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毁灭后的创造

薛松:毁灭后的创造

薛松:毁灭后的创造

日期:2014-02-07 10:13:24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薛松:毁灭后的创造

Shake hands

    命运总是这样,当各种事物偶然有序的组织到一个点上时,就将碰出傲人的火花。艺术家薛松就是这样。。。一场偶然的大火,许是烧却了薛松的回忆,也将他带入了绝望。而几乎同时,这个偶然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鲜活的灵感。就像薛松自己所说的:“大火烧毁了我的欢乐和痛苦,也烧毁了我的郁闷和梦想,这一切都伴随着我昨天的记忆随风而去,剩下的就是焚烧过的痕迹和焦糊的味道。我从这场大火中发现了某种‘痕迹’,找到了一种能让我说话的语言方式……”薛松正是在这样一次意外中得到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方向。作为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的方向往往是最难找到的。有的人穷尽了一生也没能明确。而薛松却在这次偶然中得到了,这也许就是上苍对有心人的恩赐吧!

Eating People 2

    薛松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如火如荼的“文革”正要开始,他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度过的。所以,在后来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作品。比如《毛》系列作品。而薛松并没有仅仅将自己的视线限制在这样的范围内。从那场大火开始,薛松就决定将“焚烧”的痕迹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上。由最初的偶然到后来主动的运用焚烧的技巧,薛松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客观到主观的思维变化过程。当用尽那次火灾后的素材,他开始主动地进入书店,买来各种废弃的报纸,杂志,书刊等等进行新一轮的创作。随着他对“燃烧”的控制,作品也越来越成熟。薛松的作品异于常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运用的是焚烧后的图像进行拼贴创作。这在中外美术史上也恐怕是标新立异的创举。这样的方式加上这些浩如瀚海文字及图片资料。形成了薛松作品又一明显的特征,即,充实而饱满的信息含量。他的作品远观和近观的效果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并不是细节上的变化,而是给观者对信息摄取量的变化。

The Shrimp Painting by Qi Baishi

    薛松的作品不是单纯的绘画,甚至夸张的说,他的作品已经称不上绘画。正像作者自己所说的一样:“我并不太关注画面上有多少绘画的因素,我的作品直接达到视觉的终点:图像的意义。”薛松的这种“焚烧”的方式具有极端的毁灭性,他将固有的资源用同一种方式进行焚烧。而在佛教里燃烧的火焰象征着一种含义,即,涅槃,一种死亡后的重生,死亡后的升腾。薛松的作品将这重含义直接地表现出来。他用火焰将既有的资源燃烧,使其“涅槃”。而后,这些所谓的资源经过“涅槃”获得了“重生”。最后形成了一副鲜活而完整的作品。可以说,薛松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件行为艺术作品,带有强烈的“表演”意味,而这种“表演”并不是给其他任何人看的。而是完全处于自己内心的需要---“表演”给自己。这是一种艺术表现的冲动。是优秀艺术家所必须拥有的财富。
    刘淳在评价薛松时说:“ 经过他的“烧”与“烤”之后,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通俗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还有一种神秘而难言的东西,我想,那是一种悲壮的力量。”薛松的作品表面看时一种波普艺术,而当我们深入的进入到他作品中时,发现他在一层流行的面纱下是一种对社会对人文等等诸多方面深沉的反思。他时而调侃,时而戏谑。看似玩笑的背后却是一种严肃的态度。也可以说薛松是在反讽,以这种态度去反讽,揭示了种种现象后无奈的现实。
    他经常会用一些大众常见的图像。在表现东西文化交融的想法时他运用了可口可乐瓶子作为图像轮廓的载体,在内部赋以传统中国画的图像。他借用了这两种图像将其移植到自己的画面,最终形成了他的作品。薛松和其他艺术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别人是将其他图像拿来改造,而薛松是拿来直接运用,使原有的图像也在自己的画面里起到证明其意义的作用。

Dialogue with Piet Mondrian 2

    薛松的作品涵盖了社会几乎所有的方面。从1992年开始用这种燃烧拼贴方式进行创作以来先后经历了各种不同自我体验的过程。从最早的《中国新闻》到1993年《母体》、《先知》,还可以看出作者还对绘画性的留恋,对用燃烧,灰烬手法提炼出鲜明的符号化意旨,此时仍处于被动的非自觉的状态。1994年的《东方红》、《日食》,可以看到薛松的明确转化以及自觉。一方面在使用灰烬方面得心应手,敢于放开手脚,图式以及构成上也显得比较舒展;另一方面,指向性开始明确。1995年是他的这一思路成熟期。《太空人》、《马》、《灰黄》、《招手》、《握手》、《挥手》《想》等是这一时期最为精彩的作品。1996年到1998年是薛松在艺术方面的拓展时期《迎客松》系列、《马》系列、《山水》系列等。均一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图式进行拼贴创作,而附以燃烧后的灰烬将看似大众的问题严肃化。1999年后回归了自身的生活体验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
    近年来薛松开始将自己的作品推向一种更大众化的视线之内。薛松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的语言就是通过我的方式把很庞杂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有关系的、没有关系,甚至互相矛盾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作品的内容也一直在往前发展。至于将来,有时说不清楚,如果有新的刺激,我会用我的表达方式去做。”薛松对信息有一种敏感的判断力,这种能力有时候会像一个指路标一样牵动着艺术家去探索,开拓新的各种的可能。其实,波普艺术的盛行很容易使艺术家丧失自我,也很容易被人误解成不严肃的艺术品。而薛松却一直能保持其作品的严肃性。
    薛松的作品一直能紧扣市场,却又不刻意迎合市场,以这种奇怪而独特的方式演绎着自己。应该说这是艺术品和商业结合时代的结果,正是这样的现状,使得一些艺术家能很容易的靠着自己坚持的一个想法去做自己的作品,在不断考验中被认可。

Good man or bad man

    今年在上海文交所挂牌的薛松艺术品组合产权资产包。包含《榜样》、《梦露》、《兰竹山石图》、《虎》、《意向书法》等作品,内容涵盖书法、人物、符号、山水等多个系列,都是体现近年来薛松成熟期艺术创作精髓的佳作。同期在上海世博洲际酒店举办的薛松艺术品藏会成功开幕,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何婕现场主持,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李旭先生,英国伦敦艺术报撰稿人、艺术家MR﹒CHEERS先生分别发言,就薛松的艺术做了阐释与评价。此次活动还包括现场拍卖薛松参与设计的Salvatore Ferragamo菲拉格慕的名牌包包和以薛松的《意象书法》为主题的德国DOMICILL品牌沙发一组,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上海华侨基金会用于慈善事业。薛松艺术品藏会集中展出了薛松的作品34幅,是对薛松近年来艺术创作的集中体现和展示。吸引了全国各界的朋友、艺术爱好者以及三十几家媒体到场参观,绘画、美酒、音乐,给予来宾视觉、味觉、听觉的多重享受。这个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薛松的作品已经成熟的在市场中运作。
    薛松一直注重中西结合,兼收并蓄,既有中国传统的特点又具备国际化的优势,所以,应该说他是一个成熟的凌驾于市场之上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博得了各方人士的赞赏。薛松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一直是一个活跃又不失严肃的艺术家,并且作为国内最前沿的艺术家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索艺术之路,进行艺术创作。他的作品中明确的表现出毁灭与创造的复杂关系,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艺术家,是中国当代美术史的中坚力量。

薛松作品拍卖指数(数据来自雅昌艺术市场数据监测中心)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