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事、艺事与人事——谈王峰的作品及其他

佛事、艺事与人事——谈王峰的作品及其他

佛事、艺事与人事——谈王峰的作品及其他

日期:2014-01-11 09:33:09 来源:
关联艺术家:

>佛事、艺事与人事——谈王峰的作品及其他

     杨卫

    我不是佛教徒,对佛教没有研究,只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所创,大约是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继而辐射到整个东亚。尽管佛教并非中国的本土教,但因为其成就的是觉悟之道,以追求大智、大悲与大能的境界为本,很快便在崇尚天道的中土落脚扎根,并与本土正在兴起的道教合流,经魏晋南北朝蕴酿发育,深刻地影响了隋唐以后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田园诗与山水画,就无不渗透了佛教的“觉者”精神。比如集诗画于一身的唐人王维就笃信佛教,而宋代的苏轼更是从中晚唐发展起来的汉传佛教中吸取营养,以禅宗的“法身妙道”等思想奠定了“文人画”的基础。可以这么说,要谈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艺术传统,我们几乎离不开禅宗,也离不开佛教的背景。正因为如此,佛教也就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宗教,而且还成了一种传统文化的资源,被现当代的中国以及东亚艺术家们不断作用于国际交往与文化自证。
    较早从观念层面摄取佛教资源来指涉当代社会的艺术家,是被誉为视频与媒体艺术之父的韩国艺术家白南准。他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曾做过一系列与禅有关的作品,尤其是他的代表作《佛》,将古老的佛像与现代视频录像进行对峙,以静制动,揭示了变化背后某种更为深刻的禅定。稍后不久,日本又兴起了更具禅机的“物派”,艺术家们以一种禅宗思维,创作了许多涉及到存在关系的作品,其作品揭示出的万物归一、而又一生万物的相对内涵,堪称是禅思在当代艺术中的极大体现。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近三十年的兴起,虽然是以社会批判为主要思潮,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涉及到佛教资源与禅宗思想的作品。比如“85时期”的“厦门达达”群体,就以破坏与建构的相对性为出发点,从禅意入手创作过不出启示山林的作品;此外,还有谷文达、吴山专、徐冰等人的作品,或多或少也都借鉴过一些佛教与禅宗的元素,只是由于他们没有直接打出佛教的底牌,因而在思潮迭起的艺术运动中,逐渐被人予以了社会性的阐释。
    王峰是位“80后”艺术家,1983年生于湖南邵阳,按照年龄阶段划分,他应该归为“卡通一代”。可偏偏王峰不愿与“卡通”为伍,无论是作品还是思想,都极力追求深刻的内涵。对此,我有些不解,猜想可能是受环境的熏陶。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邵阳是个民风彪悍的地方,崇尚英雄豪杰,近代以来更是出了魏源、蔡锷等著名人物。生活在这样一个地域,自然是近朱者赤,容不得过于轻佻,这是其一;其二,王峰后来在湖南师大所受的教育背景,又将他带到了岳麓书院的古老氛围中,经历了“惟楚有才”的洗礼。所以,王峰的艺术一开始就剥离了浅薄的时髦色彩,而是与人的深度经验,即宗教信仰和文化沉淀等发生了关系。至于为什么独独选择坐佛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我感觉可能也是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出于自己对佛法至善圆满的憧憬;另一方面则是沿袭了艺术史的线索,希望通过佛教对中国文化所起的作用,转换为当代的精神资源。
    当然,艺事并非佛事,艺术家也并非佛徒,其对佛像的认识往往是源于感观,而止于视觉带来的丰富联想,并不具有绝对的宗教内涵。这就像王峰对佛像的运用,多半是从视觉上的效果考虑一样。其实,无论是王峰的油画,还是他的图片与雕塑,乃至于行为表演,围绕着佛像展开的都不是佛教本身,而只是借佛一用,来表达自身对生命现实的种种追问。不过,正如王夫之所言:“据器而道出”。王峰的艺术借用了佛像,也必然会受到佛教思想的感召。所以,他的作品中也常带有一些哲思与禅意,其指向人类的困境而又不断召唤的审美超越,似乎让我看到了苏轼在《和子由四首·送春》诗中的那种感怀:“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而这,正是“文人画”的“游秇”与“超然”之境。
    2011.5.11于通州
    杨卫: 中国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现为宋庄艺术促进会艺术总监,苏州美术馆学术委员,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