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无止境 博采方受益

艺海无止境 博采方受益

艺海无止境 博采方受益

时间:2012-04-17 16:26:43 来源:

>艺海无止境 博采方受益

 和成群

        前不久,有朋友问我,如何才能使画提高得快些?我说:“学画博受益。”特别是学习中国画,更不能知识面太窄,急于求成。世间有“一招鲜,吃遍天”的俚语,如果套用在学习中国画上则是行不通的。因此,中国的历代画论都曾提出“兼”、“搜”、“广”、“博”的要领。

        南陈的姚最在《续画品录》中提出:“兼采之勤”。五代后梁荆浩提出:“搜妙创真”。这里的“兼”和“搜”,其意是从广博事物中寻出最好的。北宋郭熙,郭思父子所著的《林泉高致》强调“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仪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郭家父子认为无论学书或学画,都不应局限于只学某一家而必须多方面吸收和研究,由博学而渐成自家风格。元代黄公望强调“树树归画囊”。指多写生,多观察,把每棵树都收进画袋,到处游历到处看,然后方如何处为好。

        清朝时,持这种观点的画家愈加多了,阐述的也更加深入。如沈宗骞在《芥丹学画篇》中讲到:“有毕生之坛酿者,有一时坛酿者。少壮之时兼收并蓄,凡才之堪为吾用者,进取之,惟恐或后,唯恐不多,若少 焉,其难免失之叹”:“初者依门傍户,后则自立门户”“若但株守一家而规攀只,久之必生一种习气”他告诉学画者,从精力旺盛的少壮时期就要兼收必收,不要错过大好机会,以免年长时最悔莫及。初学画者,开始要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向同时期的佼佼者拜师学艺,俟基础扎实后,自立门户。

        王翠云;“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泽以唐人气韵,及为大成”。集历代古人之长于一身,进行大规模的兼收,这就是“大家”。秦祖永的《桐阴画诀》曰:“作画要师古,博览诸家,然后专宗一二家,临摹观玩,熟习之久,自能另出手眼,不为前人蹊径所拘”。以上所引略有不同的是沈宗骞主张先广泛学习各家之长,然后重点学习一二家。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主张兼收,学习前人,不拘于前人。

        以革新著称的石涛讲自己“好古敏求”,反对“我为某家役”。看来他同样主张师古人,但不被某一家所驱使。石涛还有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早已烩灸人口。其中心还是一个”博“字。黄宾虹亦指出:“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此最紧要处就是得多打草图,否则奇峰也不可能出来。懂得搜奇峰是懂得妙理,多打草图是能用苦工,苦功和妙理相结合,画乃大成”。当然,真正要搜尽奇峰是不能达到的,但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我们要尽力去搜,即做到“兼收并蓄”。有些人只知道求新而不动妙理,更不肯多练基本功,一味假借别人的技巧、风格,泯灭了自己个性。只有苦功和妙理结合好了,到生活中去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画法,才能把握成功之路。已广为流传的齐白石擅“虾”,徐悲鸿善“马”。黄胄之爱“驴”,关山月喜“梅”而言,若仔细拜读他们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从他们整个创作生命来看,只是其中一部分。他们的作品正是经过反复观察,细心揣摩,集数十年,甚至整个一生的探索,在“广”和“博”的基点上进行妙理和苦功的结合,所产生的精华。

         他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熠熠之光......


发表于1996年5月3日《西北信息》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