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风”回顾与展望

“敦煌风”回顾与展望

“敦煌风”回顾与展望

日期:2014-08-14 15:51:05 来源:《甘肃文史》2012年第4期
关联艺术家:

>“敦煌风”回顾与展望

    20世纪末,笔者出于甘肃书法的发展和形象的树立提出“敦煌风”主张。迄今已有十来年了,响动如何?

    2006年,《兰州晚报》曾辟专栏,以《“敦煌风”刮了七年不成气候》为题,对它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报道与探讨。文章指出:“所谓‘敦煌风’,应该是对甘肃文艺创作给出的一种通俗称呼,不一定局限于敦煌题材,可以说是文艺界走出甘肃的一面旗帜,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甘肃特色……‘敦煌风’虽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国内书法界也得到了初步认可,但要在全国乃至更广阔的地方产生深远的影响,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又是几年过去,“敦煌风”发展如何?人们是否见到了哪怕只能吹乱头发、撩起衣角的“风”力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个简要的回顾与探讨。
    一、网上浏览:“敦煌风”已“红杏出墙”
    围绕“敦煌风” 甘肃书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讨会  “甘肃省书协举办的这个研讨会,对秋子先生在20世纪末提出的‘敦煌风’主张展开热烈讨论并达成共识:团结起来,共谋发展,广纳博蓄,打造陇军书法精神的‘敦煌风’形象。研讨会使大家认识到了‘敦煌风’的深远意义,旗帜的树立,让甘肃书法工作者信心为之大振……”
    钟明善:“敦煌风”吹长安城  “当代甘肃书坛的朋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敦煌风’的艺术追求与主张。这一对地域书风追溯的艺术主张实在是太有现实意义了。‘敦煌风’来了,太好了!我们衷心感谢这些带来‘敦煌风’的西部书法骄子!”
    舞台上的“敦煌风”愈刮愈烈  “在中国精品舞剧《大梦敦煌》在欧洲四国巡演正酣的时候,一支带着敦煌特色节目的甘肃艺术团近日又启程赴非洲两国进行演出……近些年来,在敦煌故里甘肃,已经成功推出《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十余个取材于敦煌文化的舞台剧目……”
    韩国劲刮“敦煌风”  “由敦煌市政府和韩国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举办的‘敦煌文化周’交流活动,在韩国首尔刮起强劲的‘敦煌风’……”
    汇集甘肃省书法、摄影精品《敦煌风》作品集首发 “首发式暨‘书法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在兰举行……”
    借“敦煌风” 陇剧“飞”出国门  “在我省重点拍摄的《大敦煌》在央视正式播出后,在全国刮起了一股‘敦煌风’……”
    京城西望“敦煌风”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与《美术》杂志联合主办的研讨会,是为此间正在举行的一个名为《西望敦煌》的美术展览而开。李瑞环在观看过这个展览后,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参展作品备加赞许……”
    “敦煌风”正在武汉徐徐刮起  “在武汉市文联大楼开幕的‘武汉、郑州、兰州三城市书画联展’上,三地100多名书画名家的作品集体亮相,让喜好书画的参观者大开眼界……深居西北的兰州,兼有古丝绸之路的绵长和黄河文化的沧桑,久经砥砺的‘敦煌风’正徐徐刮起。此次由三地文联共同举办的书画联展,实际上是华中、中原和西北三地艺术的交流和碰撞。”
    “敦煌风”吹到了江南常州  “敦煌风·甘肃当代书法名家十人作品展在刘海粟美术馆沧海厅展出,展出当代甘肃十位书法名家的近八十幅作品,给江南吹来一阵清冽的‘敦煌风’。常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徐缨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并致辞……”
    努力将“敦煌风”推介到全国  “兰州敦煌书学画学研究院旨在对敦煌书画进行系统的研究,弘扬敦煌文化的精髓。该学院凝聚省内学者、专家,将书学、画学研究和创作中的‘敦煌风’推介到全国,进一步弘扬光大敦煌文化与文明……”
    敦煌艺术屡次走出国门,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一股“敦煌风”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敦煌壁画、彩塑临摹品为代表的艺术品出外展览,是甘肃对外文化交流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也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1951年《敦煌艺术展》首次出国到印度、缅甸展出,这是有史以来敦煌艺术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对外展览。之后,敦煌艺术屡次走出国门,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一股‘敦煌风’……”
    秋子著《敦煌风漫话》一书当当网有售……
    敦煌风当代艺术馆举办书法作品专场拍卖会……
    敦煌风画廊挂牌……
    创作歌词《敦煌风》寻找作曲家……
    敦煌风讲座、敦煌风博客、版主敦煌风……
    台湾刮起“敦煌风”  厂家推出敦煌超净台、敦煌实验台、敦煌毒品柜、敦煌通风柜、敦煌风淋室等系列及衍生产品……
    货真价实:敦煌风翠竹694X乐器……
    初秋新款曼妙敦煌风连衣裙……
    敦煌风真丝艺术小方巾限量珍藏版……
    敦煌风面点、敦煌风小食品、敦煌风环保购物袋……
    从以上摘录可见,“敦煌风”已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已然洇渗到了其他诸多领域。有人问我:对于“敦煌风”“正打歪着柳成荫”的现状,作为倡导者,你怎么看?我说,“敦煌风”作为甘肃书法精神的一个象征符号,发展到这种状况,有点儿出我所料,但也不全是“正打歪着”,柳成荫了,花也慢慢地开了。现在传媒很发达,大家觉着新鲜,用做品名、招牌或商号,不是坏事,说明有人关注,有人认同。风起书坛,四处开花,有大家的合力助推,不但能把依稀梦中的陇上书法家们吹醒,而且可以让它从一棵树变成代表整个甘肃文化艺术界的一片森林,多好的事情啊!是高屋琼顶,总会接受日光风雨的洗礼。就像禅师所说的,随缘,由他去。
    二、书坛观察:“敦煌风”正“鼓角相闻”
    “敦煌风”作为甘肃书法一面旗帜的象征,能从古延续至今,是甘肃的光荣,也是甘肃的骄傲。就其本质而言,它具有颇为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特殊的文化特征,尽管文艺界已经有所认同,表现十分积极,但多是表面上的,对它的内涵和意义,在认识上还不明晰。书法界,“敦煌风”虽“鼓角相闻”,但尚未引起官方的足够重视,不免有些遗憾。
    有人撰文博客,指出:“随着‘流行书风’的不断涌现,书坛更是一片热闹。上海的‘海派书风’、浙江的‘江南书风’、四川的‘巴蜀书风’、广东的‘岭南书风’等等争奇斗艳;从‘广西现象’到‘敦煌风’,从二王经典到‘中原书风’,地域特色的风暴一次又一次地席卷中国书坛……”显然,外界已承认了“敦煌风”的存在,而且“风”正在“刮向”全国。倘若,我们从侧面观察作一自身反省,可以看到一个事实,这就是,作为“敦煌风”所在地的甘肃书坛,很多人仍按兵不动,依然固我,宁肯去讨饭,不愿晒家珍。这无疑反映了陇上书坛一盘散沙的痼疾顽状,同时也反映了陇上书人的不同心态:或置若罔闻,搪塞敷衍;或置之不理,自守其安;或像农民种田一样等红头文件,听上面的指示号令,以至心里嘀咕:你算哪只虫子,瞎呐喊什么?或淡然笑曰:一万年不久,何争朝夕?或认为,书法艺术从来都讲百花齐放,外国桑拿不享受,何以要沐“敦煌风”?对于“敦煌风”的意义和内涵,一些人至今弄不清楚,抑或压根不想弄清楚,觉得与己无关……可谓复杂,列举难尽。
    尽管认识不一,不乏误解、消极之音,但令人感到欣喜的是,首先,甘肃书法正在不断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如,甘肃简牍和章草的元素被普遍关注,学术性和思想性始被认识,根植传统的创新意识被重新唤醒,而且,这些良好的态势屡屡在各个层次的国家级展览上得到了检验。这种集体的崛起,实质上是具有觉醒意义的。其次,“敦煌风”已见发光,特别是甘肃省书协等一些权威组织有了一个认知,《敦煌风·甘肃省书法作品集》《敦煌风·甘肃省摄影作品集》的出版并开首发式,以“敦煌风”命名的书画展览在北京、西安、常州等地的举办,以及“敦煌风”艺术馆、画廊等机构的不断涌现,已然作出证明。由斯可见,“敦煌风”是日见有进地被认可,在漫洇、渗透和发展的。而且,演艺、美术、摄影等文艺界对“敦煌风”的认知,要比书法界敏感、积极、投入得多,“风”愈来愈劲,已刮得火欲燎原。
    三、展望未来:“敦煌风”将“插柳成荫”
    毋庸置疑,“敦煌风”作为甘肃书法界乃至整个文艺界的一个符号、一面旗帜,已经出现了一个生气蓬勃的良好开端,而且晕染到了其他诸多领域。从甘肃文艺界来看,“敦煌风”在舞台艺术领域可谓声扬四海,在书坛画苑摄影界产生了鼓角相闻的响动,在文化学术界亦有了山鸣谷应的兆头,一派风调雨顺的气象,可用“瑞雪兆丰年”来做比喻。
    但是,“敦煌风”毕竟不是一块觉热即化的浮冰,作为滋生于甘肃大地上的一种文化符号,作为尚在织绣、打造中的甘肃书法界乃至整个文化艺术界的一面旗帜和一个优秀品牌,正如西北师范大学大西北文化研究所所长彭岚嘉教授认为的,“以‘敦煌’二字的知名度,以及‘敦煌风’所依托的以敦煌为代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看到其光明的发展前景。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更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投入,才能将这项事业更加充实和完善。”以拙见,要使“敦煌风”真正成为甘肃文化艺术界的一面旗帜和优秀品牌,让“敦煌风”产生一个“插柳成荫”的宏大局面,还需要做很多艰苦努力。我真诚希望各界仁人志士、专家同道以及各级政府都能携手努力,共同出谋献策,把“敦煌风”安顿好、打造好、宣传好。依拙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必须了解“敦煌风”,正确理解“敦煌风”
    究竟何为“敦煌风”?它的内涵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它的精神与特征是什么?对此问题,事实上笔者曾说过很多,但这里还有必要作点重复,以便大家有个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关于“敦煌风”的内涵及意义
    笔者曾在《敦煌风初探》一文中,对“敦煌风”的含义做过梳理和归纳,用一句话概括来说,“敦煌风”是甘肃书法的根,它具有地域特色和极大的包容性,可谓博大精深,无所不含。
    第一,甘肃曾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汉字及书法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大地湾和马家窑彩陶刻画符号,陇东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被马衡认为是活字印刷鼻祖的《秦公簋》,战国时期古隶书体佐证的《天水日书简》《墓主记》,秦诏版、秦权,汉代的《新莽衡杆铭》《西狭颂》《耿勋表》,北魏《大代碑》《炳灵寺崔琳题记》《王司徒墓志》,成县发现的唐《李叔政题壁》,宋以来的《新修白水路记》《西王母碑》,元代赵孟頫书写的《赵世延家庙碑》,明代胡瓒宗的《早朝诗》及《文征明诗碑》,清代以来的《登嘉峪关并序》《创修石峡道路碑记》,天水的集王字《二妙三碑》和徽县的《大河店修路碑》,民国以来的《新建泾河长庆桥碑》《平凉八里河桥志》及卓尼县境内的行书摩崖《何世英饬炸峡石颂》等数以百计的历代摩崖碑刻,都是甘肃历代书法瑰宝,当然也是“敦煌风”的本然内涵。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有于右任先生当年转赠的两千多件历代碑拓,也给“敦煌风”增添了无尽光彩。
    第二,五万余枚简牍和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六万余叶遗书墨迹,可谓古代民间书法的海洋,自战国到北宋,长达11个世纪的辉煌向世界宣告,甘肃是古代绝对的书法大省,无疑是“敦煌风”的本然内涵。
    第三,《肃府本淳化阁帖》汇聚了古代书法的精华一展风采,天水清刻《二妙三碑》 极尽书圣大风,赵孟頫手迹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大家的风范,这些,又给“敦煌风”贯注了丰富的内涵。
    第四,甘肃历史上产生了像东汉张芝、张昶“兄弟二圣”、“善八分”的梁鹄及书写《西狭颂》的仇靖、书写《郙阁颂》的仇绋,开书法批评之先河的赵壹;西晋“章草宗师”索靖、李思穆、傅昭;唐代李白、吴郁、令狐家族、胡霈然;宋代吴玠;元代边武;明代李梦阳、胡缵宗、邹应龙、米万钟、黄谏、释悟瑁;清代王了望、唐琏、张美如、刑澍、朱克敏、刘翰华、刘尔炘;民国以来的范振绪、陈国钧、冯国瑞、张孝友、水梓、裴建准、魏绍武、魏振皆、丁希农、牟月秋、顾子惠、张邦彦、魏学文、尹建鼎、蔡后庵等彪炳史册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精神早已为“敦煌风”奠了基、雕了形。
    第五,上世纪60年代初,张邦彦先生偕同陈梦家、何乐夫、梁启超弟子冯国瑞等考古与石窟研究专家,对甘肃出土的汉简进行整理和临摹,被誉为“简牍专家”,拓开了“敦煌风”的主河道。到70年代,甘肃形成了以徐祖蕃、赵正等书家为代表的“简牍书法热”。80年代以来,又兴起了“敦煌写经热”,以尹建鼎为首,1987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敦煌写经临书展”,将敦煌书风的研究推向国际性的高潮,直到90年代后半期,受 “流行书风”等影响,随着书法观念的变化,“简牍热”和“敦煌书风热”受到冲击,从而热度渐减。
    关于“敦煌风”的精神与特征
    “敦煌风”作为崛起于甘肃大地上书法的一面旗帜和象征甘肃书法特色的一个流派,就其本质而言,具有颇为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概括言,大致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创造精神特征。翻开甘肃书法史,我们会发现,最有超现实创造意义的书法墨迹,莫过于数以万计的简牍墨迹和敦煌遗书,众多的无名书家以其书法天籁精神、文化创造精神和自然表现主义精神,创造出了百花竞妍、丰富多彩的“民间书法”,如前所述,很多著名作品都属于书法史上的戛戛独造。况且,像东汉时期创变章草的“草圣”张芝,由“善八分”开一代汉隶风气的梁鹄,被称为“章草宗师”的西晋大家索靖,清初的行草大家王了望,创造了“朱隶”的清代书画家朱克敏,以及现当代创造出“魏隶”“魏行”风格的书坛巨匠魏振皆,杰出民间书家蔡后庵等等,都是甘肃历史上书体、书风的创新创造者。
    其次,是人文科学精神特征。人文科学精神是指研究文化艺术和社会现象的自觉精神。表现在书法艺术领域,甘肃自古以来都具有这种精神。东汉时期的张芝,正是因为他认真研究草书技法,才成为一代“草圣”;赵壹,站在卫道立场审视和研究书法的文化现象,对当时产生的草书新风气横加指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赵壹的书法研究精神和书法批评精神,可谓中国书法史上开批评先河的旗手、勇士,进而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卫恒《四体书势》所载“梁鹄因书得命”的故事,更是人文精神的写照。西晋索靖不仅是“章草宗师”,而且在书法研究,尤其是草书研究上花过很大功夫,其《草书势》成为古代书论经典,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果把唐太宗李世民视为甘肃人的话,则正由于他崇王、尚王、研究二王,才有了唐代书法的鼎盛辉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二王有着十分深刻的研究和学习,史载他在位时常用虞世南、欧阳询等研究书法,无疑是人文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至于明清以来,由于科举考试制度的推行,像王了望、朱克敏及后来的魏振皆等等,当然不例外的是书法研究并有论有述的自觉者;更有与孙星衍共同搜访、完成《寰宇访碑记》的张澍,已成为清代学有所现、研有其著的历史人物。就当代而言,张邦彦先生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成为“简牍研究专家”,继而又有研学敦煌写经和汉简的魏振皆、尹建鼎、徐祖蕃、赵正、秋子和敦煌研究院的郑汝中、李正宇、赵声良等等,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者型的书法大家,无不体现了他们的人文科学精神和书法艺术精神。
    再次,是地域文化精神特征。所谓地域文化精神,狭义地理解,就是地域书法特色的塑造精神。当代甘肃的地域书法,大致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以中青年书家为阵容所表现出的继承中有思想、有追求的创新一路书风,即他们以其扎实的传统功底和较高学养、修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体现出一种具有时代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的书法精神,其书法理念和风格特征从根本上体现出“敦煌风”的本然风貌。二是以行、草书体为表现,追求气格、气势、气韵、气度的质朴、自然、粗犷、雄强一路书风,努力创造抒情气氛,表达与甘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和谐的一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和淳朴豪爽的品质,这种书法天籁精神和自然表现主义精神,同样体现出“敦煌风”的本然风貌。三是以碑帖结合为追求,紧贴时代脉搏,努力打造雅致、含蓄、清新、淡远,既具金石味又有书卷气的一路书风,体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和丰富性,如同简牍、写经的书出众手、多彩多姿,具有强烈的艺术赏读特点。
    (二)必须克服自卑自贱意识,树立自信自强意识
    对于“敦煌风”的概念,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甘肃书法本来就比不上先进省市,学人家都来不及,还搞什么“敦煌风”;何况现在是信息时代,一切事物都扁平化进入地球村,已无必要老土十足地倡导什么“敦煌风”等等,总是流露着一种自卑、自贱意识。其实,以笔者见,这完全是些错误的观念,必须得以克服和纠正。
    我们承认,较之先进省市,甘肃书法的确存在着不小差距,但站在正面来做点分析,从全国大展中甘肃的参展人数等事实证明,甘肃书法当在全国处于一个中上的地位,至少不是被划入落后行列的省份。问题在于,甘肃人往往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弱点,要么闭关自守,各自为阵,一盘散沙;要么拉帮结派,此一伙、彼一群,相互不服、诋毁、拆台“窝里斗”,搞不团结;要么夜郎自大,称王称霸,动辄“著名”“某家”“某王”“某大师”,此其一。其二,甘肃人同时又普遍存在着很强的自卑意识,不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而是戴着“有色眼镜”不愿摘,要么自认卑贱,瞧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总以为“外来和尚念好经”;要么盲目地东施效颦,追风赶流,抓点皮毛,丢失自我;要么自惭形秽,感叹声声,哀怨嘤嘤,这不行、那太差,怨天尤人,不识自我,却不知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何在,路该咋走。
    孰不知,自卑自贱本是一种慢性自杀!如果不克服那些自身的弱点,不纠正那些错误的观念,怎能进步?怎能打造甘肃书法“敦煌风”?怎能赶超先进省市?怎能在全国书坛争得一席之地?
    (三)必须做到群策群力,强化集体整体观念
    问题是,身处陇原本土,沐浴在“敦煌风”里的甘肃一些书人,却如同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硬是“沐浴佛光不认佛”。这种过分矜持以至麻木的态度,不仅是各扫门前雪的艺术自私问题,事实上已阻碍着甘肃书法的发展和形象的树立。因之,我们再喊一声:别睡了,赶快起来吧,听,“山头鼓角相闻”,太阳已经晒到脸上了!
    甘肃书法能否打造“敦煌风”,能否走到全国前列,是关系到每一个甘肃书法人的问题,更是每一个甘肃书法人值得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决不能等闲视之。作为喝母亲河水生活在甘肃这块热土上的每一个甘肃书法人,我们必须振作起来,必须正视自己、正视别人,必须群策群力,出谋献计,才能把甘肃的书法事业做好。
    需要指出的是,打出“敦煌风”这块牌子,举起“敦煌风”这个旗号,打造“敦煌风”书法精神,不是给别人行布施,不是给某个领导脸上贴金,而是为了给自己长精神,为自己的艺术事业争光添彩,用双手亲自为甘肃书坛创造一片凝聚着自己汗水的辉光灿烂的天地!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作为甘肃书法人,必须再进一步地挖掘自身对于文化感悟、深刻理解的潜力,每个人都必须责无旁贷地扛起这份责任,都必须主动地挑起这副担子,倘若全体同仁都能够团结起来坚持数年,甘肃书法就一定能够产生一个新的气象,就能让颇具特色的“敦煌风”旗帜猎猎飘响于中国书坛!
    “敦煌风”,笔者充满信心。

原载《甘肃文史》2012年第4期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