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聿光《白洋晚眺图》讲述故国之痛

张聿光《白洋晚眺图》讲述故国之痛

张聿光《白洋晚眺图》讲述故国之痛

时间:2013-03-12 09:14:02 来源:新浪收藏

书画 >张聿光《白洋晚眺图》讲述故国之痛

张聿光《白洋晚眺图》

      新浪收藏讯 据悉,上海道明2013春拍将推出“日出海上——首届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专场”,其中一幅张聿光的《白洋晚眺图》颇引人瞩目。
      夕阳西下,天空已然泛黄,葱茏的樟树下,几人或坐或立,向着白塔洋畔的普照寺方向,怔怔发呆。
      张聿光先生的这幅画,初看平淡,深究下去,背后所承载的,却是画家本人一段颠沛流离的苦痛经历。
      始于金陵,成于渝州。
      张聿光先生本是浙江绍兴人,但在完成这幅画时,已然客居重庆。画面内容所欲描绘的,也是家乡绍兴陶堰白塔洋的湖光山色。当年张聿光与表叔陶冶公相遇于金陵,两人共游燕子矶,触景而生思乡之情。于是,便有了这幅画创作的开端。却没想成,张聿光在金陵还没完成此画,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沪宁两地势必也难逃相继沦陷的厄运。仓皇之下,张聿光只能逃往四川。而后在蜀地与表叔重逢,山河破碎,剩水残山,家国之痛在故人之间更尤深切。
      画面平静,却是深邃。平静的山、平静的水、平静的建筑,以及看似平静的三个人物。
      三个人物,将观者的视线自然而然地引向了远方——夕照之下辉映庙阁的景致。这些景色,无疑是平静而令人陶醉的画面。而在“倉皇入蜀”的情形下,这些画面,却无疑是添入了更多复杂的情怀于其中。夕阳美景,在这样的情形下,也更像是对国势衰败的一种写照。三个人物的表情我们无法看到,但那种无从捉摸的情绪,是否也藏着一份对家国未来的忧思呢。
      张聿光:(1885—1968)字鹤苍头,别号冶欧斋主。浙江绍兴人。民国美术界的风云人物,与刘海粟共创上海美专。建国后为第一届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作品取材宽广,能融中西画法,饶有天趣而风格独立。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