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华:生如传奇,画如诗歌

王仁华:生如传奇,画如诗歌

王仁华:生如传奇,画如诗歌

日期:2014-02-24 16:57:45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王仁华:生如传奇,画如诗歌

王仁华

  王仁华,安徽合肥人。擅长国画。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安徽省书画专职画家,安徽省文史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生于1952年。此后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十年“文革”,知青下放,改革开放,国企改制。影响到新中国历史的一些大事,王仁华无一遗漏地悉数遇到了。

  60年的沧桑岁月,并不妨碍她仍然是一位外表优雅大气并有着先锋思想的女人。素颜的她,将长发全部烫成小卷,用发绳拢在脑后。身着棉麻质料的宽大衣服,背着帆布包,周身洋溢着生动的气息。这或许也是艺术的魅力--艺术总能追逐时间,成为人类的另一种永恒。

 

 

  少时的梦想

  近几年,王仁华的画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吸引越来越多欲粉丝,作品也常常远赴重洋到国外展览,用声名鹊起来形容,似乎也并不过分。

  然而,不知是否有人想到,2000年之前的那漫长而又激荡的时光里,王仁华是怎样积蓄力量,实现人生突围的?

  16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她遭遇了知识青年下放,于是被历史的大潮裹挟着,跟着众多年努人一起下放到农村。1970年她正式进入工广,成为基层的一名普通工人。她很小就对绘画感兴趣,小学四年级时,她已经在少年宫学习中国画,并跟着老师系统地学素描,立志将来考美院。然而,遇到这样特殊的年代,眼看着,当画家的愿望从此便要中断了。

  她在工厂上班时,做的是塑料布的检验工作,等待检验结果的间隙,她会在手头的塑料右上画画自娱,机缘巧合,她通过自己的师傅结识了童乃寿先生。

  彼时,章乃寿先生正在一个面积不大的画室里,辆导孩子们画画。她跟着画了几周后正式拜师,童当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将来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事后来成为王仁华口中这段拜师经历留下的笑谈,“老师是说着玩的,不过是为了鼓励我罢了。

  1982年,黄山书画院开始办班。这是书画院第一次招生,王仁华报名学习。老师里有很多今天的名家,王涛、郭公达等人都在其中。上世纪80年代初很流行夜校,书画院也是这种教学方式。在这里她一周7天,能交出6幅画,称得上是老师眼中最勤奋最优秀的学生。次年,她的山水画参加了“全国职工美术摄影大赛”,比赛的结果出现在报纸上,在一等奖的名单里,“王仁花”赫然入目。

  这次得奖,使别人对她刮目相看,她被调入了工厂的设计室做专职设计。从此,开始了另一段人生。

  潜伏的岁月

  同在设计室里的,还有两位省艺校科班出生的年轻人,比她小10岁,带着一肚了学问刚从艺术学院新鲜毕业。在王仁华眼里,这两位年轻人虽然年轻,却称得上是她的“师傅”。

  1984年干始,王仁华虔诚地向两位年轻人讨教。师傅们要求她早晨练2小时的书法,白天临摹古人的画,晚上看中西哲学、美学理论书籍,她严格遵循。

  初中都没有毕坐的王仁华,阅读这些书籍不可避免地出现困难,最直接的问题是,很多字不认识,怎么办?她左手放着宁典,右手放着书,遇着不认识的字,就查一下。“冬天敢进被窝看书,一进被窝很快就要睡着。”所以,她总是看完书又后,才轻手轻脚上床睡觉。

  第二天早早练完毛笔字的王仁华将办公室打扫干净,茶水准好,等师傅们上班时,她开始口述前一晚学习理论的结果,因为,“你必须说出来,你说得越多,记得越清。”这是科班出生的年轻人给她的忠告。在复述的过程中,王仁华越讲越自信,逐渐可以自由发挥,师傅们打住她:“停!这就对了,就是这个感觉!你呀,就是一块掉在灰里的玉,拾起来怕拍灰就是个宝。”

  白天要在办公室里临古画--这可不容易,那个年代哪里有画册可以临摹呢?找来找去,幸好邮票上有很多美术作品。那一寸见方的小邮票,成了她的临摹对象。直到后来,对着一张一寸左右的小邮票,她可以画出3张2.6米长的大画。

  1987年于始,她和两位同事去西双版纳写生。她专攻的是山水画,可是,到了地点一看,热带雨林气候,盛产的是茂盛的植物和美丽的女人,哪里有山?于是坐下来就开始哭。年轻的师傅们戏谑地说她:“哪有画家画碗就不能画盘子的?”一语点醒,她破涕为笑。于是,每天早晨天不亮,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她已从租住的农家赶到集市,看到想画的少数民族姑娘,就给1块钱,请做模特。乃至从西双版纳回来后,她已蜕变为山水、人物、花鸟皆通的多面手了。

  这样的生活,一晃就是10年,“外而的世界再乱,只要你内心不乱,别人睡觉的时候,你可以干活。”这是王仁华同顾这段生活的总结。10年间,她临摹过的古画数不清,宋代范宽、清四王、明四家的山水,唐代《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等,都成了她心中的收藏。在此期间,她不仅锤炼了扎实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深深为人物画的汉唐气象深深感动。带着艺术家气息的师傅们放言:“你不进修了,你已经在我们这里毕业了!到哪里进修,你也是第一名。”听起来有些狂妄,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1994年,国企改制开始。王仁华这时已经40岁,于是提前办理了退休。开始了自由人的生活。

  很快,不甘寂寞的王仁华为自己又找到了新爱好--京剧,在无意中为自己开启了另扇窗口。她跟着一人京剧班学唱戏,主攻青衣,并且展现了特有天斌,以至于1997年,她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时(进修班刚好放在一个京剧团里。练功厅对面的教室租给了美术进修班),她唱京剧、外面的人都以为是广播里传日来的原声唱片。进修班偶尔举办个活劫,王仁华登台,甫一开嗓就让大家以为是外面请来的专业京剧演员。

  京剧的学习,成为她绘画艺术的养料之一,虽然这种影响要到2000年之后才显现出来。除此,她在北京进修的这段时光,也彻底为她扫开了眼界。她的美术成绩确如年轻的师傅所预言的,在进修班里是最好的。她的一位美术老师,因为实在欣赏这位才华出众的学生,不止一次暗示她,让她报考自己的研究生。然而,王仁华也有苦衷,她没有正规的学历,无法报考,年纪甚至比老环还大,但是她不好开口对老师说,只能支支吾吾地回避这个话题。

  回到合肥之后,她突然不能画了。“我发现以前的东西不能要了,但是,自己也不知道画什么主题。”眼界高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发现手跟不上了。

  整整一年,她在痛苦煎熬中苦苦思索和寻找。有一天,像是突然开悟,她猛然知道自己该画什么了。

  收获的季节

  2000年,王仁华的作品《窥探》被送往云南参展,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展览,金奖只有一个。画中,一位古典美丽的年轻女子,正掀起帘子,向外张望,似乎是在窥探什么。画作构图简单,但是很有韵味,巧妙地将古典与现代、个人与世界联系了起来。像是一种隐喻,王仁华也在借此窥探外界,并由此开始,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这幅画获得当年“新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金奖,之后,频繁得奖的态势一发而不可收抬,似一匹腾空而出的黑马,在个各类展览中王仁华几乎再没有落选过。

  其中,《知日守黑》获新世界中国画展银奖;《寻风拾遗》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烟脂》获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纪念蒋兆和诞辰100周年银奖,《似水似风似云》获2005年百家金陵画展金奖,等等,她迅速跻身安徽省内获奖最多、得奖质量最高的画家之列。

  这种几无失手的状态,除了深厚的基本功做支撑,很重要的原因是王仁华的画有自己的灵魂与主题。在她的画中,始终是以女性为主要创作题材。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其实是她心灵翩翩起舞的“自度曲”。从内容上看,作品可以分为新旧两个时代。旧时代的作品,多是在2004年之前创作的,以徽州女人为代表,多描述男权社会中有着不幸遭遇的美丽女性,孤独寂寞,以《窥探》为代表。新时代的作品,是从2004年开始,则表现了现代女性生活的新风貌,以及这种新风貌与旧时代惯性直接的碰撞和摩擦,以《刀马旦》、《着衣》等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写意式工笔,在大块沉重的墨色中透露出几许轻快的色彩,作为人物画的新体格和新尝试,亦真亦幻,办梦亦醒倾泄着神秘的灵魂之舞。

  2004年之后的创作题材与她的京剧爱好有很大关系—她开始将戏剧融人生活。这一题材要表现的,并不是已经粉墨登场约演员,而是登台之前的化妆间里的情形。年轻的女人们脸上刚刚施上白粉,头上刚贴上贴片,衣着仍是留着时代印记的时尚装束,在登台前从镜子里审视正在装扮的白己。“我要抓的就是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把现代人的情趣表现出来,例如化妆时女孩儿们还有内心的私事,只有到舞台上才抛下。而这一时刻,是很有味道的。”

  这种戏与人生相融合的刹那,半真实,半虚无;半工笔,半写意;半水墨、半色彩;半思古,半寻新;半生活,半梦境;半端庄,半癫狂。她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一些非现实场景--人生如戏,就这样牢牢地抓住了现代人的眼球。

  这种艺术上的深度与她的深度阅读是不无关系的。曾经接触过的那些古今中外哲学与美学的书籍,就这样在意识深处影响了她,并在她这里开花结果。“那10年,我完成了很多积累,否则我后来是接不上的。美术这个行业,可以算是土匠,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办法往上继续走。而恰恰文学这种乐西,可以自学。”

  56岁那年,鉴于王仁华的成就,安徽省书画院破格录用王仁华为专业画师,并且,还不断有其他画院向她伸出橄榄枝,2013年春,她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这种情形在全国都是罕有的。

  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而王仁华的成名证实另一种可能--笑在最后的人,笑得最美。

  获奖状况和近期展览

  1994年作品《寻风拾遗》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2000年作品《窥探》获“新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金奖;

  2001年作品《庭院深深》获“二十一世纪中国画澳大利亚展”银奖;

  2003年作品《景泰蓝》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银奖;

  2004年作品《美眉》“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并获日本日中友好会馆大赏(国画最高奖);

  作品《美眉之二》获“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作品《胭脂》获“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纪念蒋兆和诞辰100周年”银奖;

  2005年作品《花非花》获“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代表大会美术特展”铜奖;

  《似水、似风、似云》获《中国美协百家金陵中国画展》金奖;

  2006年作品《云在青天水在瓶》获“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提名资格展”优秀奖;

  2008年作品《暗香浮动》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作品《知白守黑》获“新世纪全国中国画展”银奖;

  2009年作品《中国记忆》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中国记忆》获安徽美术大展金奖;

  2010年“学院·经典----全国美术院校工笔名家作品展”参展作品《昨夜的风》、《胭脂》(武汉)

  “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参展作品《粉墨登场》、《青云出岫》(上海);

  “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作品展”参展作品《舞线》(广东);

  数风流人物----中国人物画大展(南京);

  2011年“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参展作品《线偶》、《墨猫白猫》(合肥);

  丹青世界----中国现代工笔女画家22人作品展(深圳);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历届中国画金奖作者邀请展”参展作品《徽班进京》、《大象无形》、(南京);

  2012年作品《粉墨徽班》获第四届安徽省美术大展金奖;

  全国工笔画双年(邀请)展”参展作品《粉墨徽班》、《青衣》(厦门);

  “第二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名家邀请展”参展作品《大象无形》、《桃花渡》等(成都);

  “墨香粤东----中国画展”参展作品《难将心事和人说》等(广东杜世平博物馆);

  “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作品展”参展作品《上善若水》、《青云出岫》(山东);

  “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参展作品《凌云》(北京);

  2013年“浅吟低唱----王仁华小品展”(北京);

  “论古证今----首届中国地域美术发展战略论坛暨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参展作品《起舞弄清影》、《青石知己》(合肥);

  “水墨清韵----2013·中国女美术家年度提名展”参展作品《白烛》、《写意四条屏》(北京);

  《美术报视野----中国美术2012》当代人物画(十家)提名个案研究(杭州)。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