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山水,探幽索微——冯国飞山水画的探索踪迹

笔墨山水,探幽索微——冯国飞山水画的探索踪迹

笔墨山水,探幽索微——冯国飞山水画的探索踪迹

日期:2014-11-21 11:19:23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笔墨山水,探幽索微——冯国飞山水画的探索踪迹

笔墨山水,探幽索微——冯国飞山水画的探索踪迹

  文/邱正伦

  当下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呈现出这样一种情景,似乎任意一种艺术风格都能找到自己赖以栖身的山水地界,在那里游山玩水,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但是,在我看来真正能够显现中国山水画春天景象的画家并不见多,山水画作品也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万千景象。但是冯国飞的山水画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这种印象。在众声喧哗的山水画界,冯国飞抽身返回到中国山水画深厚的笔墨传统中,在那里孜孜不倦的开掘、钻研和探幽索微。事实上,这种返回性的探索还有可能为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创作提供应有的启示性和可能性。
  我之所以这样来看待冯国飞的山水画创作,决不是因为冯国飞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极力地将自己的创作探索方式指向当今流行的水墨实验艺术,或者说观念水墨,或者更进一步地说,根本上宣告放弃和停止创作,宣告笔墨等于零,并以此招摇过市,标榜自己是如何的先锋与前卫,将皇帝的新装穿在自己身上,借以显示自己的高贵身份。恰恰相反,冯国飞的山水画创作正好在这种热闹非凡的潮流中,在这种貌似繁荣的景象中保持住了自己的冷静和独立,将自己的艺术坐标定位于传统笔墨的再一次开采与发掘。就具体的创作线路而言,冯国飞不是沿着审美情绪任意的笔墨挥霍,也不是简单地操练笔墨的技法,而是在具有根本性的笔墨语言中释放自己的山水画审美观念。换一种方式说,冯国飞的当代山水创作意识同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始终保持着密切而深厚的血脉联系。在他的当代山水画创作中,信奉和吸收宋人的造境,在他看来,宋代山水造境谨严,一丝不苟,理法完备,或许正是宋代山水画的这种谨严形成了冯国飞山水画创作的精神气质。沈括《梦溪笔谈》有言:“用笔草草,近观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象灿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或许,正是这种从容而不失严谨的造境方式让冯国飞找到了自己创作中最佳的笔墨生成方式,也同时是冯国飞得以独立于当代中国山水画界的秘密所在。
  冯国飞正是在山水画上的学养积淀和对前人传统绘画的突破上,与当代普遍泛滥的山水画创作拉开了距离。有关这一点,冯国飞主要得力于在如何对待传统、对待新时代艺术审美要求的问题上,勤于理论的思考和艰辛的实践。在强调主体作用、笔墨拓展、构成形式新变化和鲜明个性艺术上,去跨越传统程式化习惯所带来难以逾越的门槛,另一面他有极为丰富的学识修养、超人的艺术悟性、非凡的艺术胆识,正是依赖这三个条件,冯国飞在当代写意山水画领域上有望创造出独具面貌,自成一家,具有鲜明个性的当代中国山水画家。
  冯国飞在山水画创作中,既强调绘画的主体意识发挥,又强调从整体上继承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精神。第一、在丰富的传统遗产中撷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象表达手段,又广泛地地吸取当代绘画艺术形象的塑造方式,并将这些丰富的审美因素融合到自己当代山水画创造中,赋予作品独特的精神世界、人格气质。正是冯国飞这种独特的情感释放方式和抒写方式,将心灵意趣重新熔铸成一种既区别于前人又不同于今人的独有意象化的山水造型形象,构成了对传统意象造型观的继承与超越。第二、冯国飞在创作中充分认识到传统中过于稳定的笔墨程式已阻碍了中国画艺术的向前发展,不符合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因此他强调笔墨要与时俱进,对传统以线为核心的语言体系进行体格转型意义上的解构和重构,继承宋人山水画中谨严、大气的笔墨精神,适当地汲取其它艺术中有益的技巧成分来拓展增强笔墨的现代表现性。大胆地解放线条与笔墨,让线条与笔墨的中国意象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根据山水画的传统笔墨精神,冯国飞在形式语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似乎有一种将形式向细微极端方向推动的创作追求。就这一点而言,冯国飞表现出了极端的耐心,他细致而沉着,在山水的精微处吐露画家的审美意趣。
  依照笔者的看法,正是这一点,冯国飞吃准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真谛。往往在细微处见精神,往往在细微处能够充分显示艺术家独特的笔墨锋芒。我想冯国飞之所以能够将他的山水画创作向细微的纵深处持续推进,很大程度上,得宜于画家的人文积累优势。绘画艺术的工夫往往并不是在绘画之中,而是在绘画之外。这正如我们描绘山水,我们描绘的目的往往不是山水本身,尤其不是某一具体树石的功能属性,某一具体树石的多少枝叶和纹路,而是山水背后的一切,包括山水背后的笔墨情怀与探幽索微。
  简介:
  邱正伦,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士,艺术美学、艺术人类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美学学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出版《审美价值取向研究》,《审视现代艺术》,《艺术美学》,《艺术价值论》,《审美价值学》、《本土人质》等十余部艺术学学术着作。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