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水墨-李津

舌尖上的水墨-李津

舌尖上的水墨-李津

日期:2014-02-21 15:00:41 来源:

美术 >舌尖上的水墨-李津

  李津:艺术家不是一项职业
  以展览之名,李津实实在在为自己找到了吃遍世界美食的绝好理由,2012年12月8日,李津在今日美术馆为美食之旅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在个展“李津 今日 盛宴”现场,作品画面上各种的美食确实让观众垂涎欲滴了,爱好美食的他原本也想在画展上和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如果将真正的美食和画中的美食一起呈现,哪一个会更吸引观众呢?以笔者对李津的了解,他肯定不关心这个,只要大家开心就行。
  艺术家不是一项职业
  记者:年轻时候的西藏支教生活对你在艺术成长上有什么影响?
  李津:我如今找到的语言方式和西藏有关。当时是因为喜欢西藏才去的,对其环境和文化特别渴望,而且还有很多校友在那边。刚到西藏时特别开心也很有激情,但是呆了一两年之后,突然发觉怎么都在讲统一,我觉得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藏文化是一种特殊文化,它还会考虑人,不管我怎么努力,都很难真正传承到他们这么一个有积淀和宗教渊源的民族文化中。然而回头想想,我也不是没有传承,现在特别能够理解当时很多出国的那些人,真正到一个异土文化里面以后你才知道自己姓什么,你是从哪来的。
  于是我选择了水墨,选择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也选择了一种生活,真正理解汉族生活是什么,这个时候回过头来才会比较踏实,没有一点虚的地方。如果没有这点,到了国外你就会感觉不踏实,因为整个的文化权利和文化的自主性,你都不能说什么,你是被选择的,就可能变得很随便。当代艺术在西方他们像谈自己家里的事,没有障碍,谈笑风生,另外一个半球,另外一种意识形态,我们把它渗透了多少,我们又有多少共同的地方?唯独到了水墨的时候,才获得了一种尊重,这种尊重是这个国家悠久历史的基础上造成的,但是这个不等于他们就会理会你,他们也可以不选择你,也可以不跟你交流,但是他们对你的尊重是够的,对传承的绘画尊重是够的。我觉得西藏人看我也是一样,有一种尊重,但是又感觉我说的那些东西都不能理解,很多藏民对自然的惊恐,给我很大的冲击,特别刺激,但是他们很平淡,因为他们的生活就在那里。我去西藏很多地方,给我的一个反馈,就是一定要找到特别平和的一种方式,当自己阐述这个事的时候,相对你特有理由,而不觉得有那么多的隔膜在里面。
  那你对艺术认识有什么变化?
  现在所有的发展都跟需要有关系,这个时代需要什么,商家需要什么,藏家需要什么,都是有所需要的,然后艺术家特别不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有需要我们才有价值,很多不需要的艺术家就特别苦恼了,但是艺术本身真的跟需要没关系,它先是自我的需要。
  艺术家本身的选择是有他自己的权利的,要不就不搞艺术了,其实很多搞艺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不想,然而又有一种愿望,一种假设的认定,假设的一种同意,这个同意不需要谁,艺术家自己同意了就行,然后才是一个反面市场的选择。如果艺术家本身所有你自己同意你自己那一部分,就是晚于市场,等于市场同意完你,你再同意,这样就出问题了,一般都是早于市场,就是有可能不被市场接受,有很多艺术家到今天为止没卖一张画还在北京生存,我非常感动,我相信这是大多数。那么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不是没有才技,也不是这种转换的意识太弱了,我还是认为他们有一定坚持在里头,因为坚持跟社会有点冲突,或者社会正好在这个时候非常考虑他。我今天卖画是容易了,但是我以前都没想过这个事情,这跟天下掉馅饼一样,当我所有的努力有了报酬的时候,觉得是雪中送炭了,但是概念不一样,我的初衷不变。艺术家最初还是不要太受这些左右,比如说你太考虑人缘,太考虑大家怎么看你,怎么沟通怎么合适,一开始就这么做的话,你选择画画就没意义了,其实大部分选择画画的都是能异想天开的人。
  你觉得国外的艺术家的生活会比较理想化?
  也不是,国外的艺术家基本上卖不出去画,中国艺术家还有点希望,但是外国的机制不一样,他们的艺术家就是普通人,不是职业,没有依靠画画来生存或者得到认可,我们中国现在莫名其妙地培养了一批职业艺术家,就算一个月就是10个馒头、吃咸菜,他也不愿意干别的去还是要当职业艺术家,虽然很穷也觉得是光荣的。我就奇怪了,这完全是误导,为什么不能先像一个正常人活着,然后再搞艺术,艺术家不是一项职业。现在的艺术家都不想干别的,这个是没有道理的,西方人都不能想象,因为国外就算特别成功的艺术家,他后来还要做兼职,因为他不认为能永远都被别人关注,而中国成功的艺术家,会一直得到有很多的厚爱,并一直受到关注,但是这在西方是不合理的,他们认为艺术是爱好,有一种喜欢在里面。我想如果中国颁布法律不许艺术家卖画,那么我们还有多少艺术家还坚持画画,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西方人对这个法律就无所谓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艺术,喜欢画画,因为他们没有那么挂钩。
  是不是因为方力钧那一波人成了?
  也不一定,方老师现在还开饭馆,我们早期就不能俗,一弄别的就俗了。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你有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有什么样的艺术人生,不是说你天天画画就是艺术人生,那叫真专业,真单调了,你可能干别的,就算天天送外卖,还是有一种对艺术的向往,这里头也有教育的问题。
  现在更是解决问题的时代
  你之前的画可能被人定义为表现主义,作品形象上跟培根、苏丁他们作品有什么关系吗?
  没有关系,表现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崇拜的流派,但是我们现在中国人理解的那种表现和西方人理解的根本不一样。因为西方人的表现是特别直接的,特别感观的,就像扎一下疼,那种直接对应的东西;而中国人的表现主义从古典的绘画开始,当它进入中国后,就被我们消化一通,就是我把所有面临的直面的矛盾,或者是纠结,或者是痛苦,或者是快乐,我现在拿过来以后,自己得处理了一遍,这个处理就是精神的处理,处理完了以后再投射出去,这个投射是二次发射。不像西方是直接反映,扎一下就疼,中国人是相反的,你扎我我也不喊疼,我组装完以后有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可能扎的还狠,比那个一下疼还有力量,这种处理我认为就是所谓的意念,反映过来之后化为意念,然后再表现出来。
  现在最困惑的是我们心中没“意”了,好多问题都出在这,难也就难在这,大家都在谈“写意”,工笔被简单化成一个技术问题了,工笔就是细,写意就是粗。实际上工笔和写意在过去都是写意的,中国人强调写意,写意是意向,意向跟现实没多大的关系,但是受它的影响,是对现实给你的影响力的关照。艺术家本能有艺术视觉,或者精神的一种回答,就是你反射给我,我给出答案。我们没有彻底了解西方传统,也没太彻底了解我们自己,在这里头一般的对应都是特别混乱的,既强调感知的一面,又强调理性的一面,到最后缩写到一个语言,我觉得现在所有当代艺术谈的都是语言,语言就是一种形势,把形势作为一个前提,只要我提出问题,我就能成功,根本不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结果。但是如果到如今这个时候,甚至以后也是如此,包括藏家,所有关心艺术的人,都不会再关心艺术家提出了什么问题,因为现在的问题提得太多了,而解决问题的人又太少,我认为现在更是解决问题的时代,就是可以提问题,但是要对提出的问题负责,你提出了一种想法或者设想后要有一个对应,要去解决它,这样你的能力才能真正凸现出来。如果连问题都解决不好,就很难让别人买单。
  像徐悲鸿、刘海粟都是解决问题的人。
  那当然,他们那个时代有很多人提出问题,只有几个人能交好答卷的,他们也是真的在实践。现在包括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谈解决问题的能力,光谈谁提出了语言方式,图式的东西太多了,因为在贫乏的时候,特别希望看到好的样式,但是现在我们中国人的眼界不穷了,又很少看好坏,就是看怎么样对应,对应的好不好。我们还讲质量,你的对应,你的储备,还有你的才能,好多都在这个范畴内。
  舌尖美味年终收尾
  为了此次展览,你专门用三个月时间到游走各地的美食,大家现在称你为笔尖上的艺术家?
  其实是我运气好,今年我正好画美食的题材,舌尖中国出来了,然后又在中国大谈吃喝的时候,这个节目刚出来的时候可能是5、6月份,我说最后年终我来收尾,就是关于吃的事。现在大家把日常生活的东西看得更重要了,以前觉得一切努力,事业工作,都要有目的的去做,但是后来发觉生活本身也很重要,你生活的质量,这个质量比读研,或者读博还重要,要是悟性好的话,你就把吃弄明白了,生活质量肯定也就上去了。我发觉人是一体化的,喜欢穿的人不喜欢吃,这是胡扯,你真喜欢一个东西,那两边都通了。
  之前什么样的一个情节,让你把那个吃喝玩乐的题材创作起来的?
  不管什么都好,我都不是有意为之,像我这次的展览,去国外吃西餐,吃中餐,但是这都不是故意的,这就是个借口,就是一个艺术家他做什么事,还要给自己找理由,就算我错也是对的,其实所有证实也都是这样。我认为好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不跑偏的,跑偏虽然是跟社会有点矛盾,但是他那种矛盾反而把社会固定的审美调整了,这个调整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基本上就是颠覆,都是对前面的习惯和传统模式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是拿什么换的呢,是拿你的不合理来换的,但是他又想合理,基本上人生和他的艺术脱节,肯定成功不了。所以我们一定别小看这些,很简单的方法,成功的原因,虽然好像特简单,但是很多人到这一步就停了,而有的人一直往下走,王广义最典型,一个最简单的通道放在那,很多人都绕过去,知道那个太危险了,而他就踩了,他不是不知道危险,他是故意踩一脚,他有这个承担,所以他成功了,别人模仿他也没意义,因为他那个承担毁了他一辈子,也成就了他一辈子,很多艺术家都是这样的。
  你怎么收集画面中的小细节?
  不用收集,我这个人有可爱的地方。
  你的艺术形式怎么从纸本拓展到装置上?
  这个是偶然,这次展览是我第一次画装置,也有好多人说我觉悟不错,第一次如此呈现效果很好。其实是我没有办法选择,因为展览的副厅当时不允许在那里吃饭,而我原先想做两个盛宴场景,一个是可观的,完全视觉的阅读,一个是可吃的,色香味俱全,两个展厅是互相对应的。刚开始以为大厅应该可以摆设吃的,然后视觉压小点,但是后来想,毕竟是画展,应该把大空间空出来,副厅摆吃的,想让人感觉举办展览的是一个喜欢吃的艺术家,为什么会津津乐道画这些东西。可一旦把其立体化的时要有态度,这个态度又要有一种品质在里头,比如说我现在把这些厨艺特别好高端餐厅的人,作为一个展示的空间,可又不是我的设想。所以我一直在洗牌,要单纯,又要质量,还要超过这个饭碗,这个饭碗我不会这么玩,等于开一个餐厅一样,要慎重策划这个事。
  我的画里面有很多的素食解释,现实解释是在副厅的,虽然画面的颜色很好看,但是仔细看还是有狰狞的地方,因为我们很难避免这个东西,我在副厅做那么暴力的东西好多人都不能理解,但是希望观众仔细看,我会尽量不暴力,把那些猪“拷”成各种颜色,非常漂亮。实际上我是花心思了,让观众视觉上一看就想吃,有点流口水,反而不能仔细研究它。所以我的画里面很多都是这样,你看着很漂亮的东西,再往里面看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不对,不是完全唯美的一种想法,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
  那么不矛盾是吗?
  肯定矛盾,即使我到西方国家,我的画还是有这种感觉,好多人首先会问我是不是素食主义者,他们说别看你画这个,可能你反对这个。所以有很多东西不好说,就像突出死的那部分,你可能就强调生,或者说你过于强调生是你惧怕死,这是一种本能,艺术家也这样。我还认为我的画里面幸亏有这种惧怕,才没俗到那个程度,因为我本身的技能和我自己想告诉别人的,第一要通俗,第二要好看。但是和观众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画的美女很好看,虽然比例有问题,不过现在不推崇这个,也有人说艺术家很媚俗,但是愿望和媚俗还是有距离的。
  大家可能会说你大俗大雅,你对这个排斥吗?
  不排斥,我特想当齐白石那样的,我觉得门槛一定要低,然后喜欢、参与你的人就越多,这个不好跟风,最好是真的,后来我还真有点感动,喜欢我的画有很多70后和80后的,这是我非常自豪的一个事。我觉得他们跟我们那一代人,一般对艺术的理解还不太一样,他们却能从我画里面看到很多高兴的事,调侃的地方。我觉得很有情趣,起码我不僵化也没有衰老,我一直希望自己就是一个桥,可能很朽的一个东西,然而往那边搭的所有的道路都是刚开的花或者刚长出来的草,作为艺术家这点特别重要。
  绘画跟身体的评估对等
  你的作品画面看起来很开心,呈现轻松的一个生活状态,这和你真实的生活状态差异大吗?
  我肯定是总想高兴的人,希望高兴的人。
  所以生活还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生活就是往上爬,往下走的,我认为往上爬很简单,一般中国人的理论就是往上走,咱们都讲深刻,说深刻你就要有很多牺牲,我现在觉得也不一定,到我这个份上了,往下爬比往下沉还难,不是高度问题,是已经没有理由再往下撒这个网子了。
  那有什么不同的呢?
  你们年轻人可以说为了探寻一点真理,或者为了一个什么东西,有一种担当,有一种隐忍,再枯燥,再不顺利都能坚持,但是当你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你会思考这个是否有意义,似乎有一种骗局的感觉。本来一直往上走,可是一回头就不想往下走了,那是另一回事。我们太推崇老的东西了,它在生命历程中,是不是就是唯一的审美,我不那么看,你的价值,你挑战的这个东西,实际上作为传统审美来说,一定更长远,作为人来讲的话,太浮夸的东西很容易出问题。
  画面上丰满的人物,可以理解成,你觉得胖也是一种美?
  也不是这么对立的,这是一个审美,包括画萝卜,画大白菜都是挺丰满的,我的审美就是饱满、丰盛。时代不一样了,在战争年代,长得特别结实的人,起码经饿,现在这个不重要了,也不是支撑人最本能的东西了,现在所有的审美和现实感的东西,我的理解是能够有统一的,也有对应的。
  你喜欢美食,那自己做吗?
  我做很少,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经历做,但是有时候做会感觉是一种轻松,做饭的时候那种专注,要很投入。就像失眠的时候听评书,也是要投入进去才能睡着,听别人讲故事远比自己编故事要容易,编故事的时候就容易失眠了,好多失眠的人其实是自己一直在编故事,要让别人给你疏导一个故事,倒简单了,听他怎么错综复杂,也认为是他的事,让自己编可不一样了,越编越精神。
  你还会一直延续饮食和男女这样的题材吗?
  不一定,这个东西跟愿望走,我现在牙没掉喜欢画美食,等我牙一掉,再画红烧肉我也吃不了。
  如果想要换题材的话,想要换哪个方面的?
  可能我以后对山水花鸟有兴趣,可能就不画人了。人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他老了,他的感官就迟钝,比如说我所有的感觉是画我自己,可能也移情到一个小孩上,但是这都跟身体的评估是对等的,就是说一旦自己这种感官的东西越来越弱的时候,你可能更多地考虑精神的东西,或者有一种皈依,这个皈依不一定在人上,是另外一个东西了。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