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取经、一路同行,吴雅琳研究生之苏锦驹

十年取经、一路同行,吴雅琳研究生之苏锦驹

十年取经、一路同行,吴雅琳研究生之苏锦驹

日期:2014-07-16 12:00:16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十年取经、一路同行,吴雅琳研究生之苏锦驹

    苏锦驹,男,1985出生广东高州,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9月至今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2010年参加启点·动象空间当代艺术展第一回展;2010年参加千里之行中国重点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展(第一届);2010年获许钦松创作奖二等奖;2012年雕塑《灵之舞》入选广东青年美术大展;2013年雕塑《逝者》、《离忧》入选呓歌-----广东青年雕塑状态展(第一回)。作品 《自强不息》深圳青年美术家协会收藏。作品《pina Bausch》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收藏。
    传统 未来——记在吴雅琳导师雕塑工作室学习与创作的一点体会
    吴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研究,作为雕塑家的她不仅仅把自己固于中国雕塑的研究,对中国古典的诗词哲学也有很深的造诣。中国文化在现今社会发展的洪流中逐渐地淡化,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身体力行在现今显得弥足珍贵。在本科有幸得以聆听吴老师关于中国传统雕塑的学术讲座,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颗蒙了尘的珍珠,从此萌生了在雕塑创作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想法。直到考取吴老师的研究生,在她的淳淳善诱下,我的这一想法才找到实在的落脚点,并在一个个创作中逐渐明确自己心中的表达。
    在研一,吴老师为了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切身的理解。带领我们进行长途跋涉的学术考察,足迹遍及五台山、大同、兰州、敦煌、天水、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我们深深为中国传统的杰构所震撼,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同时也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有了实际体验的基础,这些都对我往后的创作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讲求‘意境’,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用‘意境’来论述中国古典诗词。中国传统文化所创作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凝聚着中国最核心的审美诉求。在现代很早就提出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希望在西方发明的写实油画的创作方式中达到中国传统审美诉求呈现。在汉代佛教造像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也经历了使佛像体现中国审美的历程,最终在唐代佛教造像方式己经内化成民族文化血液中的东西,能够自如地表现自身的审美诉求。同样在中国现代雕塑进程中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西方写实雕塑的方式传入中国,也面临着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希望通过传统艺术所营造的意境导入到写实雕塑的创作中,近三年来的创作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展开。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人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始终没有变,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面对的具体事情是不一样的,但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体验并没有变,中国优秀传统所营造的精神境界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依然动人,依然和我们在生活中所体会到的感受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运用中国传统的意境进行当代艺术创作能够成为可能。
    在创作形式语言上,我借鉴青铜器、甲骨文、书法、篆刻、山水等艺术类型的某些形式趣味注入到我所要表达物象的造型语言中。比如在巜自度1》我就运用了甲骨文及青铜戈的坚硬,锐利的形式趣味;在《自度4》我就模仿龚贤层层积染皴法的感觉。在创作意境的传达上我结合自身的审美理想,在中国传统哲学、诗词、中国画中寻找所需要的意象,并通过雕塑的方式呈现出来。
    传统之于我们不仅仅是传承而是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正是这种精神信仰引领我们坚实地走向未来而不会迷失方向。吴老师在近期创作中,运用中囯传统审美语言进行当代雕塑的创作,在老师的影响下,我希望在原有创作认识的基础上注入中国传统审美语言的理解,这是我往下创作主要研究的方向。

 发表于《书画名家》第487期,2014.5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