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幻境之极高处——中国原生艺术家周惠明

于幻境之极高处——中国原生艺术家周惠明

于幻境之极高处——中国原生艺术家周惠明

时间:2013-06-09 14:12:43 来源:

名家 >于幻境之极高处——中国原生艺术家周惠明

        英国原生艺术权威专家约翰•梅泽尔斯(John Maizels)编著的《原生艺术手册》(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引进中国后,很多论者颇有“原来如此”之感——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其实不乏能与国际对话的原生艺术家,但此前中国的艺术话语,尚未有足够的自信或者说视角来解释和推衍他们的作品。当然,那些具备先见能力的艺术评论家早已敏锐地提前发现了其中的价值,比如郭海平,他对于周惠明的热烈欣赏是如此的溢于言表,就像他在《互动——张天志和周惠明的艺术》的序言中所说,“我确信,不久的将来,周惠明一定会有一座类似于梵高一样的艺术博物馆,在他的博物馆中,中国公众将可以获得艺术、心理学、精神学、社会学等丰富多彩的知识”。
        如果诧异于郭海平将周惠明比肩于梵高,那么了解了周惠明的经历后,不由得就会感叹于周惠明那天才般的极高天赋。1975年周惠明由部队复员到上海的一家工业设备厂当钳工,1978年他开始自学绘画,其间经历两次婚姻失败,但始终未停下独行探求的艺术之路。1993年他以一幅作品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油画双年展”,开始进入艺术界,1997年参加“无形的存在”画展,1998年参加“当代香港、台北、上海艺术交流展”,但是就在这一年10月底,他患上精神分裂症,其后病退在家,很少再进行创作。一直到2006年,他才又找回灵感重新作画。2012年3月,在由法国里昂边缘艺术双年展主办的“里昂原生艺术展”上,中方有10幅作品参展,其中6幅为周惠明所作,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相关人士的注意。
        周惠明所有的艺术经验全部来源于自学,以患精神分裂症为分界线,其前后作品风格迥异。他的早期作品在潜意识的底盘上关注社会现实,将娱乐活动、弱势群体的行为举止等内容加以超现实的变化,其中所隐含的苦涩味道可以让人明显感受到他在实际生活中所承负的巨大压力。比如《又进一球》的画面中,看台观众那怪兽般的面孔,充满了几近失去理智的狂欢,而场上运动员身上的肌肉感,又爆发着由血液中迸射开来的张力,两者之间由平衡线分隔,却又如此的浑然一体,流淌着压抑却又满含暴力欲望的动感,十分撼动人心。
        患上精神分裂症之后,周惠明那不堪重负的精神世界有如原本蓄满了水而亟待泄洪的水库,一下子冲决而出,也由此打破了他所自行摸索而来的艺术框架的束缚,他的潜意识领域完全展露开来,好像蓦地里大展想象之翼直飞鸿溟,此前所积累下来的对美术大师作品的把握和消化,这时经过了锻糅,已经化为他自己的独特绘画语言,开始向着开宗立派进发。比如《美术大师协奏曲》,画中的达利、梵高、杜尚、康定斯基、莫奈、毕加索等各时代的美术大师,由画面上端的他自己指挥着演奏乐曲,各种生灵间杂着舒展起舞,人物看似不成比例,却组合在强烈夺目的色彩中井然有序,怪异而又和谐无比,体现出周惠明师心自造的狂傲与自信。他的其他作品,更加内心化,也更加自由,在天真浪漫的赤子样态之下,意识与潜意识、现实与超现实乃至人的自身与世界之间,无所顾忌,任意洒脱,让人瞠目结舌而自叹追之不及。
        周惠明的一些作品在收放之间,似乎也与张天志的一些作品之间有着某种微妙的互动。既是知名出版人、也是艺术家的张天志,由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出身,与周惠明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但他多年来对于周惠明的支持和交往,又使得两人的艺术道路在一些地方产生了交会。也许可以这么说,周惠明让张天志的精神属性更加丰富和无畏,张天志则让周惠明重返现实时多了理性和清醒,他们两人在艺术之间的互助与互补,形成了一种两两依存的紧密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互动——张天志和周惠明的艺术》一书将他们的作品并列起来,更能引发人们思考:本应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艺术作品,何以有如此似断而联的特质?
        作为社会的边缘人物,周惠明的个案在中国来说十分难得,挖掘和认同他的艺术成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时代的领悟。中国当代艺术巨擘李山不久前曾说过,周惠明足以让上海艺术界骄傲。成为“东方的梵高”,直至不用再以其他人名加以类比,周惠明成其为“周惠明”,非常值得人们拭目以待。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