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伯格在中国 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上的发言

格林伯格在中国 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上的发言

格林伯格在中国 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上的发言

时间:2011-07-27 10:40:26 来源:

>格林伯格在中国 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上的发言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格林伯格是个外国人,也就是说这个外国人影响了中国。交流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国际交流在我们来说就应该是流进流出。现在的问题是,但凡是涉及到中国的现当代艺术,我们所使用的价值标准和一些话语基本上还是从外移植过来的。从国际交流这角度来说,这是一个让人觉得尴尬的事情,特别是当我们用这样的语言,向西方人解释我们那部分他们不理解的艺术时,即便我们自己觉得说得头头是道,像那么一回事,想不到结果是西方人表示听不懂,画也看不懂。
      我讲的是我自己的经验,去年中国有一个“墨非墨”的展览在美国,它里面有装置、影像,平面的有水墨、油画、等等。这是中国政府对外的一个文化艺术交流项目,所以很重视,还专门从中国美术馆派员主持展览的研讨会,中国为此派出了三个批评家,这是先约定好了的,出席研讨会的美国批评家也是三个。在我看来这个座谈会开不好,根本的原因是那么多的作品就在眼前,还有一个“墨”的概念在里面,对西方人来说陌生的很,美方批评家面在这些作品面前没有办法开口,基本上是听我们批评家说,但又听不懂。
      后来在和美国艺术家、批评家的私下交流中,他们表示这样的展览让他们很惊讶也很新鲜,说和他们熟悉的中国当代艺术不一样,这个展览让他们知道了中国当代艺术中还有这样的艺术。一个水墨元素就把我们的艺术和西方的艺术拉开了距离,同时也让我们在向西方阐释时遇上了问题,即便我们套用的是他们话,但对着具体的作品西方人像一点都没听明白。我说的刻薄一点,中国批评家有引进西方理论的能力,但缺乏输出中国理论的能力。翻译后来问美方的策展人和批评家,你们认为刘子建的画怎么样,他们说很好。接着问好在哪里?他们说不清楚。翻译就很奇怪了,问抽象艺术不是在你们美国闹大的吗?他们说刘子建的抽象艺术和我们的不一样。
      我们如何用自己这理论和标准选择和阐释我们和西方不一样的艺术,这正是我们应该向格林伯格的自信、坚持学习的地方。中国现当代艺术虽说是在西方影响下开始的,但毕竟是在中国本土上,这又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研究对象,确立自己研究的课题,向格林伯格学习,把事情进行到底,建树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并将它传播出去,真理论是能够破除语言障碍,实现国际间的交流。中国不是个小国,它的艺术不是没有文化传统和底气,前景看好和现实困境,对成就大理论家何尝不是一种幸事?
我自己是画抽象的,我知道我这类的抽象隐约总有那么一点“相”在里面,在某些批评家的眼里认为不够纯粹或概念,他们更看好格子、点子什么的,他们为此说了很多,我一点都不觉得他们在这里有多少独到的思想,因为说这一类的艺术没有太大的难度,很容易套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墨非墨”在美国展出期间,我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大都会博物馆看了两个展览,一个是印刷术从古到今的回顾展,一个是受东方文字和佛教影响的西方艺术,展览给我们同去的人最强烈这印象是,发现我们现在流行的很多抽象的样式和做法,西方人上世纪40年代全部做了,我当时对同行的批评家和策展人开玩笑说:你们老拿图像、图式说事,你们敢不敢从相似和雷同的角度拿他们的作品和我们的作品办一个对比展?我说此话的意思是,我们的批评家和策展人在选择艺术家和作品时,有时是拿着样本对着选的,根本无需动脑筋。有时我在想,概念的抽象可能让批评家在作理论阐释时发挥空间更大更自由更随意,相反,隐约有“相”的抽象让理论家在作阐释时感到棘手,其实在中国自己的哲学和文化里,有“相”的抽象是一种传统,或可说是一种根性,正所谓:道之为物,惟恍惟愡。愡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愡兮,其中有物。这话不是格林伯格说的,但它比格林伯格的言语在时间、空间、领域、范畴上流布得更加深远。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