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市场经济——关于朱发东

一个人的市场经济——关于朱发东

一个人的市场经济——关于朱发东

日期:2014-05-22 09:21:10 来源:
关联艺术家:

>一个人的市场经济——关于朱发东

     文/杨卫

    1993年初,远在昆明的艺术家朱发东做了一件作品,题为《寻人启事》。作品用的是街头小广告的形式,内容是关于他自己,是关于他自己的走失,提醒有知情者相告。最有意思的是广告上刊登的那张照片,朱发东戴着一顶鸭舌帽,一头长发掩饰不住的披在肩上,大有一种威武不屈、英勇就义的劲头。我是在孙平主编的《当代艺术》丛书上看到的这件作品,印象很深,因为这件作品也表现出了我当时心里的某种迷惘。在此之前的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驱使整个社会向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在这个剧烈的转型中失去了价值航标,顷刻间烟消云散了。未来一切都是未知,也一切都难以预料。朱发东的作品恰如其分地抓到了这个变化的瞬间,他以《寻人启事》为噱头,既像是为八十年代的文化精神招魂,又像是洗心革面,要在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重新来认识自己,塑造自己。总之,他的一语双关给了我一种提示,使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了历史的变化,其实已经在我们身边不知不觉的发生……
    我见到朱发东本人,是在1994年。这一年朱发东离开家乡昆明来到了北京,也将他的另外一件作品《此人出售》带到了人口密集的大都市。我是在圆明园的刘彦家见到他的,此时的朱发东已经剪去了潇洒的长发,身穿一件蓝色工作服,并在背后打着“此人出售”的字样。我记得那次朱发东走后,我与刘彦等人还议论过他很久,主要是关于朱发东当时的形象,与“此人出售”的关系太接近了。看来,朱发东的艺术感觉把握得很准确。当然,更准确的是他对这个消费时代的理解,的确也给了我们一面反思自我的镜子。
  后来的朱发东虽然再没有来过圆明园,但关于他的消息我却经常能够在一些地方得到,我知道他后来又做了“打工”、“身份证”等等作品。总之,他的作品都跟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也始终是在追问着一个人生的问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许多飘在北京艺术家都由城里迁徙到了京郊的通州,其中有我,也有朱发东。由于距离的缩短,这一时期我跟朱发东有了进一步的接触。正是在这种进一步的接触中,我看到了朱发东更多有意思的作品,其中就包括现在他所要展出的这批硫酸纸系列。
  朱发东的硫酸纸系列作品,其灵感来源于工业设计的绘图。由于硫酸纸有着透明的质感,所以常常被用来考贝图像。我不知道朱发东是怎样发现这个材质的,但我知道他用这个材质做作品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也许还是因为朱发东所要表现的内容所决定吧,对大量广告图像的复制,需要一种既能考贝又能转换的语言,而硫酸纸恰好吻合了这样一种特质,所以被朱发东所利用,发展出来了一种当代艺术的新语言。这使我想到了艺术的表达,其实最重要的不是要表达什么,而是怎么表达。因为只有把怎么表达的问题解决了,表达的内容才能清晰,也才能直接有效地呈现。
  关于朱发东硫酸纸系列作品的内容,其实还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比如挪用一些跨国大公司的广告、标识等等。这些符号作为一个商业社会的典型形象,曾经被许多“波普艺术家”拿来表现时代特征。所以,对于我来说这早已经不是一件什么新鲜事。然而,朱发东在他硫酸纸上的挪用却给了我某种新意,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别样感。这固然跟他所选择的图像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还不在于此,而在于他处理的手法。正如他取消了通常的考贝方式,而采取了一种类似刺绣的手段,将那些商业广告的图像分解成细小的点和线一样。这种创新不仅使那些大公司的广告与标识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更重要的是朱发东夜以继日的劳动,为那些冰冷的广告与标识注入了人性的光辉。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的阅读朱发东的作品,从他的过去到现在,其实一直都贯穿着一个核心的主题,那就是反映今天的人与消费社会的关系。但与大多数艺术家所持有批判态度不同,朱发东对这种关系的处理更加中性,也更加暧昧。他似乎从来就不喜欢那种教条似的做法,而更愿意去接近,以他身体力行的方式深入时代的内部,为我们寻找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人生证据。在我看来,正是这一点成就了朱发东的艺术个性,也使他和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当艺术界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
    2007.12.11于通州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