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名家--周玲子

艺术名家--周玲子

艺术名家--周玲子

日期:2014-09-02 12:04:32 来源:

名家 >艺术名家--周玲子

    周玲子
    湖南省画院专职画家、学术部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女画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湖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
    曾在北京、长沙、澳门、广州、深圳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在长沙、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地举办联展。作品和论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国画家》《湖南日报》《理论与创作》《凤凰生活周刊》《澳门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湖南卫视等多个频道作专题报道,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周玲子画集》。

 

 

 

 

    周家几代人中从艺者诸多,19岁的我从平江曾带出十余位周家兄弟姊妹离乡参加抗战,从事文艺创作与宣传工作。那个时代日寇在中国横行,我跟随当时是中共地下党员的陈国钊、孙伟、大哥周令林等加入湖南省抗敌画会,每个星期赶出一个宣传抗日的画展去乡镇街头巡回展出。抗战初期国共合作,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成立了政治部,周恩来同志任副部长,并成立了政治部第三厅,主持抗日宣传工作,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第三厅组建了数十个抗敌演剧队,期间我随演剧队进行宣传与艺术创作工作。那时很艰苦,既要抗争侵略者又要与国民党周旋,纸张和颜料更是珍贵之物……
    玲子是我的侄孙女,她的祖父是我兄长,他是一个很有艺术天赋的人,写得一手好字,二胡拉得棒。在我们几兄弟中他也是长得最标致的,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上海体专上学时很是时髦,每次放假回来,他的行李箱是我最稀罕看的,里面西装一件件笔挺笔挺挂着。那时侯青年们休假时常结伴到岳麓山游玩,从长沙城到岳麓山要乘船过湘江,船上女孩唱歌、男孩吹口琴,常有美女向他丢手绢。
    到了玲子这一代正值国泰民安,社会发展、民族兴旺。她年纪轻轻就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绘画事业。她也许是受家族遗传吧,自小就爱画,我的侄子也就是她的父亲,他是同辈中最大的,大家叫他“火车头”。他是雕塑家,自然就很重视对孩子进行艺术的熏陶和培养,玲子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艺术教育,因而她的艺术天赋与才华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挥。
    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时,周末常到我家来,有时带一些作品请我看,我觉得她的画自然、朴实、舒展。还记得2006年春,她在琉璃厂的经典艺苑画廊办画展时,我欣然前去,那天玲子陪着我一张张看她的作品,我满心的欢喜和欣慰。欢喜的是,玲子的作品有她独自的艺术特质和艺术面貌;欣慰的是,我们家族里又多了一位年轻的画家。特别是在这之后的第三年,她在公开招考中脱颖而出考入湖南省画院,从此成为了一名专职画家,这让她在以后的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上有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
    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中,通过绘画来思考人生,用画来诉说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她的作品从传统出发,注重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理解与领悟,而且又很有时代气息。她的画面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社会、表现生活,同时善于吸收西方现代各种流派的艺术精华。如她借鉴印象派对光影的表现、抽象派的画面构成、野兽派绚丽的色彩。画面中温暖多变的阳光、流动的空气、清新的风、浪漫的色彩、飞扬的思絮打动了我。
    我很欢喜家族里有这样一位安静、勤奋又执着的艺术新秀。玲子的艺术之路还很艰辛与漫长,我期待她在创作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希望她能走得更好更远。

    相比写文章我更喜欢画画。总觉得文字没有画画来得那么痛快,再完美的词藻也没有一个真实的画面来得感人。
    玲子出画集,让我这个老师来撑腰。我说用作品说话,文章是多余的,但是年轻人要进步我觉得还是要鼓励一下的。
    认识玲子前先认识周令钊先生。很多年轻人说看着我的画长大的,而我却是看着周老先生的画长大的,这是事实。我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当编辑时看他的画让我印象深刻。我喜欢他作品中纯静的面貌,绿色用得特别好。
    没想到的是在湖南老友引荐下,周老先生的侄孙女玲子来拜访我。玲子朴素得如她叔爷爷的画一样,简直就是一个原生态的乡下姑娘。玲子的画也是天然纯真得很,没有太多技法的玄妙,没有惊奇的题材,有的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汩汩清泉,新鲜得如菜园里长势喜人的红菜苔。看来这个学生我是收定了。
    于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我的艺术工作室里,玲子做了一名我的学生。在那里,天南地北的学生都有,年龄也参差不齐,就等于一锅大杂烩。好在是她能在纷纷扰扰的各色人群中寻找自我,开始也很迷茫,一会儿学我的技法,一会儿又学邻座同学的色彩,我想这些碰撞应该都没关系,在迷乱的世界里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但是不四处碰壁又怎么知道光从何处照射过来。但那个寻找的过程极其痛苦。她常常给刚两岁的孩子打电话,孩子只会在电话里大声地哭着要妈妈,她则在电话那一头在教室的墙角躲在一大堆画板后流泪。我知道她的苦楚,可是要从事艺术探索,不从苦里走过来又怎能见彩虹。那段时间,她画了一大批和自己以前全然不一样的作品。拿回湖南请业内人士看,批评声一大片,说什么的都有,诸如把自己的特质丢啦!迷失方向了等。我想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有勇气去丢弃、打破自己日益成熟的模式,接受全新的艺术的过程。有些人如井底之蛙一辈子守着自己开创的一点点田地反复耕种,有人走出来融汇贯通各种艺术门类和形式以更高更远的气魄来审视自己的艺术探索与追求。我希望玲子是后者。后来她历经蜕皮一般的苦痛还是走了出来,这得益于她的聪慧与坚毅。结业时她创作的作品《梦回家园》受到研究院师生的一致好评,中国艺术研究院还要求收藏此作。周玲子后来的作品是更具有个人气质和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在创作中她善于积累、善于总结、善于捕捉点点滴滴的灵感和个人语言并融会贯通再聚集起来,然后不断扩大、延伸,像滚雪球一样不断使其圆满和完善,便形成了个人艺术风格。她的作品不是在画室里苦练和想象的,更不是无思想的编造;她热爱自然、深入生活,以女性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表现世界,表现自己与周遭的真实生活,有着对社会人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她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有一种定力,保持自我的独立。因而她的作品是在艺术之中共性之上寻找的个人独特。
    在艺术研究院玲子是我的印童,这是我给学生们封的“官职”。有“书童”、有“牵马童”、有“出气童”“印童”。大家都为有这样那样的“职务”围在我身边而开心。那个时候在教学中我画完画,玲子就为我的作品盖上印章,以至于后来,有人收藏了我的作品还请她辨别真伪,她曾在琉璃厂把人家一个画廊里挂的我的仿制作品全都给批了。
    现在的玲子是湖南省画院的专职画家,这也是她梦寐以求的工作。她将自己浸泡在画院这个充满学术氛围的艺术气场里,在自己的斗室反反复复地钻研她的艺术创作。作为老师是很欣慰看到她的每一点滴的追求与进步的。她的湖南老乡曾国藩曾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不可,无专宗而见异思迁,止眩彼奇则大不可。”画画也是这样,要埋头苦干,要用心专一,要忍得住寂寞,要耐得住平凡。我期望她能继续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质,以谦卑勤奋之态钻研绘画之道,在艺术的道路上坚实而真切地走得更远。

    近年来,中国女性艺术成为颇引人关注的话题。女性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正日益凸显她的魅力。女性艺术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是多元世界的文化空间的构成。这种发展表明了社会的多元与包容,是社会成熟的标志。
    一、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女性在男性依附下的美学价值取向的男性化。从史前至清末,女性艺术家屈指可数。性别、人身、经济等方面的依附使她们没有了公开受教育的机会,更没有独立创作交流的机会。这种依附的状态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审美眼光。人身依附地位导致了她们绘画风格上对男性的附和。她们运用男性创造的艺术模式进行创作,表现的也是男性的审美角度,这是女性艺术审美的男性化。
    2. 近代英雄主义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审美中性化。中国近代(民国到新中国成立)的女性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继承了传统女性艺术特性,如陆小曼、李青萍、何香凝等;也有受西方艺术影响的女作家张爱玲,女画家潘玉良、关紫兰等。当时中国艺术界思维逐渐活跃,创作技法也日益丰富,但这一时期的女性艺术作品并不是具备女性艺术特征的创作。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开始解放,英雄主义得到宣扬与崇拜。女性自身受社会大潮的影响,女性艺术呈现出中性特征,当时女性艺术家模仿男性以求表现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是抹去自然特征的女性艺术的中性化表现。如女画家程犁的作品《迎春》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号召,代表了当时最为广泛的审美眼光,也宣扬了一种男女同一的中性化审美格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是女性艺术发展的过渡期,中西艺术交流、学术展览增多,新的文化思潮的开始涌入。女艺术家对自我意识逐渐复苏,开始表现个人情感、思想,如女画家周思聪、王迎春、王玉珏等。
    3.当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艺术家开始从女性角度观察世界表达自我。随着女性意识的苏醒,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形成“女性艺术”这一突出鲜明性别特征的艺术式样,女性开始注重自我体验,从性别差异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这一时期的女性也不再是处于一种被说、被写、被画、被赏的地位,她们反客为主,从自身出发去说、去写、去画、去赏……用她们的内心去建构一种属于自己的女性文化。当代女性艺术家开始从女性独特的视角阐释世界,有了独立的精神指向。
    二、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显著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包容,女性的自我觉醒,使得女性艺术得到迅猛地发展。虽然女性肩负着照顾家庭、养育后代的重任,但是随着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表达欲望的增强,女人已不再满足家庭的角色。这一时期美术院校招收女性学生,女性与男性一样受到了同等的教育机会,社会也渐渐接受了女性艺术。当然,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既不同于以往女性艺术,也与西方女权主义艺术存在很大差别,其自身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艺术对内心的关注。女性艺术家对女性自身的认识和研究,这促成了女性向内关注。女性艺术家选择创作主题,是为了寻找自身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个女人的主题,更是一个“我”的主题。女性创作的作品,以自我为体验,将女人的成长、生活、情感、思维等进行描述与表达,充满了对生命的珍惜与怜爱。她们不再是画面中的人物,而是生活与意识的载体,是一种精神的指向。
    女性艺术家拥有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她们的天然资源——女性的身份。当女性把自我作为表现的主题时,作品沟通女性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完善着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她们往往选择以自己为中心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题材,更注重挖掘内心资源,从个人经验及至躯体语言中获取灵感,作品更具个人化特色和私密化倾向。这批1990年代成长起来的女性艺术家将自我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来表达,以个人经验进行艺术创作,以生命个体独立存在的体验来进行思考。如:女画家喻红的作品《目击成长》显示了个人经验与外部世界的关联与困惑,真实表达了关于自我成长的个人叙述。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不再是男性视觉里的女性,而是女性自己的直白、是畅快的真实的自我。寻找自我的价值所在,这将是女性艺术家表现的主题。
    2.女性艺术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和生存问题的关注在女性艺术中十分普遍。
    女性对于生命的体验,其中的奥秘是男性永远不能了解的。女人在生与死的边缘,分娩出的鲜美的婴儿,用脐带连接另一个从零开始的生命,用生命的乳汁喂养婴儿。这一切是自然的生命体验,也是女性所特有的体验。女性的母性与对生命的解读,使女性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艺术观变得独特而新奇。女艺术家向京就在雕塑中多次以娃娃为主体,如《我的娃娃》《花裙子,洋娃娃》等。这种女性独特视角下的人物形象无疑是对生命的关注 (略)

    玲子娴静温婉,有着东方女性的典雅、柔韧之美,其画如人,展画映心。
    佳人清谈,画室有青瓷盆,清水盈瓷,小鱼闲游,一拨尾间,令思绪轻扬。
    孙  婵(以下简称孙):品读您的作品,我们会情不自禁沉醉于与您画面物象的神韵交流,唤起一种灵魂深处的颤栗和感动。您在创作谈中也说自己“现在的绘画总是充满温情”,您用什么样的体验丰盈了作品的感染力?
    周玲子(以下简称周):谢谢您对我作品意趣的共鸣!是的,我想要在作品中传递我对生命体验的温暖感受,这种温暖的基调源于我对生命的热爱和珍重。我对曹操在《短歌行》中的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着深深的共鸣,生命因无常而惊艳,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珍爱。
    生活给了我情感的眼睛,在我看来万物皆有情。我的农村童年生活滋养了我对平淡生活的真切感情。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冬天的农村悠闲而安详。晚餐后,我和姐姐与外公外婆总是坐在火炕上合盖一床小被子取暖,外公常常眉飞色舞地为我们讲述他当远征军在缅甸打仗的故事,让我们的心情和表情在外公惊险的战争故事中跌宕起伏。那时外婆会把我长了冻疮的小手握在手心里细细搓揉,搓得我的小手麻麻痒痒的很舒服,心也在这温暖的把握中踏实起来了……一盆炭火不仅拢住了家人围坐的温馨,也是生活细节的载体。外婆有时在炭上烤糯米糍粑,白白的糍粑受热后像打了个哈欠一样醒过来,白白胖胖地凸起来,我会快速拿起糍粑,放在手里来回抛几下散热,然后刺开糍粑凸起中部的乳头状小尖包将白糖灌进去用手轻轻地揉捏几下,等糖受热融化,便可以满足地咬上一口了,满口糯软香甜的满足感,温暖的感觉顿时在心里弥漫开来……我的眼、耳、心、舌体验的生活滋味,甘甜、朴实、亲切。
    童年时的这种认识令我每一天都欣喜感知生活的美,听风吹植物的声音,赤足踏在草地上的细腻触觉,阳光丝丝缕缕透过发丝的温暖感,月光的气息和迷离的光感都令我着迷,心怀对生命的真心欣赏、喜悦。于我而言,每一天都是新的生活体验。我愿意做一个艺术的厨师,静心洗手,梳理生活百味,烹饪源于真实情感的新鲜“小鲜”。我想要赋予每个画面生命力,由心生发,能让不同情绪的观者在我的作品中感受温情,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孙:您这个做艺术厨师的比喻很亲切。艺术是生活的经验呈现,您的祖辈、父辈都是艺术家,家族给予您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记忆,也营造了您成长中艺术世家的氛围,您觉得这种家族的艺术承传是什么?
    周:我的家族对我的艺术影响是三代人在近百年来同追的一个艺术之梦。
    94年前,我的叔祖父周令钊出生在平江的一个小山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白色恐怖年代,他以美术创作的方式抗日救国,参与创作了巨型壁画《全民抗战》等作品,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他有幸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创作了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设计国徽、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设计《韶山》湘绣画屏,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世界人民大团结》巨幅作品、设计人民币。如今,他90多岁高龄,克服腿脚不便还在为国家重大工程创作巨幅画作。他以一生的时光追寻着自己的艺术之梦。
    50年前,我的父亲赤着脚在广州美院读完大学,积极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自愿下放边远农村,扎根于边远乡村艺术教育,在艰苦的农村生活里探索美的艺术创造,创作出一件件富有生活气息的雕塑作品。他用满腔热情投入艺术创作之中,用踏实拥抱大地的方式实现着他的艺术之梦。
    30年前,我随着父亲在乡镇里走街串巷写生,在地头田间创作,在山川溪流中感受自然之美。从那时起,我心中的艺术之梦开始发芽,生长。
    6年前,我有幸加入了文联、画院这个团结温暖的集体。每天在画室的走廊里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就像开启一次心与手相会开展艺术创造的新旅行,奇妙而不可思议。我的创作从表现个体感受转变为关注现实生活与时代风貌,表现湖湘精神。如我创作《新老师来了》,源于我外出写生时感知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梦想。在湘西、在四川、在贵州……许多乡村小学合并后山里没有学校,孩子们小小年纪从山村里去乡镇上学得走上十几里山路。无论我走到哪儿,留守儿童企盼亲情和教育交流的眼神都让我格外揪心。孩子们的这些渴望常常在我梦里涌现,令我心里涌动着强烈的创作愿望。作为女人、作为母亲、作为画家促使我用画面来表达对他们的关爱,我对画中的每个孩子都像是对自已的孩子一样倾注着感情。这幅作品画出来即入选了“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发表讲话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发表在《美术》杂志上,这些专业媒介将我的画介绍给更多人,表述了留守儿童的梦,也是我们的农村教育发展之梦。我的家族艺术梦做了近百年,这个梦里丰富的精神内涵还将激励我继续潜心研习。
    孙:我们看您的获奖作品中主导系列是以《早春》《初夏》《秋凉》《八月》《田园》《梦回家园》等命名的这些与时节感知、家园情怀相关的主题创作,这也是您艺术梦中的现实生活感悟。能与我们谈谈您的这些创作吗?
    周:您归纳的家园情怀和时节感知两个特点代表了我这些系列作品的特征。我们的国家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时节感知不仅与万物生长变化、收成息息相关,同样影响人们的身心状态。体悟自然时节的变化,捕捉不同时节中人与自然的共处状态和微妙关系,我如隐身画中观察,品味自然玄机,以我的创作方式感知天人合一理念生活化的细腻和舒畅。
    而家园情怀多以都市女性为主题,基于我身处都市生活的感受,主要思考的是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对人的发展关系。现代人身处都市,但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人也在以自己的姿态在当下创造着新的现代文明。如我的作品《风筝》,画面主体是以舒展姿态伸展手臂的一个都市女性,她舒适地戴着细线勾勒的绒线冬帽、配着象征安定回家记忆的钥匙、飘逸的长发犹如自如的思绪,人物形象的后方是我创造的呈现茂盛生命力量的一种无名植物形象,传达着现代人精神的自觉和自信。画面的左上角选用了一只飞翔的传统纹样风筝提升了画面的空间,将观者的思维引入广阔的空间。我追求画面人物和环境形象单纯,设色沉着而明丽,形象塑造追求极致,妙语者不在言多。
    孙:是的,在您的画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您常用的视觉符号,践行了您对追求单纯语言的艺术表现思路。画面的视觉符号将意味编入了艺术家行云流水般的梦想。在您画面中频频出现植物、小鱼、猫、云的形象,各有什么寓意?
    周:这些视觉形象是我的不同感情符号和精神符号,具有从生活里演变出来的精神指向。
    从广义来看,植物、动物与人都是地球上的生物,而生物在生命上是平等互通的。在我的画面上有时植物会超过人的比例,植物的繁荣抑或枯萎放大了画面意境的取向。在更广义上,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匆匆过客。同为生命的怜惜感让我能体验植物形态中所蕴含的不同生活状态。
    我画的小鱼多闲游在透明玻璃缸中,它娇小、单纯、闲适。猫的形体虽小却有着强大的爆发力,是兼具野性和家居气息的矛盾体。
    云的形象在我的理解中是具有哲学意味的神秘力量,它既以琢磨不定代表着无限衍生的思维状态,又具有画面时空和环境的自如切换功能。
    视觉符号形象可以变幻无穷,无常形,也可以无常势,但隐藏在其中的思想内核才是我关注和表达的要点。
    孙:说得真好!您对自己作品的视觉符号的分析,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创作语言表达的清晰取向。2005年至2006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研究生班研修写意人物画时期,您的作品并没  (略)

    对于艺术家来说,在作品里感知和塑造的世界令人沉醉,值得虔诚。国画家周玲子就是这样,她以谦卑之态体验生命,以纷繁生活中的一份定力,在作品里耐心地调和了生命的情和意。
    周玲子的作品兼具工笔和写意的技法及审美趣味,这与她受的艺术训练和创作经历有关,作品追求实现的是她的艺术要求,她擅长于柔和而坚定地将看似矛盾的元素转化为协调舒展的画面整体。她自幼滋养于朴实的田园生活,受训于雕塑家父亲的雕塑与绘画训练,养成了敏锐的艺术思维,绘画成为她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和快乐之源。大学毕业后她专攻绘画创作,逐渐成长为省内杰出青年美术家,而后离开一片赞誉声,赴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经历艺术视野的拓展和艺术定位的挑战,勇敢地探寻成长的自我也感知社会民生情怀,协调艺术状态起伏中的各种矛盾,在质疑声中归来,静心沉淀数载,理清自己的艺术特质,明晰沉淀自我艺术个性的人物造型和女性题材特色,对生命、亲情、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现代人的关系理解逐渐深入,创作之路豁然开朗,但她保持清醒的思考,既着迷于艺术长河的博大无限,也严肃审视自己的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理性的大规模淘汰。她的“谦卑”在于知晓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微小,也能以艺术品质定位的“定力”远离名利诱惑。看来,周玲子决意不让自己迷失在当下的积累,为自己的绘画设定了一些思考难题,是为了让前行的步子走得更慢,也更坚实。
    温暖的作品基调一直是周玲子作品予人共鸣的切入点。这是周玲子历经生活体验和思考之后,探寻到自己艺术内涵与生命体验的契合点。她作品的温暖感源于对“情”的珍重,她感慨生命的无常与惊艳,对生命因怜惜而珍爱。在她看来万物皆有情,人和任何其他生物都是平等的生物,都是宇宙中一闪而逝的过客。有了这种对生活事物体知的移情梦想,她在自由自在的幻想形象中融入自己对生命之谜的解释,这些述诉的愿望作为认识的需要令她心动并促使产生视觉形象表达。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主题创作,当艺术家进行自我创造时都会融入具体情境中成为与作品共存的崭新整体,这为作品在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及感受、所处情境思考的问题千变万化时更新了意味,令作品在具备风格的同时富有新鲜的活力。
    这种生命在作品里温暖生长的亲切感体现在她系列作品《早春》《初夏》《秋凉》《八月》《田园》《梦回家园》中。在这以家园情怀和时节感知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中,她融入了对自然时节变化时的萌动与渐进的体悟,画面以女人、植物为主体,捕捉不同时节中人与自然的共处状态和微妙关系,敏锐地嗅到人与自然的精神相通及信息交互所产生的意味,使自己的作品成为触摸人物精神状态、品味自然面貌的新认识源泉。女人,历来是周玲子作品中的主体人物形象,她笔下的女人是她生命成长方式的记录,倾注着她生命中的不适和欣喜,焕发蓬勃生机地与观者神会。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这些女人形象眉目细长、一点朱唇、面部轮廓柔和、身材圆润有曲线,头发浓密乌黑,神态娴静自如,她们坐、立或卧于与自然节令特征相协调的植物环境中,目光迷离地观望植物,欲语还休。在技法上,她用柔韧有力的线条勾勒形象,采用大块云絮感的团块写意渲染设色。她选择了花青、石绿、黄、赭色为主导协奏着沉着与明丽的色彩和弦,令人感受类似印象派的斑驳光感,却又淬去了跳跃的色彩明度,沉淀着冷色调为主的温朴厚重。而对分布在画面中大面积的繁茂植物,她以对生命的尊重之情细致描绘,工整地描绘了微妙变化的姿态、渲染了丰富的色彩层次。这种工笔的收敛与写意的泼洒并存的画面,呈现了周玲子自我实现的热切期望与矛盾,她的画面是纯洁的,而又是温情感官的,既提供了直观的性别之美又营造了抽象的意境幻想,自然地呈现了她生命与艺术的契合状态,直面观者的心灵,开启了观者通往自我感知活动的多层次感知探索,以独特的视觉指引并唤醒人在感知活动中对画面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解读和意义重构。她创造的艺术世界让观者的心沉静下来,融汇入各自的梦想,进入幸福的幻境。
    这一类女人与植物的田园系列作品成功地奠定了周玲子的创作意向。她以对人与自然环境相处关系的高度感性和知性内涵,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心理与处境,从容地越过纵横交错的种种生活事实,更为专注地在绘画创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创造了一个包容物象平等和鼓励生命价值的艺术世界。
    作品图像的范式发育是艺术家精神发育的镜像。随着周玲子生活阅历和专业眼界拓展,田园主题所代表的闲适、唯美内化为支撑她精神成长的安全感与自信,她有了更强的精神自觉,思考着身处都市生活的当下精神生活状态,进入了都市题材的创作。
    作品《临风之一》《梦蝶》《都市天空》《千山万水走过》《一匹马》展示的是现代人与现代文明亲近或保持距离思考的姿态,多是室内场景的单个人  (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