,很难模仿与重复,这才能形成不同风格面貌的生动局面,即“百花齐放”。

  事实上从大背景讲,不同时空也会出现不同的审美倾向,如中国历史上的“唐人尚丰,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意”。宋画从严从实,元画从逸从简。这就有如中国民歌,西北风就是“信天游”,东北调就是“二人转”,江南音就是“茉莉花”。
  现今有些作者缺少对笔墨取向的研究,或一味描摹物象,却又超不过照相技术,或一味追求笔墨功力本身,但又赶不上古人水平。笔墨取向是完全由个人心境追求和情趣好恶所决定的,它是形成个人美学语言的风格的主要元素,所谓的学术的原创性,可以说不在题材而在笔墨取向。
  笔墨取向也与画家自身的“气”有关。不同艺术家,有着不同的品,不同的气。此品,此气,特色各具,独一无二。“谢赫六法”首重“气韵生动”,强调艺术家与艺术品的气和韵。中国传统理论更是认为,文人画家有四大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人品既高,气韵既高;气韵既高,笔墨既高。创作与修养同过程,入世而不随流,出世而不好闲。修养不同则体现出不同的品格,不同的品格则会出现不同的气韵。而“气”可分大气、浊气、雄气、霸气、清气、俗气、雅气……艺术家各人之气韵均不同,相互间模仿不了。画一旦无“气”便沦为“技”。技便是重复。仅凭技者乃是技工。技工之作,如果有气,那便是工匠气,而不是艺术之气。“气”就是画家的生命。身处当今社会,要在画之中做到不做、不滞、不燥、不浮、不火、不油、不碎……就要看艺术家自身能修炼出什么“气”来。因此可以说,“气”时刻在影响着画家的笔墨取向。
  我作画近年来开始研究自己的笔墨取向,倾向指向“淡”、“静”、“简”、“虚”四个字的意向融合。
  身处当今社会大转型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精神方面却远远跟不上,有些甚至在倒退。物质文明带来千百万人追求的中产阶级的庸俗、奢侈、市侩、虚荣的生活方式;道德缺失没有良心底线的制假卖假层出不穷;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等等,使得有良知的人的心态很难平静。现代快节奏工作与生活,使人们正过着一种钟摆式的可怜生活,一方面极端紧张地工作,一方面极其奢侈地享受,如同动物,真是“鸟为食亡,人为财死”的年代。物欲横流的时代,人被极度异化,无法返回到真正的人。
  在这样的大时代生存环境中,我也难免经常处于繁忙,忙于应酬,胸中有不平,眼里有看不惯,身心常在疲惫状态之中,需要自我平衡自我解脱。然而如何平衡如何自我解脱?很荣幸,我可以画画。在这样的心境与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自身的审美倾向和笔墨取向。为了去除油腻、浮躁、烦杂、铅华,为了留出空间,平静内心,为了看淡,放下,我逐步形成了“淡、静、简、虚”的审美追求和笔墨取向。
  下面简单谈谈自己“淡、静、简、虚”的审美追求和笔墨取向。
  整体来说,这种笔墨取向与我本人是江南之子是分不开的。江南水乡的乡愁伴随我成长,在此环境下,“上善若水”之理念深深扎根于心,对水,对雾,对岚,对山湖之景,均会产生特殊的感觉。中国山水画有“三远”之说,即:平远、高远、深远。因此,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悟,我再加上“两远”,淡远和静远。此“两远”,均与我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有关。
  艺术的体验和感受永远没有止境,对于同一人来说,审美倾向也会有阶段性的区别。就拿我自己来说,上世纪80年代,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中国从单调统一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而本人又正值壮年,心性和气场均较足,所以当时很喜欢浓墨重彩。然而随着环境与年龄的变化,现在变得喜欢素淡无华之风了。我由此慢慢进入了“淡”的审美世界。
  这种“淡”,在用色上,用淡彩淡墨,在此基础上再将淡墨再细分五色,画境追求虚、空、淡、松、润为主。虚则幻,空则灵,淡则静,松则逸,润则韵,幽则远。当然,此“淡”不单是用色上得淡,也有内心上的“淡”。一切都要看“淡”些。人老了,凡事看淡,心淡若无,忘我无为。
  “静”向来与禅的关系密切。我认定佛音禅意的精髓就在于:静与纯。我所说的“静”,涵盖了笔静、心静、景静,色静等多重内涵。在喧闹、艳俗的现实中,守拙于心灵的寂静是一种修炼。对画家来说,静逸者,笔简意远;清心者,少中见多。作画时“静”中听声,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心声,体悟内心深处的悠远意境。此时,此境,无声胜有声。心静方能闻其声,如来自画中的钟声、琴声、风声、雨声、鸣声、蝉声、溪声、犬声、鹅声、鸭声、浆声、佛声、雷声……闻其声,悟其境,有声而无形,无形而有境。中国古典音乐之音可分“天籁、地籁、人籁”。画中的“静”中之声亦是如此。画,尤其是山水画与花鸟画,首先让人看到的不应是笔墨,也不应是物象,而是一股源自宁静的气息,回荡在天籁中的回音……
  关于“简”,我新近出版的画册里头的小品文《三枝两叶》《虚极守静》中多有论及,择几个相关片段如下:
  “大道至简。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少则是多,简则是繁,虚则是实。故,以少胜多,以简写繁,以虚写实。”
  “无论‘意’,还是‘心’,都是‘一’,本质归于简。一‘心’一‘意’,成事之根。三枝两叶,传达神意,是不以意象去繁人眼,唯以意境直抵人心。三枝两叶,虽笔简意远,少中见多,却能让人看到画外之景,画外之意。笔尽,而意无境也。”
  “余作画,唯重三字:‘去’、‘留’、‘简’。此三者,余作画之笔墨之意也。‘去’者,去铅华,去油腻,去雕饰,去浮躁,去繁杂。‘留’者,留空间,留想象,留简朴,留静逸,留心境。‘简’者,三枝二叶,回归本源;笔简意远,少中见多;小中见大,大道至简。”
  “虚”与“淡”与“静”与“简”联系紧密,可以说是“淡”“静”“简”在笔法上的具体体现。超越笔法层面,“虚”同样是一种修养境界,冲虚、虚空、虚无,不一而足。
  历来作画墨分五色,其实没有必要一副画五色俱全,这易有玩技巧之嫌,可侧重之中的某一色为主,重在表现一种意境,越纯越极致。我认为画家可钻透一点至极致,这一点不一定是一种物象,一种题材,而应是一种性情一种感觉一种意境。所以,同样是“写”,我强调则“轻描淡写”,似有非有乃真有。这便是“虚”。
  中国传统山水缺视觉中的远近,缺自然界的实境,透视,空气,风雨等。也就是说,中国画多为二维(平面),拓展成三维多维,用一个“虚”字即可。平面二维,构图章法,注重开合;立体三维,空间层次,注重虚实。大自然与天地间的生机与玄妙就在于“变”,作画时,“实”不能尽情展现这种“变”,只有“虚”才能一展身手。雾中看世界,虚中见全景,小景大境,无中生有,虚中见实,小中见大,平中见奇,这便是“虚”的妙处。“虚”与“简”有相似处:惜墨如玉。空灵空白,无画处皆是妙境;虚空虚无,大象无形,无画则有意。画,不只是要让人看到你画了什么,更是要让人明了你内心感觉到了什么。“虚”的精妙运用,能将自然中的某一现象,升华成一种心灵境界的情感符号,直抵人灵魂的最深处。

文/陈国欢

  参考文献:
  1. 陈国欢. 陈国欢中国画专题[J]画院.2014年04期
  3. 陈国欢. 又欠居画稿:陈国欢画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