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收藏界路霭茫茫,众藏友脚下当心

日期:2013-06-03 10:24:25 来源:

资讯 >李峰:收藏界路霭茫茫,众藏友脚下当心

        我是第一次在年会上作学术报告,感谢大家把宝贵的时间让给我。我是1974年涉及古瓷器收藏的;2006年加入了“中国收藏学术研究会”;2010年被安徽一家文化艺术品公司聘为古瓷器鉴定师。三十九年收藏行,八千里路云和月,凭借草根底蕴与坎坷经历,面对收藏世界的纷繁乱象,我想我有责任借年会告诫大家:民间收藏,理性为重,雾靄茫茫,脚下当心。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不一定成熟,仅供参考。
        一、收藏升温,催生地下产业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古玩市场及艺术品拍卖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为民间闲散游资凿开了一道出口。曾记否?计划经济时,老百姓的闲钱只能靠银行储蓄玩一点利息。市场敞开后,人们开始面对新概念,选择国债、房产、股票、期货。当时,古玩仅以旧货的身份偷着塞入街头的地摊,很少有人问津。为了迎合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收视率,《鉴宝》《寻宝》之类的节目应运而生。电视这玩意属政府主导、音像灌输,老百姓耳朵软,经不住诱导,人们开始顿悟:古玩收藏既可以修身养性,又能够增值获益。于是乎,纷纷涌向古玩市场。2005年7月,一则画有“鬼谷子出山”的元青花瓷罐,在英国佳士得拍卖出2·3亿元(英镑折合人民币)的新闻不胫而走,触动了华夏儿女的神经。据说,这个土了巴鸡的的罐子,原先瘪在荷兰一位老太太家的墙坷垃里装杂物,后被有心人偶然发现。偶然中有必然,人们相信媒体述说的传奇,相信“一朝捡漏、三代富贵”的神话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趋利之心,人皆有之,龙的传人,概莫能外。据统计,我国目前加盟古玩收藏大军的人数已达7000万,若按人均10件藏品计,民间藏宝就有7个亿的天文数。话说回来,这个数字中含有多少假货,不言而喻。谁在造假?据说是昨天的农民、今天的窑工。存在即真理,烧泥巴就是比种庄稼来钱。讲你可能不信,“非法盗墓”比“古玩造假”还要来钱、成本更低,一杆牧羊铲、一把大掀,一盏矿灯,一个哨兵,搞定。挖出的都是真家伙,转手就换真金白银。专家普查证实,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河南,今天已是十墓九空,有的地方山高路险,人烟罕至,村长带队,全民皆兵。县级文管部门就那么几个编制,寡不敌众,只好装着没看见。挖出的东西卖给国内贩子,之后再转手国际倒爷,穿越国境,高价出手,改名换姓。近几年很多企业家、金融家、文博专家涌往海外竞拍、淘宝,殊不知血汗钱砸出去,换回的往往是“来路不明”之物。国家提倡“藏宝于民”,旨在发动群众,拦截文物外流,谁料媒体的过度炒作,客观上却助长了造假、盗窃、盗墓、走私之风,助推了急功近利的收藏行为。 
        二、目的不同,难说孰是孰非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 有七情六欲,而动物是吃饱、睡好、玩好,OK。搞收藏的人同样有七情六欲,根据各人的经历、阅历、心理、文化的差异,衍生出不同的收藏目的。研究 不同的收藏目的,有助于我们观察藏界万象与世态人心,获得值得玩味的人生启示。我对五花八门的收藏目的,作了如下归纳与分析:
        1、兴趣型。张三爱字画,李四喜青铜,王五好瓷器,都是玩,也都是兴趣使然。人不能没有兴趣。兴趣可以缓解生活与工作的压力,调节内分泌,压制它,会生病,不如顺其自然,让它开花结果。玩得漂亮是潇洒,活得开心是本事,可以说,白明玩瓷片就是典型的范例。实践证明,高雅的情趣爱好,有助于你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你的素质与能力,引领你渐入收藏佳境,感悟人生的美妙。难怪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求知型。在把玩之中求得新知,这是古玩收藏的最高境界。草根藏家马未都,堪称求知楷模,开始是兴趣驱动,之后被藏品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所引领,穿越古今,深入研究,出了学术专著,登上电视讲坛,建了中国首家民营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完成了一个工人到学者的生命历程。
 3、传世型。买进来,玩够了或玩不动了,传给子孙,物质不灭,精神永恒。我认为,古玩传世要比真金白银、香车豪宅传世要聪明得多。孙子说,这件乾隆粉彩瓶子是我爷爷传给我的,晚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家族的美誉度不胫而走。藏品的传世,意味着家风的延伸,下一代不仅体验了祖上的亲情与文脉,更领略了古代窑工的绝活,及民族瓷业的历史辉煌。当然,富不过三代,家道中落之时,孙子拿它换钱也未尝不可,总不能枕着“馒头”挨饿吧,我想九泉之下的老同志会理解的。
        4、装饰型。现在几乎每家都买了商品房,装修完,摆上几件古玩,既美化了雅室环境,又增添了文化气息,甚至拓展了人脉关系,提升了交友层次。当然,藏品也分高低档次,就瓷器而言,你玩得是民窑粗器,交际圈子就只能是工薪一族;若玩的是官窑,是皇上或贵妃娘娘的宠爱,拍卖行、企业家、金融界会不期而至,甚至胡润榜上的财富大鳄也会风生水起、登门造访。
        5、摆阔型。即着眼于豪门大户的环境配置,摆一大堆高档古玩,抓眼球,显身份。主人非富即贵,不是高官就是巨贾。摆阔,一半是虚荣心作怪,一半是生意或交易的需要。普通百姓没必要醋性大发,忿忿不平,道理很简单:钱是人家挣的,怎么消费,你管不着。有钱人“摆阔”,不一定是坏事,与古玩相伴,发思古幽情,感悟和触摸历史、文化,总比赌博、吸毒、养二奶要好。
        6、投资型。即低价买进,高价出货,赚取差价。风险是,血汗钱投下去多数人没有回报,撒下种子田里不长苗。难就难在买进容易、卖出难:如果买的是一眼的假货,卖不动;倘若当初进价高于今天市场均价,也卖不动;就算东西真、卖价低,但不合买家的审美,依旧卖不出去。卖给什么“主”,也有讲究:地摊贩、古玩店进价比你低,不收;拍卖行有的是老总、鉴定师、艺术总监的亲友在民间淘来的东西,或贪官送去的赃物,你东西挤不进去;艺术品沙龙或商业会所有人想买你送去的东西,但看不懂真假,又不信专家《鉴定证书》,只认《仪器检测报告》。等你把东西、连动每件3000元的检测费送到检测中心,结果机器吐出来的《报告》让你寒心——全假,检测费白送!事情很清楚:机器是死的,玩机器的人在作局子敛财。投资成功的爷们极少——一位企业家,一根筋投入几百万,假买成山,不死心,高薪聘了一位眼毒的行家导购,又买一件送拍,结果一炮打响,收回了成本。拿到钱时,人摊在地上,只丢了一句话:“老子再也不玩了!”
        7、送礼型。送礼,是人情往来的传统方式,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老爸老娘做寿,送;朋友生日或结婚请客,送;同事抱孙子,送;亲友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或找到了好工作,送。。。。。。只有几种时候的“送礼”为世人不屑,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剥离出来:一是领导研究提干或评职称时;二是单位工程招标时。。。。。。礼品通常是烟酒茶,而找位高权重的贪官办大事,送古玩则成了近些年的风行时尚。道理很简单:古玩自古是帝王将相的生活专利,能显出贪官的社会地位,博得“大人”欢心;最妙的是,一旦东窗事发,双规隔离,搜房查赃,发现古玩,贪官说一句“地摊上买的”,纪检、监察只好歇菜——因为流动摊贩,卖完走人,不留手机,不丢姓名,办案人拿不到人证、口实,无法估价、定罪。
        8、建馆型。即不管传世的、出土的、海捞的古董,见好就买,只进不出(时谓“终极收藏”),纳入私营或民营博物馆,向世人展示,弘扬国粹。以建馆为目的的风流人物,要数浙江慈溪市金轮集团的董事长陆汉振,人家财大气粗,满脑子霸业雄心,经常出入于英、美、德、日、港的佳士得、苏富比拍卖行,挥金夺爱,叱咤风云,把老外惊得目瞪口呆。十几年来,陆老板通过海外竞拍和民间收集,已拥有历代瓷器、字画、青铜、杂件等珍品、孤品一千余件,建立了金轮艺术馆,抢救和保护了民族文化遗产,填补了国家博物馆的不足,显示了知名企业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品位,也满足了参观群众的精神文化享受。当然,民间馆藏的东西要真,馆的养护、运营靠自筹不行,须实业支撑。建馆,对仅够温饱的百姓而言,只是一个虚幻的梦,请不要轻易试水。
        9、杂糅型。即以上几种收藏目的的转换、包含、交叉、叠合。如“兴趣型”转换为“投资型”;“摆阔型”包含着“投资型”;“装饰型”交叉着“兴趣型”;“兴趣型”叠合着“求知型。有一点,不管怎么“杂糅”,多数人都做着发财梦,只不过碍于面子,不说而已。
        收藏世界,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悲剧:开始是兴趣使然,接着是钱花完了,守着一堆假货卖不出去,最后只好自娱自乐、回归从前的我。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自定(人无贪欲,即可宁静,天下也自然会安定),然而人各有志,都想发财。人在做,天在看,殊不知上帝只把机会赐给有闲、有钱、有眼、有脑、有胆的藏界精英。 
        三、科学导藏,风险依然存在
        收藏是一门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以陶瓷收藏为例,它涉及陶瓷史、材料学、工艺学、装饰学、烧造学、标形学、痕迹学、包浆学、气泡学、仪检学。每个学科各有内容上的侧重:
        陶瓷史,阐述中国历代陶瓷工业的发展历程及成果,其中含一万年的制陶史、四千年的制瓷史。
        材料学,研究古代石英、长石、粘土等天然陶瓷材料的化学组成与性能特点。
        工艺学,从古陶瓷的材料加工、坯体成形及烧成出发,介绍胎釉的制备工艺及原理。
        装饰学,讲述历代陶瓷胎、釉、图案装饰的方式、技法及审美特色。
        烧造学,介绍古陶瓷坯件装窑、烧制的工序与技巧。
        标型学,以国家馆藏古陶瓷(或纪年墓葬出土的,或有史籍著录的、或为流传有序的)的体量、形制、纹饰为标志性样本,比对民间藏品,确定其真伪、年代、窑口等属性。
        痕迹学,以国藏古陶瓷胎釉的自然老化特征、正常使用痕迹为样本,分析人为修复及做旧痕迹,鉴定民间藏品的真魇与新老。
        包浆学,以国藏古陶瓷釉面的光泽、色调、软道、硬痕、土锈、水沁、酸碱蚀痕为样本,鉴定民间藏品的真假与新旧。
        气泡学,通过镜下微观,分析国藏釉陶、瓷器釉内气泡的大小、疏密、聚散、沉浮、清浊、特异及釉背景的抽象图案,鉴定民间藏品的真假、新老及窑口。
        仪检学,即介绍现代科学仪器的功能与原理,以及在古玩鉴定界的应用成果。以陶瓷鉴定为例,自上个世纪中叶,已有四种仪器应用于年代鉴定:
        1、碳14断代技术,即利用碳14的衰变期,检测陶瓷的生产年代。缺点是:误差率大;对高古瓷效果较好,对元以后的瓷器无力分辨;须刮胎取样,有损被测物品。
 2、热释光测年法,即通过陶瓷器遭受各种放射线辐射的多寡,来确定烧造年代。缺点是:对唐以前的陶器有作用,对唐三彩以后的陶、瓷器测不准;须刮胎取样,有损被测物品;今天的造假大师们用钴60等射线照射新仿品,已轻松地废了热释光的功夫。
        3、元素测定法,即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谱仪,对陶瓷器的微量、恒量元素,定性、定量分析,确定烧造年代。缺点是:仪器数据库中的标本采集,不能确保准确性与涵盖面。
        4、釉光老化系数鉴定,即根据陶瓷器釉面的“脱玻化”(玻璃相釉质结构随岁月由无序态向有序态转化)程度及“老化系数”(对釉质成分系数、烧成系数的综合计算),确定烧造年代。
        目前,社会对“仪检”褒贬不一:单纯而善良的人们认为,它的最大好处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不会“你给的钱多,或有偿鉴定,就把假的说成真的;你给的钱少,或义务鉴定,就把真的说成假的”。明眼人则认为,仪检无法绕过的缺憾是,仪器数据库中的样本,还是要靠“人”去采集,即依赖于人的“眼力”、“职业道德”、“行业操守”;即使造出了十全十美的仪器,倘若操作人的心术不正,仪器仍然可能成为“科技诈骗”的工具与幌子,如同原子能,即可和平利用,也可沙场杀戮;仪器本身的毛病当然也显而易见——只能有限地鉴定年代,无法全面地评估被测物品的工艺水平、审美特色、学研价值及市场认同。有人建议实行“双轨制”,即专家“眼鉴”和“仪检”并行,共同参与民间鉴宝,结果社会上马上上演了几个版本的骗局:
        版本一,有话语权、有名头的专家与仪检机构、拍卖公司利益捆绑,分头揽活、暗箱分钱。专家在“义务”鉴定的场合对送鉴人说,“这东西不能说真,也不好断假,建议送XX检测中心过检”。其实,仪检要付费,专家暗中拿业务提成;拿着《检测报告》的检测人员对送检人说,“仪检只是确定了年代,无法评估市场价,建议送XX拍卖公司估价、上拍”。上拍须交“前期服务费”,专家拿鉴定费,仪检人拿拉客辛苦费;拍卖公司对送拍人说,“你的东西不敢确定真假,无法估价、上拍,建议拿《鉴定证书》或《仪检报告》来再说”。不用说,专家或仪检机构收钱,拍卖公司抽提成。版本二,仪检机构以帮助卖家的藏品“快速变现”为诱饵,引你送货上门,然后说,“现在买家只认《仪检报告》,请交费、过检”。结果是,所有东西没有一件能过了“检”,显然人在捣鬼,不想让你“过”,“快速变现”只是个低级的玩笑,而检测费不退。版本三、XX投资管理公司以帮助卖家的藏品“快速变现”为诱饵,引你送货上门,然后说,“大买家只认香港的《仪检报告》,请交出境报关费、检测费”。结果是,没有一件过检。很明显,人家的目的只在骗取你交的报关费、检测费。不怕没有回头客,天下逐梦的人太多。没等“仪检”生意萧条、改行换脸,已赚得盆满钵满,机器冒烟。
        送鉴、送检、送拍的人,处于信息不对等、后果难预期的市场氛围里,急于发财,毫无戒备,只看到前方春光明媚,不知道脚下暗藏杀机,结果落得伸头被宰、钱打水漂。
        科学被不法商人利用,不能说明科学本身有问题。收藏爱好者仍然应该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掌握科学,以科学的观念,指导收藏行为,以降低投资风险。怎样才能科学而理性地收藏?我的经验,总结如下:
        1、缩小藏项,善用有限资金
        古玩收藏涉及的门类和品种,外延之大,浩如烟海,即便你穷百年人生、倾身家财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风月尽揽,更况收藏队伍的主体工薪一族,只属于温饱之后的小有盈余,不可能以有限资金,搜尽天下的古玩。聪明人应把目光聚焦在某一门类,或某一门类的某一品种上,如以“古瓷器”为选项,以“青花”为品种,最好再浓缩到“清三代”(康、雍、乾)。藏项越小,投资越准,风险越小。说白了,放弃无谓的选项,是一种睿智与成熟,是为了攥紧有限的资金砸重点、圆好梦。“放弃”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而追求之船,必须要有精准的航向。相反,收藏的范围过大,多会遭遇灭顶之灾:一位退休老干部,闲来无事,以藏养性,凡青铜、字画、瓷器、玉器,只要好玩,皆掏钱买下,不几年,家财耗尽,收了一屋子开门的假货,有人调侃说,“老人家既和‘张小姐’谈恋爱,又跟‘王小姐’、‘李小姐’、‘赵小姐’玩暧昧,累不累?”
        2、以藏养藏,绝不赊借他人
        工薪层的“小有盈余”是相对的,除去房贷、保险、学费、水电费等日常开销,恐怕所剩无几。所以闲钱要捏着花,收藏要量力而为。有的藏友挪用老婆、孩子的生活费或储备金偷着买藏品,试问:难道不担心后院起火?更有甚者,走火入魔,见“宝”就收,没钱就借,四处举债,时间一长,老婆怀疑他有外遇,雇私家侦探尾随盯梢,弄得小家庭鸡犬不宁。说实话,收藏的成就不是靠钞票堆起来的,“以藏养藏”的技巧,要好好学习人家马未都。可以卖掉那些低档的、富余的、存疑的、玩剩的藏品,逢低买入开门到代的、增值看涨的、卖场抢手的藏品,余款贴补家用,安抚后方,促成收藏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3、多读多看,练就火眼金睛
        收藏的要务是辨伪识真。有了好眼力,才能有好藏品,而好眼力则来自于多读多看。多读好书,多读专业网站的论坛与图片,多读博物馆、古玩店、地摊上的真假实物。书本与实体对照,虚实互动;理性与感性合揉,“无缝焊接”。把“读”与“看”、“辨”与“思”的悟性凝成“标本”,储存在大脑的数据库中,择时待用。年复一年,专业日深,指不定你也能练就“火眼金睛”,成为收藏界的行家。      4、寻师问道,瞄准草根行家      
        收藏文化,博大精深,很难无师自通。但想玩出名堂,必须掌握文博泰斗赵汝珍、孙瀛洲、耿宝昌等老前辈的治学方法,消化其学术成果,力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代知名专家,多数疏远了专业,在忙电视出镜、走穴捞钱,你不打算烧大香,根本找不着人。切勿问道于开店的老板,你不买他的东西,人家不会白教你。不要小看走村串户的草根贩夫,他们有的是收假与贱卖之痛,有的变成了人精,能诵几段真经。讨教收藏经,最好找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行家,他们在春花秋凉中励志,在得失成败中磨练,风骨雄健,眼力超凡,堪为人师。学无常师,电脑强大的链接、搜索功能,能让你登高望远、俯瞰藏界、结识高人、涅槃重生。
        5、交易现场,最忌优柔寡断
        收藏的大道,是慧眼识珍,而缘分来临时,当果断出手。交易现场,人人平等,你能买,人家也能买,往往好东西在你犹豫不决、掂量出价时,背后突然杀出个“程咬精”,横刀夺爱,让你恨不及时。说白了,有识有胆,果断出手,方能不失战机,揽宝入怀。“识”是瞄准,“胆”是扣扳机,光瞄不打,再好的枪也不过是一根棍子。同等财力的角力,“识”者赢;同等眼力的较量,勇者胜。
        6、送检送拍,当防人心叵测
        收藏欲恒,要财力支撑。经历了漫长的“相遇不相识“的成长之后,你会渐入“相识买不起”的窘境,于是,变卖部分藏品、回笼续藏资金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卖”,是割爱求生、以藏养藏的商业行为,之前,你得潜心研究买家的心理诉求,及检测机构、拍卖公司的行事规则与运作方式,以及民间转让的显规则与潜意识,备好市场准入的软件。必须提醒的是,藏品上市的全程,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多数检测机构只是以“快速变现”为由,在仪器上做手脚,让真东西变“假”,骗取你交的检测费;而多数拍卖公司意在吃下你交的“前期服务费”,结果是“流拍”。民间转让虽少有欺诈,但买家要你自己挖掘,人海茫茫,谈何容易?
        7、得失随缘,回归平淡人生
        藏品买进易、卖出难,这是多数藏家的宿命。原因是:一是买家不知道你有好东西;二是买家不相信你的眼力;三是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不足半数,富豪区区可数,心思多不在文化遗产上——心想:玩那“破玩意”,不如玩豪宅、玩跑车、玩游艇、玩飞机、玩情妇实惠,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何时待?当你铅华洗尽、沧海横渡之后,你会发现,承载着沧桑历史、厚重文化的古玩,原来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相随,卖不动,不如留着与古人对话,传下去让子孙荫福。当你看开了“得失”,放下了“名利”,你就成了脱钩的鱼、忘机的鸟、出岫的云,心无挂碍,轻松自在。相反,“执著”是要吃苦头的,君不见,蝴蝶为了追求展翅那一刹的美,代价是笨拙的爬行、成茧的辛劳、黑暗的等待、破茧的阵痛。但愿天下藏友,淡化金钱,超越俗望,提纯生命价值,关注藏品内在,让人生添趣。
        四、呼吁立法,还我盛世蓝天
        文物市场开放后,乱象横生,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
        1、由于暴利驱动、打击不力,全国文物流通领域,出现了大面积制假、盗窃、盗墓、走私等违法犯罪。有的地方政府视“制假”为地方支柱产业,大力扶持,使其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而“两盗”则出现了运输、窝赃、销赃一条龙作业,手段及装备日益职业化、智能化、现代化,定向爆破、对讲机、夜视镜、汽油锯、定位仪、氧气罐、防毒面具等,一应俱全。
        2、由于《拍卖法》中的“免责”规定(第61条: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拍卖企业普遍出现了“拍假”、“假拍”的欺诈行为,严重侵害了买家利益,扰乱了文物市场的经营秩序。
        3、一些拍卖公司,利益熏心,暗中为行贿、洗钱提供平台,捞黑心钱,严重干扰了党和政府的反腐廉政工作。
        4、一些旧货市场、古玩城地摊,私人博物馆,在未经许可经营文物的情况下,公然卖出土文物、赝品,为盗墓、制假销赃。
5、“买假不退、权当交学费”的潜规则,成了卖场的显规则,侵犯了买家的权益。
6、一些检测机构,在仪器上做手脚,以“变现”之名,行骗取检测费之实。
7、由于监管乏力、贫富差距,致使大批高档、高价文物,经“击鼓传花”,最终流
入了少数行贿人、贪官、显贵手里,客观上剥夺了公众分享公益文化的权益。
        8、一些文博界从业人员,无视国家规定,不顾身份与尊严,擅自走穴,从事有偿文物鉴定;看钱说“话”(“黑嘴巴”),妙笔生“花”(“伪证书”),严重损害了文博单位的纯洁度、公信力。
        9、一些电视节目,为追求收视率,片面夸大文物的市场价值,渲染一夜暴富的畸形心理,故意淡化、回避文物的交易风险,误导广大受众盲目跟风。
        10、一些文物交易类节目,随意播放“最高价成交”、“十秒夺宝”等内容,未取得《文物经营资质证书》,涉嫌违法。
        11、一些电视节目公然为出土文物鉴定、估价,违反了《文物法》关于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禁止上市交易的规定。
        12、由于相关文物犯罪的司法解释尚未出台,致使一些地方公安、司法、海关在立案、定罪量刑上认识相左,标准不一,有的立案不送、以罚代刑、重罪轻判,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文物市场的虚假繁荣,潜伏着危机,主要应归结于法律的缺位,及现有法律法规对市场乱象的不适应、对行业潜规则的不作为。我们呼吁国家立法、修法,加强行政执行力,规范文物管理与市场监督;加大刑事威慑力,严厉打击文物市场的违法犯罪,促进民间收藏事业、大众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
        我的话讲完了。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2013年5月26日

        (注:作者;李峰,合肥市科技协会会员,合肥市科技开发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收藏学术研究会会员,安徽古瓷器鉴藏行家、民间学者。此文为作者在《2013年合肥市科技开发协会年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所附50幅投影图片,在此略去。)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