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强——前言

赵玉强——前言

赵玉强——前言

时间:2012-11-05 14:49:41 来源:

>赵玉强——前言

        绘画的本质是什么?这个看似不是什么问题的问题,好像人人都能解答,但却没人能明确阐释和定义。就像一个蒙面的女人一样站在你面前,你能感觉到她的美丽,却无法看清她的容貌。每个时期都有那么一批勇敢的实践者在尝试去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这些人有的成了影响后世的大师,有的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始终没有人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科技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无法作出明确的回答。因为每个历史时期绘画的任务都不相同,绘画的功能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在发生着变化,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特定的功能,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主题和任务。因此,绘画的本质之所以显得扑朔迷离,因为它本身就是非固定而不断变化的。

        翻开美术史书,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绘画在完成了他作为纪录和再现的任务后,开始逐渐向个人本体发展,并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个人精神层面。随着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强烈。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隐私的保护度及个性的体现与精神领域的探究越来越成正比发展,人们已经更加注重个人感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当今的绘画本质又一次发生了变革——以人为本的变革、体现画家自身精神世界的变革。

        在绘画门类繁杂流派纷呈的今天,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主义和观念,这是当下社会环境造成的时代特征。虽然不乏许多无病呻吟者,但只要你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你就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一个挖掘当代艺术本质的人。不论将来这个本质会有多大变化,作为画家既然活在当下就要立足当下,打破旧的审美标准建立新的审美体系,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绘画形式和语言,已经毋庸置疑的成为每个有理想的画家的重要任务。

        在我近些年来的创作思路中,关注更多的是解构了的图形组合和草图般的绘画方式。如今我们已经完全进入到了读图时代,传统的图形图像已经无法深刻的揭示精神世界里的种种感受,不能再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结构与重组、具象形与抽象形的置换结合,更能满足绘画的视觉感受和情境联想性,并会因人而异产生多种不同的意象境界。我将自己的内心感受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去唤起观众的共鸣,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感受到了,这批作品都是成功的。

        绘画方式则更加重要,它决定了画面语言与画面形式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在画草图时的无目的性、随意性和自由放松状态用在了创作手法的表现上,其效果令我振奋。近些年来不断尝试并乐此不疲,逐渐有了心得。画草图的无意识和漫不经心,更能还原绘画的原始性和宣泄感,更加贴近我内心的精神状态。当这种表现手法和抽象并解构了的画面形式结合在一起时,思维的天马行空和挥毫的淋漓尽致无不体现出绘画自身无穷的魅力。随性的画面和即兴的表达,绘画的乐趣至于我大概如此罢。如果赶时髦也非要给它冠个什么名头和观念的话,且就叫“草图主义”吧。如果非要评价它的意义和生命力,我只能说我正画得开心呢顾不了这许多了,可能我画得痛快了大家看画时也能觉得痛快吧。别的,就等着将来的人再去评说吧。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