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目心会 神思妙造 ——陈白一绘画艺术欣赏

应目心会 神思妙造 ——陈白一绘画艺术欣赏

应目心会 神思妙造 ——陈白一绘画艺术欣赏

日期:2014-08-12 11:23:48 来源:艺术锋

美术 >应目心会 神思妙造 ——陈白一绘画艺术欣赏

 

    人物介绍:
    陈白一,别名陈倜,一九二六年生。笔名白一,一级美术师,教授。湖南邵阳人。1946年毕业于华中艺专,曾任师范教师。原任省农业厅宣传组长,湖南省美工室创作员,湖南省文联执行主席,省美协主席,湖南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美协名誉主席,省政协常委,著名工笔人物画家。

应目心会 神思妙造——从陈白一绘画艺术中体会从生活美到艺术美

    文/寻星  刘坚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善于用其作品打动欣赏者,让人沉醉其中。而怎样打动欣赏者,不仅需要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且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所描绘的对象能否“感物兴怀”。在中国画领域里,“感物”对绘画创作一直有着重要的作用,自六朝以来,关于感物的精辟画论亦多见诸于史传。南朝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云:“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1]257。在他看来,只有对描绘的对象反复观察、心领神会,才能将画家所见及心之所想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欣赏者引起共鸣。若将“应目心会”分开来看,应目可以理解为通过眼睛观察所描绘的对象;心会则是对所描绘的对象心领神会、形成意象。它不仅强调感物的重要性,而且对画家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生活提出了要求。这种审美观照方式既是传统审美构思活动的一种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心态和文艺作品的审美特色,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了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冲击,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排斥,导致美术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惑和迷茫。面对全盘西化风气的盛行,在湖南省却有这么一位艺术家,选择了坚持吸取传统绘画的精华,着力于用传统工笔画表现当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在中国绘画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具有鲜明湖南特色的艺术风暴,影响遍及整个中国,他就是优秀的人民艺术家——陈白一。

 

    陈白一先生的绘画艺术致力于在平凡的乡野生活中寻求生活美、艺术美,寻求他对生活特有的超越自然而饱含真情的现实感受,并用其特殊的艺术手法去表现。他善于捕捉感觉,提炼素材。表面看,其作品描绘的都是湖南的农村生活、风情风貌、乡土人情,地域性很强,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陈白一先生作品中揭示的美,却丝毫不被地域所限制。其作品以闲逸清俊、纤细优美而夺人,在温润高雅中突出了他的不凡格调。虽然细线毫发,却没有丝毫的柔弱感;虽然温润,却不媚俗。陈白一先生长于塑造形象,刻画人物,有描绘客观物象的精深功底。同时其景致描绘又细微精道,相得益彰,花草枝木表现精细,而无刻画之痕。同时他注重骨法用笔,其作品线描用笔古劲,笔力挺拔,柔中带刚,达到了力透其中,神闲气静的境界。而整个画面注重经营浓淡虚实,布局设色独具匠心,大胆运用明暗对比,人物与环境互相烘托,使其作品处处呈现出自然、恬静、优美、抒情的意境。

 

    从陈白一先生作品来看,其作品所体现出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深入生活,力图表现劳动与生活之美,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二是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出地域特色的文化个性。三是深入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陈白一先生的艺术是如何从应目达到心会的。
    应目强调的是对生活的观察,这既是对眼睛直观到的情景的观察,更包含了对其背后人文风情、历史地理、民族精神的观察。陈白一先生出生于湖南邵阳,这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偏远地方的人民勤劳善良,质朴真挚。而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陈白一先生坚持深入湘西到那古朴闭塞的苗家瑶寨生活不下40余次[2]125,且每年都要住上一两个月,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甚至还和苗族同胞认亲。正是他的这种坚持从艺术实践与劳动生活实践密切结合,使得其作品在普通的生活片段中体现更深刻,从而更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地处高处的湘西苗家瑶寨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没有被山高路远隔绝闭塞所窘困,而是闲适的生活在这淳朴祥和的欢乐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于是这一鲜明的少数民族农家少女形象第一次被画家所发现、所表现,成为一种清新的绘画语言,和着那些豆架瓜棚、草蔓灌木、牛栏猪舍、家禽家畜,都以独特的面目出现。尤其是瑶家少女那独特的头巾腰带,绣花长裙,陈白一先生用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色墨并用,清奇灵秀。同时陈白一先生将当地独特的日常生活和民情风俗记录到作品中,在他的画作里,湘西瑶家苗家劳动妇女勤劳的美、纯朴的美、真挚的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的这种深入生活的艺术创作态度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创造了大量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经典作品,同时他对于当时的中国美术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

 

    艺术家是如何通过“应目”而达到“心会”呢?陈白一说:“创新只能在生活中创新,一切新的内容,新的表现形式,只能从生活中来,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生长出中国工笔艺术之花。”在他看来,在生活中创新,就是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来。陈白一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绘湖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地貌环境,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极浓,如《听壁脚》就是表现湘西苗寨瑶家小沙江地区结婚时的一个独特风俗,也是瑶家少女乐此不疲的爱好——听壁脚,当地新婚之夜闹洞房的一个小插曲。画家匠心独运的通过描绘两个少女偷偷钻到新房壁下偷听新人的情话来表现少数民族颇具风情的婚嫁喜事,画面中两个少女一动一静的身影,融入到茂密的瓜棚中,而仅在瓜棚架下一纸“囍”字把整个无声胜有声的画面给点活,这就是他对于生活观察深入的结果。而“心会”并且能“神思妙造”,靠的不仅仅只是感物,而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熟知与运用自如,即真正意义上的“应目”。

 

    湖南自古为楚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长期受楚汉文化和湖湘文化双重精神的影响,形成了湖湘人勇于探索实践和注重现实生活的性格特点,既有雄浑大气的一面,又有浪漫诡异的一面。作为一个地道的湖南人,陈白一喜欢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进行绘画艺术创作,形成了一种以恬静为主导情感,以优美为画面效果,以抒情为表现手段的工笔画图式风格。同时湖南人求实勤勉、博采众长的精神同样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陈白一作为湖南美术发展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工笔画开始重新复苏的时候,组织了一大批的美术工作者一方面深入生活,一方面注重学习传统,创作出了大量的绘画作品,这些画作通过表现平凡的现实生活来抒发一种充满诗意的人性美和生活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关注。正是这股“关注生活,凝炼生活”的湖南工笔画风暴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工笔画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从这个角度来看,“应目”不仅仅是在陈白一个人绘画中有着重大作用,同时还在美术发展中产生了极大的历史意义。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民间艺术,吸收西方艺术之精华,把传统、民间、西方艺术三结合,表现现代生活,是我画工笔画的创新之路”。陈白一先生在深入生活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又极注重深入传统。其作品遵循中国工笔画的传统,把外来的可汲取的元素都融会到传统的笔墨语言中。他深入学习传统的线描,总结出用骨力的线条去概括人物形象,在服饰和环境、道具的表现上加强对线条的提炼,使得画面既轻松又写意。其图式营造与画面情景意味的塑造,亦无不窥视出古人绘画轨迹。陈白一不仅广泛学习和借鉴民间艺术,并且还组织带领湖南画家群体到山西永乐宫、敦煌洞窟等地方临摹研习壁画,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临摹学习古代绘画,他的画作《龙腾狮舞庆丰收》、《闹元宵》等可以发现其明显受到民间艺术的色彩气氛渲染法以及人物造型的影响。在他那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画面里还包含着将西方绘画中光影关系的融合以及日本绘画装饰性的影响,这都是陈白一先生广泛学习的体现。

 

 

    陈白一先生在多年的工笔绘画中坚持学习,积极探索,创造了自己的艺术形式,将湖南的风土人情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出来,开拓了一条现代工笔画的新道路。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湖南画家在中国画坛涌现,并积极走在开拓探索当代绘画新语言的前沿。从陈白一先生的绘画历程中可以看出,“应目”到“心会”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生活美上升到艺术美的过程。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